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好渔业作用
时间:2025-01-09 15:49:30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刊评论员 字号:【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全面部署安排。渔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迫切需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和抓手,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渔业作用。

  当前,渔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从产业发展看,受生态环保、耕地保护等影响,内陆传统渔业空间日益受限,近海养殖面积逐年下降,深远海养殖利用率依然不足,生产效率也有待提高。从渔业资源看,受气候变化、水域污染、工程建设、过度捕捞等影响,渔业资源呈衰退趋势,刚性约束依然突出,养护手段仍需进一步丰富,投入力度需进一步加大。从行业治理看,渔业生产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涉外安全等五大安全隐患依然较高,渔业保险还不能满足需求,执法监管机制还需进一步理顺,效能需进一步提升。

  渔业发展面临的各种困难,都可以在“千万工程”经验中找到指引。持续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核心是学习蕴含其中的理念和方法,并应用到具体工作实践当中。

  找准渔业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功能定位,发挥好渔业优势。渔业现代化,既要实现渔业产业的现代化,也要实现渔民现代化和渔村现代化。在沿海沿江渔区,渔业是乡村产业的主角,与乡村发展、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要深刻领会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渔区渔村全面振兴。福建漳州澳角村,立足“海”的优势, 做活“渔”的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渔业特色产业,养殖、捕捞、加工、电子商务、乡村文旅协同发展,从昔日的贫困落后村变为如今的美丽渔村。浙江舟山漳州村,在“千万工程”经验指引下,迭代升级渔村环境,培育壮大第三产业,逐步实现传统渔村向现代渔村转型。

  坚持农民主体,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千万工程”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始终坚持农民主体,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始终把增进广大渔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做到顺民心、解民忧、惠民生。一方面,把渔民群众所需所盼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要让渔民见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享受到真真切切的好处。另一方面,把充分依靠渔民群众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将政府想做的和渔民想做的紧密结合起来,把渔民想做的变成政府要做的,引导渔民共商建设内容。浙江在实施海上“千万工程”过程中,通过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围绕安全、智慧、生态、环保、美观、舒适6个场景打造示范船,不仅提高了安全生产水平,也改善了以前脏乱差的生活环境和作业环境,大大提高了渔民群众主动开展渔船改造整治的积极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精准施策。不同地区渔业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不一,渔业发展起点和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不可能一套模式包打天下,必须因地制宜,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品种、技术、模式,找到与本地区乡村振兴总体布局安排协调一致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精准施策,推进产业升级、融合发展、渔民增收、渔村致富。山东、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积极发展深远海养殖,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浙江千岛湖、吉林查干湖利用大水面发展生态渔业,成为渔业亮丽名片;宁夏贺兰打造稻渔空间,云南红河利用哈尼梯田养鱼,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富民产业;内蒙古鄂尔多斯、甘肃景泰利用盐碱水养虾,新疆伊犁、青海龙羊峡利用冷水资源养殖大规格虹鳟,变不可能为可能。这些都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成功实践。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的谋篇布局之年。进一步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推进渔业强起来、渔区美起来、渔民富起来,才能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