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高原上,乌兰察布市商都县这块肥沃的土地沐浴在充足的阳光下,是上天赐予的珍贵农地。马铃薯自17世纪传入中国后,很快在北方地区广泛种植。商都马铃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那时的商都农民便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种植马铃薯。它不仅是这片高原上的一个生动传说,更是商都人民与大地间深厚情谊的象征。
商都马铃薯,它不仅仅是一种食材,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讲述着商都人民与土地的故事,也展现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三生”共融的田园乐章
商都的马铃薯品牌故事传递了一种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的理念。在这里,人们尊重自然、珍爱生命、追求和谐。通过科学合理的农业开发,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马铃薯,当地人称“山药蛋”,如今更被称为“金蛋蛋”,在商都县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作为必不可少的食物,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商都人。
多年来,随着马铃薯科学化、精细化种植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链的不断健全完善,马铃薯已成为商都县乡村发展的主导产业。
从家家一片片少种点,到集体时的大片种,原始的耕种方式将马铃薯传承下来。
70年代,集体开始讲究科学种田,从牛犋步犁的点种开始向人工铁锹挖丰产坑的种植方式转变。
进入90年代,覆膜马铃薯开始试种,碳铵、二胺等化肥配合使用,脱毒紫花白等优良品种出现。
进入2000年,商都县西北部的原大拉子乡有个叫赛勿素的小村子。这个村种植覆膜马铃薯形成了规模,而且产量和收入十分可观。种覆膜马铃薯能得利,人们的种植积极性很高,商都县最早的马铃薯交易市场在赛勿素形成,最早的旱作覆膜马铃薯现场会多次在这里召开。
2003年秋天,赛勿素的旱作覆膜马铃薯获得丰收,有一家农户用卖了8亩“山药蛋”的钱买回一辆崭新的四轮车,让“八亩山药换四轮”的故事成为佳话……
直到现在,搭载过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六号航天飞船,1.5万粒太空出差的小土豆更是在乌兰察布市商都县落户开花;创下世界最高单产纪录、彰显中国农业“芯片”水平的国产希森马铃薯种薯,就是在这里繁育而出。
“三方”共赢的胜利之歌
过去,单纯的卖马铃薯原料,纵使品质再高、口感再好,老百姓在菜市场、超市中是很难分辨出哪一颗马铃薯来自商都县。但是在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编织谱写的奋斗之歌中,每一颗“马铃薯音符”都跳跃着合作与共赢的旋律。
政府引领,打造中国薯都。政府扮演乐队指挥角色,制定政策引领发展。商都县政府借助“中国薯都”核心区,抓住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遵循“麦菜薯、牛羊乳”六大产业规划,利用资源,建设马铃薯种薯研发、交易和展示基地。政府提供资金与技术,助力种植与销售,其明智决策如乐谱旋律,推动产业进步。
企业带头,提升研发能力。企业则是这首歌的主唱,蓝威斯顿、希森、福景堂淀粉、德义粉丝、溢源醋业等马铃薯精深加工企业,拉动全县马铃薯产业不断向前发展,他们用创新的歌声吸引了全世界的听众,让商都马铃薯的名字传遍四方。
特别是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与内蒙古薯研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共同建设总投资的商都马铃薯技术创新中心,紧密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使马铃薯产业成为商都县精准扶贫的主打产业,“扶贫土豆”成为脱贫路上的一块金字招牌。
2004年的夏天,来自北京的王莉红第一次来旅游,就被当地人司空见惯的农田风光吸引。
“这花儿真好看,白的紫的都是什么花呀?”驻足欣赏了很久的她好奇地问道。正在地里忙乎的一位农民告诉她,白色的是黄皮马铃薯的花儿,紫色的是红皮马铃薯的花儿。始于颜值,忠于品质,王莉红对土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面对如此“优秀”的土豆,她萌生了将其加工成主食产品的念头。在多位营养学专家的指导下,王莉红开始了她的土豆事业。很快,王莉红的公司成功推出了“薯乐康”品牌,多款系列土豆主食产品走进大众视野。刀削面、奶片、饼干、粉条等20多种产品畅销各大商场,特别是土豆面条,口感顺滑、不浑汤、不断条,卖得特别俏。
脱贫摘帽,共同奔小康。农民则是这首歌的和声部分。他们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为这首歌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他们日复一日地在田间劳作,精心照料着每一颗马铃薯,确保它们茁壮成长。
武玉成是商都县七台镇喇嘛板村村民。“今年我承包了两个大棚种植马铃薯原种,一个大棚纯收入就能达到两万五,再加上农忙季节在马铃薯种植基地打工挣的钱,全年收入五六万不成问题。”秋收时节,说起增收,武玉成一脸欣喜。
“红娟,京蒙扶贫的好政策来了,北京市平谷区给咱们这里投资,建设马铃薯原原种大棚,每个大棚承包费3500元,种出来的‘土豆仔’,公司负责回收,你愿意承包吗?”喇嘛板村村干部给正在工地的杨红娟打了电话。“包,我包!明天我就回家。”挂了电话的杨红娟,心里满是希望。杨红娟种植的原原种被希森公司检验合格后顺利回收。“家门口就能挣钱,再也不用去工地做苦力了。”
所以,当你品尝到一口香脆的商都马铃薯时,不妨想象一下这背后的故事:政府、企业和农民携手共进,用他们的智慧、激情和汗水共同谱写了这首胜利之歌。
“三品共树”的交织依存
在遥远的内蒙古高原上,商都县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了一种非凡的马铃薯。品质、品牌和品德如同三棵参天大树,根深叶茂,共同支撑着商都马铃薯走向世界。
品质之树首先破土而出。
“别拿土豆不当干粮!2015年,国家便开始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它可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希森集团董事长梁希森说,我国土豆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因其耐旱耐贫瘠,适应种植范围广,单位面积增产空间大,同时营养均衡全面,市场非常广阔。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但一直以来,国内种植品种大都来自荷兰、美国,大规模推广的自主薯种寥寥无几。
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希森集团一直致力于扭转上述局面。希森集团依托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研的“希森6号”新品种,在全国26个省(区、市)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500万亩。“今年,‘希森3号’‘希森4号’‘希森6号’等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供不应求,20多名销售商在商都等着种薯收获,种薯一出地头就被抢购……”希森集团总经理梁召坤正忙着跟销售商解释,因为新发布的“希森77号”种薯数量少,不得不按需分配。
紧接着,品牌之树拔地而起。
商都马铃薯的名声逐渐传开,成为了国内外市场上的抢手货。政府和企业联手,通过精心策划和营销推广,将商都马铃薯塑造成了一个高端、健康、绿色的品牌形象。凭借着原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乌兰察布马铃薯”、原农业部认证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等品牌,如今,商都马铃薯产品凭借日益凸显的“品牌”效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最后,品德之树稳稳地扎根于土壤之中。
商都因商而名,因商而兴。商都人民深知,品质和品牌的背后,离不开高尚的品德支撑。诚信经营,公平交易,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以德经商,以信取胜”的商业理念。这种品德不仅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尊重,也为商都马铃薯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形象。
如今,商都马铃薯的品质、品牌和品德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商都县的一张金色名片。这三棵参天大树相互依存、共同成长,为商都马铃薯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都县马铃薯品牌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农产品的崛起,更是一个地区农业转型和品牌建设的典范。商都马铃薯品牌的成功,对于地方农业与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推动作用。首先,它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村经济结构。其次,品牌效应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农业领域,促进了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此外,商都马铃薯的品牌影响力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食品加工、物流、销售等,为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