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青山村,黄灿灿的龙眼挂满枝头——这里降水量大,日照时数较长,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适宜种植晚熟龙眼,因此丰收来得“稍晚一些”。
站在龙眼树下,黄雄秋轻车熟路地盘算起全村今年的收成和销路。“从当上村里‘当家人’的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要让村民和村财实现双增收。”1984年,年轻的黄雄秋担任青山村村党支部书记,在此后的数十年里,亲眼见证了这里10万多株晚熟龙眼树的“从无到有”。
1986年,青山村按人头发放龙眼苗,开始进行普遍性的龙眼种植,全村2000多人在这一年的龙眼收获季“吃到甜头”,从此年年自发种植龙眼,规模与日俱增。
“我们把山脚下划分为4个片区,包括10个村民小组,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金灿灿的龙眼果成为了村民的‘致富果’。”黄雄秋回忆。
2012年11月,青山村成为第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青山龙眼)。如今,当地种植大户一家可栽种200多株龙眼树,年收入超过50万元。
近年来,当地精心培育“青山0号”“红核榛”等龙眼品种,成立青山贡果龙眼专业合作社,统一收购、包装、销售龙眼鲜果,助力“青山龙眼”品牌更响亮,“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越来越紧密。除龙眼鲜果销售外,青山村还推出龙眼干、龙眼蜜、龙眼糕、龙眼花茶等产品,实现龙眼产业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营销。
“去年,村里基本完成了龙眼衍生产品研判,现正处于试生产阶段。”黄雄秋说,希望今年能够形成全链条的生产线,将青山村打造成为集龙眼采摘、餐饮、休闲、度假等文旅元素为一体的产业聚集地。”
距离青山村不远处的鹤上镇青桥村,同样也是龙眼种植“明星村”。
青桥村现种植龙眼2000多亩,全村500多户农户已实现“家家户户种龙眼”。在山多地少的青桥村,村民们利用山坡地栽种晚熟龙眼,再把皮薄核小肉厚的果实运下山,带到街边叫卖,成为一道风景。
为推动龙眼产业发展壮大,青桥村还着力开展龙眼采摘园沿线改造提升工程,推动龙眼现采现发,销往北京、浙江等地,打通龙眼销售“最后一公里”。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各地各展其长,走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才能做好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2017年,我和乡亲们一道,穿着雨鞋、戴着草帽,自带簸箕畚斗,大家一天干十个小时,一起整治村里的环境卫生。”在同样位于鹤上镇的东平村,村党支部书记王榕琴回忆道。
数字治理也为乡村治理赋能。谈起数字乡村建设,王榕琴侃侃而谈:“我们把基层党建、乡村治理、乡村一张图等纳入数字平台,依托智慧积分小程序评选星级文明户,动员更多村民积极投入美丽乡村建设。”
与人居环境提升相伴的,是东平村深挖区域优势,流转闲置土地,发展果蔬种植等产业,开始打造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从200余亩闲置土地流转开始,东平村着力打造“蔬春园”大棚,对小西红柿、水果玉米、辣椒、黄瓜等进行规模化种养殖,已实现果蔬种植及育苗近千亩。以果蔬、米粉、大米三大产业为发展重心,东平村融合辖区特色打造了东平手工米粉、东平特色果蔬、长乐丁优大米等品牌,做大做强果蔬、稻谷等农产品企业。
在长乐区,乡村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鹤上镇新览村的“龙潭晓瀑”是千年古邑长乐“吴航十二景”之一,曾几何时,不少村民在龙溪两旁养鸭、放牛,水不净、味难闻。
好生态才有好前景,水源整治先行。以开展“护河爱水”行动为载体,新览村重点围绕“拆、整、清、绿、护”,建设整洁、有序、绿色、文明的美丽乡村,曾经的河床裸露、垃圾堆积、随意养殖等现象“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清澈的溪流,以及龙溪河岸的整治提升。此外,新览村开展“龙潭晓瀑”景区规划,打造治水文化长廊,让村民和游客在领略优美河岸风光的同时,感受源远流长的治水文化。
向新览村深处走去,一间间错落有致的白墙黑瓦砖房格外抢眼。这11栋曾经的蘑菇房,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由于产业转型,厂房闲置,当地想方设法盘活现有资源,加以利用。
“在保持建筑原始特色的基础上,村里帮助村民对厂房进行修整及外立面改造,使其更适应现代化需求,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游玩。”新览村干部柯丹介绍。
各具特色的厂房,在融入现代文化创意元素后“摇身一变”成为主题氛围浓郁、集群效应明显的文创园,通过引入美术、漆画、武术、摄影协会等7家企业,文创园定期开展少儿摄影、武术、书画等类别培训,还作为长乐区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举办多场摄影展,每年可稳定增加超10万元的村财收入。
厚积薄发的新览村,先后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村”“2023年福建省美丽休闲乡村”“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乡村振兴五星级村”,并于2023年被纳入省级美丽宜居村庄培育对象名单,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入人心。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长乐的“明星乡镇”日新月异,“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工作新画卷正在这里徐徐铺展,“千万工程”的实践在长乐生根、开花、结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