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做好甘薯致富大文章
时间:2024-11-22 10:50:50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管莹 尹妍 董玲霞 字号:【

  一顶草帽、一个记录本、一件实验服,是他的标配。从海南的甘薯杂交制种基地,到苏北沿海滩涂耐盐碱品种筛选基地,再到北方薯区根腐病抗病品种筛选基地……处处都有他带队工作的足迹。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徐州市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强。从事甘薯研究和推广30余年,李强始终扎根田间地头,带领团队深耕甘薯品种选育、健康种苗繁育领域,给无数薯农送去致富“薯”光,也推动着我国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提到甘薯,有些人可能还需要“脑补”,但一说到地瓜、山芋、番薯等,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在许多人眼里,甘薯只是一种普通的杂粮、粗粮。但在李强眼中,甘薯却是不折不扣的宝贝疙瘩。“低投入、高产出、耐干旱、耐瘠薄,甘薯是多用途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在我国粮食作物中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居第五位,是我国保证粮食安全的底线作物。”谈起甘薯,李强兴致盎然地向笔者科普。

  小甘薯的种质“创新”之路

  1992年,李强从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被分配至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并从事此后相伴一生的事业——甘薯遗传育种研究。2008年,李强获得中国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

  作为我国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和农业农村部甘薯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强很清楚他所面临的挑战。我国种业发展在近几十年中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包括甘薯在内的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但现阶段,我国甘薯产业仍面临着种质资源数量少、常规育种周期长效率低、品种专用化程度不高等“卡脖子”的问题。

  为了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李强带领团队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全身心攻坚种业源头核心技术。甘薯种质资源大棚里彻夜亮起的灯,实验室里整齐排列的甘薯苗样本,办公桌上一沓沓实验数据,都记录下了李强带领团队集中攻坚甘薯育种关键技术研究的足迹。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李强先后成功选育出10余个专用甘薯新品种,而这些品种在不同的赛道上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徐薯37号”淀粉含量高、品质好,被用来加工成淀粉或粉丝;“徐紫薯3号”则被引入云南种植,成为当地主推的紫薯品种,紫薯产业后来发展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明星产品“徐紫薯8号”凭借结薯早、产量高、口感佳、花青素含量高、加工适应性强等优点,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之一,成为目前我国登记品种中推广面积最大的一个紫薯品种。

  对于李强来说,研发新品种就像迎接新生命。每一个小宝贝诞生时,都是他最自豪、最开心的时刻。“特别是到了收获的季节,农民朋友种了我们的新品种,获得了更好的效益,也丰富了大家的餐桌,一切都值了。”李强告诉笔者。

  我国甘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因此做好甘薯育种工作意义重大。李强介绍,为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和种业培育能力,2020年4月,他带领徐州农科院甘薯分子育种创新团队,集智攻关构建甘薯高效遗传转化体系,成功开发出甘薯重要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挖掘出一批重要性状相关的优异基因,初步建立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此项技术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该团队也获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首批“四星创新团队”。现如今,李强所在的徐州农科院培育成功的优质甘薯品种已超50个,依托徐州农科院建设的国家甘薯种质资源试管苗库(徐州)收集保存国内外种质资源超1800份,用实际成果擦亮了“世界甘薯看中国,中国甘薯看徐州”的金字招牌。

  结缘贵州 助力脱贫攻坚

  2016年10月,李强开启了与贵州省紫云县帮扶协作的“山海情”。作为民革中央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第四调研组成员,第一次踏上紫云县的土地,映入李强眼帘的景色宛如一幅生动的水彩画,山水相映生辉,风光旖旎,令人心旷神怡,但一首村村相传的歌谣却深深刺痛了他。

  “对面山上穷窝窝,哪家姑娘愿上坡?等你换了穷面貌,哥哥你再来向妹说。”这首歌谣唱出了紫云县人民的脱贫期待。与如诗如画的景色不同的是,这个全国唯一的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长期以来却戴着“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的“穷帽子”。

  一时间,如何助力紫云县摘掉“穷帽子”成了李强心中的“结”。李强通过调研了解到,当地“紫云红芯”红薯的长势参差不齐,有的村民甚至谈“薯”色变。但李强却在调研中看到了希望,紫云县黄壤土较多,适宜种植甘薯,当地农民又有种植甘薯的基础,自己的专业技术正好可以补上该县种植技术缺失的这一环。

  从2016年到2020年,李强先后6次赴紫云县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因地制宜指导农户育苗耕田、浇水施肥、贮藏保种,并针对性提出“市场主导、理性生产,科技支撑、优化品种,生态保障、特色品牌”等甘薯产业发展建议。2017年8月,李强还促成了“红芯红薯助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论坛”在紫云县召开,推动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与紫云县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紫云县红芯红薯发展搭建平台。

  看到绿油油的甘薯秧苗长势喜人,紫云县人民的种植和经营干劲更足了。2020年,紫云县红芯红薯种植面积创新高,仅该县白石岩乡的种植面积就扩大了3倍,直接带动当地1300余户贫困户脱贫。如今,紫云县顺利脱贫摘帽,紫云红芯红薯还被农业农村部登记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看似鸡蛋黄,食有板栗香”的紫云红芯红薯走出了大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李强也因此被民革江苏省委会授予“民革江苏定点扶贫工作先进个人”“江苏民革榜样人物”等称号,并被民革中央表彰为“民革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

  让甘薯产业熠熠生辉

  “这是一份新的荣誉,同样也是沉甸甸的责任。”2023年,李强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积极履行人大代表职责使命,广泛走访调研、收集民情民意。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植物新品种测试体系建设因测试容量和人手不足等原因,存在申请品种保护周期长、部分名特优物种未列入保护名录等问题,致使高效物种无法在生产上发挥重要作用,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李强针对性提出了“关于加快建设国家植物品种测试中心助力种业振兴的建议”。建议提出后,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同国家发改委会商,并向李强作出回复,表示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种业振兴行动部署安排,进一步完善植物新品种测试体系,持续提升综合测试能力,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为提升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促进植物新品种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强再次关注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他从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出发,呼吁适度发展甘薯等杂粮作物,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食物品种丰富多样、品质营养健康的消费需求,加大对甘薯等杂粮品种、技术、产品等全产业链创新与示范推广的支持力度。李强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种植和生产国,甘薯鲜食消费份额占30%以上,食品加工利用占55%左右。“甘薯种植效益较高,加工产品丰富,是乡村振兴的优势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营养健康中大有可为。建议国家适度发展甘薯等杂粮作物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对食物多元化、营养化的需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他表示。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