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取溪水安流之意,在一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茶”作为不可替代的文化元素绵延于此。叠嶂山峦,充沛雨量,适宜的地理环境和温和的气候,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唐末起安溪就开始了茶树的栽培。安溪铁观音起源于唐末,兴于明清。明末清初,安溪茶农发明了独特的制茶工序——包揉,并研创了“半发酵”茶类——乌龙茶,形成了根据季节、气候、鲜叶等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技术。其推广的带状茶-林模式,其树种以豆科的乔木和小乔木为主,起到根系固氮、夏天遮荫、冬天落叶覆盖地表的功能,套种一年生绿肥,梯壁种草护草,以覆盖地表,保持水土,提供生物栖息场所,蕴含了深刻的生态学哲理。
凭借勤劳和智慧,安溪劳动人民造就了以传统铁观音品种选育、种植栽培、植保管理、采制工艺和茶文化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系统——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其在生产过程中孕育的生物多样性、发挥的生态系统功能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是当之无愧的农业文化遗产,也铸就了闻名于世的“安溪铁观音茶文化”标签。
一叶飘香 富了一方村民
晒青、凉青、摇青、杀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经过 300 年的传承,在安溪茶农长期制茶实践的积累和优化下,每一泡安溪铁观音历经 10 道传统工序,36 小时连续制作,造就了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的严谨和精妙,安溪铁观音茶,也凭借其独特的制茶工艺和“观音韵”、香高韵长、醇厚甘鲜的品质而闻名,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如今提起安溪县,想到的是茶乡、是美景、是富庶。但很多人不知,安溪曾经却是福建最大的贫困县。直到2015年挺进全国百强县,安溪用了30年的时间以茶脱贫、因茶致富。铁观音茶不仅是安溪县的名片,更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
作为全国重点产茶大县之一,安溪县保有茶园面积60万亩,茶叶年产量6.2万吨,涉茶行业总产值达320亿元,全县80%的人口从事茶产业,农民收入56%来自茶产业。安溪国家茶叶批发市场二十多年来从小到大、快速发展,如今已成为年交易量2万多吨、年交易额约23亿元、涵盖六大茶类的全国最大乌龙茶集散地。茶承载了百万茶乡人的富裕之梦。
在文化传承中,保护与发展是永恒的课题。在发展的同时,安溪县政府也不忘做好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保护工作。安溪县建立健全保护与管理制度,开展茶园生态保护,完善传统种茶制茶技术传承机制,加强茶文化传承传播,探索促进农民增收的多方参与利益共享机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4年,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2年,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茶旅融合 助力乡村振兴
做大做强茶产业,还需融合文旅来支撑,安溪茶旅融合可是有一手。以前,安溪茶叶生产大多是一家一户生产经营,存在“小、散、杂”等弊端。为了改变这种生产经营方式,安溪县积极创新,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的生产经营模式,创新推出“茶庄园+”模式,培育茶庄、管控茶园,打造了集茶园观光旅游、文化创意体验、养生度假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茶旅融合新业态,推动安溪茶产业从“卖茶叶”到“卖风景”的转变。
安溪变茶园为旅游观光景点,每年吸引游客120万余人次,创造旅游收入达12亿元,成为安溪文旅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如今,安溪全县涉茶总产值320亿元,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达1432.44亿元,连续八年位列中国茶叶类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价值第一。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离不开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安溪县近年来着力推动“茶山提升、茶技传承、茶路传播”三大工程建设,通过实施茶山提升工程,构建山、水、林、茶、田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实施茶技传承工程,加大安溪茶史的研究和整理,深化茶业万人培训;实施茶路传播工程,拓展“一带一路”茶香通道,全方位彰显农遗价值。
云雾缭绕之下,农人们在山顶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山脚河水潺潺,茶园葱茏。安溪县厚植乡村振兴的文化沃土,将山水路林村有序结合,擦亮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农遗“金字招牌”,为弘扬振兴中国茶文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安溪智慧和力量。“茶文化”的绵延,不仅为世人带来古韵悠长的农遗良品——铁观音茶,更在农人的辛勤劳中,形成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振兴画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