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满目皆“丰”景 处处秋收忙
时间:2024-11-22 11:08:37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金秋时节黑土地迎来金色的丰收季,走进吉林省,硕果累累,到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吉林省委、省政府坚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始终把粮食生产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扎实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将粮食增产纳入今年75项突破性工作,锚定880亿斤目标制定粮食生产“施工图”并全力推动实施,吉林省“大国粮仓”底气的背后蕴藏着丰收“密码”与增产信心。

  紧紧抓住耕地这个命根子

  扩面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统筹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管控要求,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农地农用、良田粮用”、永久基本农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粮食播种面积超出国家下达任务,实现“十九连丰”。

  护黑土。持续用力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深入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推动“梨树模式”提质扩面,加快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盐碱地治理试点,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梨树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重要指示精神,持之以恒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中国化、示范体系化、应用区域化,在全国首创以秸秆覆盖免耕种植、秸秆覆盖条带旋耕种植、秸秆覆盖垄作种植、高留茬垄侧栽培种植4种耕作模式,0〜4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8.6%,促进根系“纵向延伸”,玉米平均增产7.5%以上,每公顷净增收1200元左右。

  最近两年,扎根在梨树县的科研专家和团队,又创新将秸秆科学离田和粪肥堆沤还田、粪肥菌酶协同生态还田等融入“梨树模式”,探索出一系列适应山区、丘陵、低洼易涝地区、中低产田的黑土地保护创新技术,形成了更加节本增效的“4+X”“梨树模式”升级版。

  建良田。吉林省坚持“建管用”一体化推进,确保高标准农田建一块、成一块,长期稳定发挥作用,力争率先在全国把黑土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今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招投标、进场施工比往年提前2个月,有1098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发挥增产作用。

  治盐碱。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向后备耕地资源要产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22年启动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以来,镇赉、大安、通榆等县市从昔日盐碱地华丽变身为今日米粮川。

  大安市通过实施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新增耕地数量指标12.73万亩、新增水田规模指标12.65万亩,新增粮食产能指标1.55亿斤。探索出“以水定地、集中连片、生态改良、良种自育、现代化生产经营”五位一体的“大安模式”,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系统开展苏打盐碱地高效治理与综合利用研究,先后破解了“以稻治碱”和“以草治碱”关键技术难题,苏打盐碱地改良技术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实践表明,重度盐碱地经过“大安模式”3〜5年的科学改造,即可实现盐碱地由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高产再高产的转变,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今年,吉林省力争新增盐碱地改造耕地25万亩,到2030年新增耕地200万亩以上。一年变良田,两年夺高产。科技的力量将盐碱地逐步改变为有高效利用价值的土地资源。

  切实守护农田水利命脉

  兴水利。2023年以来,吉林省持续加快“大水网”骨干工程建设,建设一大批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推动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协同,切实畅通粮食生产的水利命脉。

  通沟渠。聚焦农田防灾减灾,吉林省持续开展田边沟、路边沟、村边沟、房边沟“四沟”,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四渠”整治修复工作,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已累计整治农田沟渠5.3万公里,在今年汛期降雨量近20年最高、五大水系出现超警超保水位情况下,受灾成灾面积仅为去年的70%。

  牢牢把握现代种业“芯片”

  强政策。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种业振兴的政策措施》,健全完善种业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科研院校研究团队或个人到企业兼职兼薪、以科技成果作为股权投资。省级研发资金每年投入不少于3000万元,支持省内外育种优势单位整合资源要素,利用生物育种等先进技术,通过“揭榜挂帅”“军令状”等方式,开展突破性种源协同攻关。

  重科研。依托长春国家农高区与“三江”实验室,建成玉米、水稻、大豆3个国家级育种创新中心、7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创建全国首个种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建立3500亩南繁育种科研创新基地。“翔玉998”“吉粳816”“吉育86”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在推广面积、食味品质、高产创建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

  用良种。加快推动高产品种扩面应用,通过高产品种竞赛,优选玉米品种“超吨粮”8个、“近吨粮”12个,玉米、水稻、大豆优质品率达到100%,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今年,高产玉米、大豆品种覆盖面积分别增加255.14万亩、33.35万亩,为中国人的饭碗装上了更多优质“吉林粮”。

  着力用好现代科技翅膀

  推技术。集成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分作物、分品种、分区域抓好落实。及时发布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做到早预警、早防控。今年,推广“水肥一体化+密植”706.56万亩,实施“一喷多促”2651.98万亩,最大限度促进单产大面积均衡提升。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历经18年的技术攻关与生产实践,建立了以“群体增密+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秸秆还田耕地质量提升”为核心的产效双增技术模式,亩增产玉米200公斤以上,入选农业农村部主要粮油作物主推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刘慧涛研究员团队,在乾安县大遐畜牧场盐碱旱作农田,创新盐碱地“秸秆全量翻埋还田+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使盐碱地薄田变肥田、低产田变高产田,破解吉林省西部土地生产能力难以提高的障碍。2019年开始,这里的种植面积从1.5万亩发展到7万亩,单产从每亩不到500公斤发展到了800余公斤,比周边农民常规种植模式增产30%以上,已成为破解高位增产难题的生动答案。

  强农机。今年以来,吉林省全力推进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启动实施第一批智慧农机聚力攻坚专项,加快先进智能农机研发推广,完成精量免耕播种施肥机、轻简高效型鲜食玉米智能收获机、丘陵山地智能高兼容玉米收获机等8个项目技术方案的设计制定。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下调普通机具补贴标准,加快老旧机具更新换代。农机装备水平持续提升。

  吉林大学研发团队研制的“激光智能除草专家”机具,在“第二十三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亮相。这台智能农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无人驾驶、激光除草,AI准确识别与定位上百种杂草,激光照射精准清除。

  促智慧。依托“吉林一号”卫星,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升级完善“吉农云”平台,推动“云·码·村·社”全覆盖建设应用,认定一批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和“数字村”。推动数智赋能大田作物单产提升试点示范、玉米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等重点建设项目,引领涉农企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数智化转型升级。

  公主岭市大力鼓励“机器换人”,在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内建设1000亩“无人农场”,已实现玉米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作业,探索构建了以智能农机、清洁能源系统、农业数据网络、模型与算法、信息安全体系为依托的全链条智慧化现代农业生产系统。农机作业上,引进无人驾驶拖拉机等系列新型农机具,只需事先在无人驾驶农机操作系统上规划好导航路径,一部手机就能操控农机作业全程。虫情防控上,采用物联网虫情信息采集设备,可自动分析识别并监测近50种害虫的发生情况,再通过28个物联网太阳能杀虫灯,诱导、电击消灭害虫,绿色防控有效减少了农药使用量。田间管理上,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感知体系,利用卫星和无人机遥感传感器、田间综合监测站、物联网传感系统自动监测作物生长环境、长势等农情信息,传输大数据云平台进行智能管理。

  满目皆“丰”景,处处秋收忙。吉林将不断加强耕地保护、农田水利建设、种业振兴发展、科技服务农业,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奋笔绘就“大国粮仓”粮食高位增产的新篇章。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供稿)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