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大豆饮食
时间:2024-10-16 14:22:58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日本的大豆饮食

  在日本,豆腐又被称为“长寿食”,是因为常常食用豆腐做的“精进料理”(素食)的僧侣们和有吃豆腐习惯地方的人,大部分都很长寿。日本常见的有木棉豆腐、绢豆腐、冻豆腐、炸豆腐等。木棉豆腐偏硬,而绢豆腐相比之下显得软嫩无比。日本人很讲究做豆腐的水,在他们看来,水是“豆腐的生命”,软水被认为是最适合做豆腐的水。拥有优质水源的京都生产出来的豆腐被认为是日本最好吃的豆腐。而除了种类繁多的豆腐之外,还有纳豆、味噌、豆乳、大豆肉等大豆制品。其中,以纳豆、味噌最有代表性。

  味噌:又称面豉酱,以黄豆为主原料,加入盐及不同的种曲(如米曲、麦曲、豆曲)发酵而成。按颜色分为“赤味噌”“浅色味噌”和“白味噌”,按味道分为“甘味噌”“甘口味噌”“辛口味噌”。在日式早餐中,一碗热腾腾的味噌汤,暖心暖胃,是开启美好一天的常备菜单。

  纳豆:始于中国的豆豉,日本也曾称纳豆为“豉”。由黄豆通过纳豆菌(枯草杆菌)发酵制成,呈黏稠丝状,气味较臭,味道微甜,一般是将葱或其他佐料、以酱油为主的调料以及鸡蛋等食材混合在一起,然后充分搅拌来增加“纳豆”的黏性,再放在热米饭上当早餐食用,尤其在日本的东部地区被当作日常早餐的必选项。

印度的大豆饮食

  在印度,吃豆腐的历史并不长,但豆腐口味清淡,所以在印度很受欢迎。走在印度街头,有很多售卖豆腐的小摊贩,他们首先把豆腐切成小块,然后再放入油锅中油炸,盛出来以后加上咖喱酱汁,此即“豆腐玛莎拉”。另外,在印度当地,还有一种历史更长的大豆食品——大豆咖喱。

  作为最受印度人喜欢的美食之一,在一大锅中,印度人会依次倒入西红柿、土豆和数十种调料,接着会用另一口大锅蒸50斤表面都已经发芽了的大豆,之后,再通过把这些表面发芽的大豆和前面的调料咖喱混合、搅拌,印度人钟爱的大豆咖喱就做成了。吃的时候,印度人会直接从大锅里舀,通常印度人会用它配着面包和煎饼来吃。

  东南亚大豆饮食

  在东南亚的大豆饮食中,以印度尼西亚的天贝,泰国的豆浆、马来西亚的甜豆花和越南的梦豆腐最具代表性。

  天贝,英语名Tempeh,汉语又译为丹贝、天培,源于东南亚岛国,是一种天然发酵大豆制品。传统天贝是接种菌种至煮过的脱皮大豆,再以香蕉叶包覆,经过一至两天发酵,所得到的白色饼状食品。传说天贝的菌种是华人下南洋随豆豉带去的,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与发酵工艺演化,形成天贝这种独特的食品。其易于烹饪,是一种百搭食材。蒸、煮、烤、炸、炒等不同的做法都可以呈现天贝的美味。在印度尼西亚,尤其是爪哇岛居民几乎每日都食用它,它最常见的食用方法是生食。人们一般在天贝还新鲜未冷藏冷冻的时候生食,切片、蘸上酱料,这是最简单营养的吃法。除此之外,日常在家做菜的时候,人们有时也用天贝来做三明治、沙拉,或将其剁碎来取代肉末和蔬菜一起翻炒,还会像做牛排一样将其煎烤。

  泰式豆浆,作为一种源自中国,融合泰式饮食的大豆风味饮品,泰国人会在豆浆中添加黑芝麻、绿豆、红枣、玉米粒、西米露、凉粉块等各种各样的食材,加工成不同口味的加料豆浆,比如酸甜咸鲜的棕榈果豆浆、嚼起来滋滋作响的罗勒籽豆浆、浸泡后更加香糯的红豆豆浆、有一种淡淡药味的薏米豆浆、喝起来充满情趣的抹茶粉豆浆等,添加了这些佐食配料以后,口感的变化使唇齿之间平添了更多回味。正是因为散装豆浆的口味变幻莫测,目前已成为游客赴泰国必尝的美食之一。

  马式甜豆花,作为在马来西亚尤其是吉隆坡老少咸宜的传统甜点之一,马来西亚的豆花最大的特色,就是以甜口为主,加入了很多当地水果作为配料,比如加入榴莲和豆花做的榴莲味豆花,加入煎蕊、黑糖和豆花做的道地南洋味豆花,加入红豆、花生和豆花做的红豆花生豆花,乃至冷豆花、豆花布丁挞等,是马来西亚华侨和当地人常吃的特色甜品。不光是早餐时段,甜豆花在午、晚餐时段都非常受欢迎。

  越南梦豆腐,又称河内梦豆腐,是河内市饮食文化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制作豆腐的方法和我国差不多,但对做豆腐的大豆产地有明确要求,必须是越南高平省、宣光省沾化县、清化省马江等地的黄豆。豆腐做出后,最常见的吃法有两种,一种是趁热蘸着虾酱或蒜末鱼露蘸料吃;另一种是做成香脆的炸豆腐,和香菜一起搭配着米饭或米线吃,如做成虾酱豆腐米线。

  欧美国家的大豆饮食

​​​​​​​

 

  在欧美国家,人们对大豆制品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豆腐、豆奶上,只要添加进大豆蛋白这一营养素,果汁、奶酪、奶昔、汉堡包……任何人们能想象到的食品都可以成为豆制食品。比如:

  在德国,除了按照西方人口味研发的硬豆腐(很硬,像砖块一样),添加菠菜、西红柿、甜椒、罗勒、野韭菜甚至添加咖喱粉和巧克力粉等材料的混合豆腐,需要用水泡发才可以做汤或炒菜的“大豆肉排”,以及加钙或加Omega-3脂肪酸的豆浆等,还可以看到不少掺有大豆原料的素食品,它们是与面粉或其他佐料混合而成的,如长长的素肠、薄薄的素火腿片、圆圆的素肉饼,还有球状的素丸子、条状的素肉排、打卤用的素碎肉、各种泥状的素涂料等。它们常跟香肠和奶酪制品放在一起,但包装上的德语说明上,通常写的都是大豆食品。

  这些经过改良的西式豆腐,其吃法跟中国不一样。比如硬豆腐块,欧美国家的人们会将其切成片,用小火煎一煎,放在面包片上再洒点盐吃;素碎肉,他们会把它加热后,浇到意大利面条上,拌上番茄酱吃;而素肉排通常则会跟蔬菜混炒;薄薄的素火腿片会放在面包上直接吃;素肠、素丸子等会就着米饭、面包、土豆地瓜吃……这些经过改变的大豆制品,已经完全融入德国人的饮食日常。

  在美国,美国人称豆腐为“中国奶酪”。但他们不会弄什么糖醋金铂、过桥豆腐、金丝裹脆丸、雷家豆腐圆子等数以百计的豆腐菜。美国人对于豆腐最常见的吃法就是将豆腐捣碎,拌在生的蔬菜里,再浇上橄榄油等调料直接吃。少数会动脑筋的人们,会到超市买包麻婆豆腐的调料,回家自己做一个四川特色豆腐。

  而除了豆腐和风靡全球的各式中国大豆制品菜肴,以纯豆奶和各种调味豆奶,以及大豆蛋白做成的素食汉堡、素食热狗、素培根、素比萨等逼真的仿荤素食为代表,大豆食品已经普及到美国各个阶层的饮食结构中,甚至很多保健品也都是大豆做的,比如大豆卵磷脂、大豆营养蛋白粉等,健身狂人们每天举完铁必喝的蛋白粉中,就有大豆制成的营养精华。可以说,在美国人的饮食习惯中,随着更契合美国饮食习惯的大豆素肉、豆奶、大豆酸奶、大豆奶酪、大豆奶油等大豆植物基食品的应用被开发出来,大豆食品已经成为美国人日常饮食不可缺少的副食品之一,甚至从百姓主食、超市零食到顶级餐厅精心烹饪的招牌菜中,以大豆为原料的食品和菜肴也开始“唱主角”。

  此外,比如欧洲的法国、俄罗斯,美洲的加拿大、巴西等,这些国家的大豆饮食均与德国和美国大同小异,当地人吃的大豆制品除了中国传过去的豆腐、豆浆、素肉等大豆制品,均有入乡随俗创造的大豆蛋白制品、大豆仿肉制品、大豆粉、能量棒及大豆甜点、奶酪和大豆小食品等,这些大豆食品均已不同程度地融入各国百姓的生活饮食日常。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