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淑芬:开“良方”结“幸福葡萄”
时间:2024-09-12 09:28:27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李静 字号:【

  采访天津农学院田淑芬教授时,她正在天津市武清区南蔡村镇丁家瞿村金河滩果蔬专业合作社给当地的农民吴立军指导葡萄病害防治技术。原来,当时正值春耕关键时期,而这里的葡萄树被确诊霜霉病,吴立军急得团团转。

  “葡萄生了霜霉病怎么办?”“应该如何治疗?”“会影响收成吗?”田淑芬随着吴立军一起走进闷热的大棚,耐心回答他的一个个问题,直到听到田淑芬肯定地回答“发现得很及时,可以解决,不会影响葡萄收成”,吴立军的脸上才露出笑容。

  吴立军由衷地告诉笔者:“没和田教授接触之前,我们停留在靠天吃饭的阶段,田教授与我们村结成帮扶对子以后,我们也能靠科技的力量来创造属于丁家瞿村的经济奇迹。田教授帮扶的不光是葡萄种植技术,更是传授市场上的先进理念,我们是发自内心地感谢田教授团队。”

  自从有了田淑芬的帮扶,丁家瞿村这个并不富裕的村子,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村”。近年来,这里的葡萄每亩纯收入在4万〜6万元。田淑芬说:“丁家瞿村的葡农亲切地称葡萄是‘幸福葡萄’,帮助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盖得起房也娶得起媳妇了,我真心为他们过上幸福生活感到高兴。”

  “出诊”青海

  育平台引良种

  2019—2022年,田淑芬被聘为青海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重点帮扶黄南州。2022年,田淑芬带领团队与中共青海省委组织部成功签约第三届“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引进项目,在黄南州尖扎县完成了设施葡萄产业关键技术提升项目,实现葡萄产业提档升级,推动黄南州设施农业发展。

  在对青海开展援助帮扶工作以来,田淑芬始终心系黄南州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每年多次前往黄南州,努力推动黄南州藏族农民发展设施园艺产业。2019—2022年共赴黄南州13次,在黄南州开展技术服务百余天,并派研究生李楠到尖扎圣航园区和恒泽园区进行田间调查和采集试验样品,之后寄回天津农学院实验室进行研究分析。田淑芬平时通过微信、视频及电话与藏族同胞随时联系,为藏族同胞答疑解惑,并组织了线上线下技术培训6次。

  天津农学院与黄南州科技局在黄南州共同建设了一个集科研、教学、培训、科普于一体的“津青现代农业创新培育中心葡萄栽培生理实验室”,重点解决当地企业和种植户的技术需求,引进新品种、新科技、新产品,研究配套技术并示范推广,建立了示范基地。

  津青现代农业创新培育中心葡萄栽培生理实验室配备了相关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可以完成果园土壤检测、植物形态调查和葡萄、芦笋等产品的品质分析等工作,可开展提升黄南州葡萄、蔬菜和芦笋产业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的培训和示范。

  田淑芬围绕黄南州的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采用“产业+专家+基地”的模式,根据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引进葡萄新品种和配套的设施葡萄种植技术,填补当地葡萄种植的空白。引进葡萄新品种12个,从中筛选出适合当地设施种植的“阳光玫瑰”“夏黑”“巨玫瑰”“蜜光”“绍兴一号”“宝光”6个品种,目前均已挂果,亩产可达2000公斤,亩收入2〜4万元,亩增效益10%以上。同时,引进葡萄、芦笋栽培管理技术3项:葡萄的优质定向栽培推广标准化树形和架形及整枝技术、设施葡萄冬季修剪技术、芦笋营养调控技术。通过视频、微信、电话等方式开展技术服务,累计培训和技术服务农民200余人次。

  “坐诊”黔南三都

  保质增收开“良方”

  近日,作为中央科技特派团葡萄产业组组长的田淑芬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三都县”)普安镇为来自三都县的100余户葡萄种植户开展2024年葡萄产业提质增效科技服务技术培训。

  兴农强农,人才是关键。三都水晶葡萄是三都县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这里山有多高,葡萄就有多高。2022年3月以来,中央科技特派团葡萄产业组专家多次深入三都葡萄种植园进行现场指导;2023年提出了《三都水晶葡萄产业提升实施方案》;2024年4月,田淑芬再次带领团队深入普安镇交梨村3个共计120亩葡萄种植示范基地面对面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目前葡萄植株长势良好,示范项目正在实施中,2024年,三都葡萄丰收在望。

  “以前我们农户种葡萄只想着多收成,一个枝条上有时留2〜3个果穗,结果互相抢营养、挂不住果,品质上不去。现在用田教授教的方法改良葡萄架、土壤施用有机肥、开展病虫防控、进行疏花疏果,单枝留单穗,进行严格管理。现在葡萄树壮叶浓,结的葡萄不仅颗粒大,而且颗粒均匀,十分美观,还具有观赏性。这样种出来的葡萄既能保证品质,又能保证市场收益。”三都县葡萄种植户罗昌平介绍道。

  据悉,2023年,三都水晶葡萄产量较上年度亩产增加300余公斤,总产量达11.4万吨,实现产值4.08亿元,三都县葡萄产业提升效益约1.2亿元,这喜人的成绩,离不开田淑芬团队的倾情倾力帮扶,群众对科技帮扶认可度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三都县委副书记、县委政法委书记徐守丹告诉笔者:“三都作为全国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在中央科技特派团葡萄产业组组长田淑芬教授及其团队的引领、帮扶下,他们致力于三都农业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协助解决品种单一、病虫害防治、产销对接等‘瓶颈’问题,切实提高葡萄科学种植的技能和水平,成为三都葡萄产业稳步发展的‘智囊团’。三都县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科技和人才支撑。”

  2022年以来,田淑芬以“国家使命大于天”的情怀,全身心投入科技帮扶工作中。在三都县帮扶期间,田淑芬聚焦三都县“水果、茶叶、蔬菜”等主导产业,多次率领团队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研,立足三都县实际,积极“对症下药”“把脉开方”,通过产业帮扶、基地示范、品种改良、技术服务、电商培育等一系列措施,为三都县老百姓解决了诸多种植难题,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比如,田淑芬通过调整优化山地葡萄品种结构、强化栽培技术应用、实施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加强智慧物流、联动上下游企业对接引导服务等措施,进一步延伸水晶葡萄产业链。

  同时,在三都县田淑芬通过专题讲座、线上线下辅导、示范服务、现场讲解、带动参与等方式,向基层农技人员、种植大户、致富能手等传授农业技术知识,帮带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乡村振兴“土”人才,打造了一支永远“带不走”的三都县当地技术团队。

  从科研“会诊”到田间

  论文写在大地上

  田淑芬现就职于天津农学院,一部分工作重心便是教书育人。谈及她的学生们,田淑芬满眼都是笑意,但是她却说她的学生们和学校的年轻教师都觉得她“有点凶”:“我是比较严厉的,批评起来也很厉害,对他们的要求也很严格。”

  田淑芬要求学生们一定要做到“论文写在大地上”。“只在课本上学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下到田里。”不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她一有时间就带着学生们一起实践,越是放假,就越是集体劳动的日子,所以常常是节假日仍然在田间忙碌。

  天津农学院2021级研究生钱邵函告诉笔者:“田教授常常教导我们就是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实验室的环境和葡萄生长的真实环境不同,葡萄在生长过程中还会遭受各种各样的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导致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放到实践生产中难以施展开来。在基地经过不断摸索实践之后,让我发现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可以使种植户有更加可观的收益,更加坚定了我对于从事相关行业的信心,让我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田淑芬说,农民在种植葡萄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急需解决的棘手问题,比如说根系烂了、病虫害、雨灾冰雹等,这些“病症”都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如果坐在实验室,很难‘诊断’出‘病症’,解决这些具体的问题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必须下到田里,深入一线工作。”

  一次次的实践活动后,学生们的变化显而易见。“一开始,学生们‘两眼茫茫’,只知道看葡萄;几次实践之后,学生们一进园就‘满园找病’,能够发现并识别葡萄的病害。”田淑芬说。

  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逐步培养了他们的情怀和使命感。田淑芬说,很多学生一开始认为学农是“很不好意思的”,甚至有的同学就是为了“有个学上,拿个学历”。

  “很多学生还停留在对于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认知。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因此,我要从培养学生的情怀与使命感开始,重新树立他们的理念,让他们知道农业是国家和社会的根基,是重中之重。”

  如今,她欣喜地发现,跟几年前相比,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从事农业了,也有一些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创业,经营自己的葡萄园。

  田淑芬介绍,有一位云南籍毕业生刘晏辰,读书的时候她就对葡萄产业感兴趣,辗转找到田淑芬求教,毕业后她放弃留在大城市,回家乡种植葡萄。在田淑芬的指导下科学管理葡萄,刘晏辰种出了高品质的“阳光玫瑰”葡萄,这种葡萄被誉为葡萄中的“爱马仕”,在日本曾创下580元一串的纪录。

  从科研到田间,深耕葡萄产业30余年,田淑芬深切感受到农民对于农业技术的渴求。她说,热爱来源于“情怀”,这也是多年来她扎根葡萄栽培研究的动力。她始终牢记服务“三农”的初心和使命,将继续努力,“沉”到广大农民群众和乡村产业最需要的地方,紧紧围绕科技服务实践,找准需求,精准服务,在田野大地上做实验、搞科研、写论文,在促进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科技特派员的特殊价值。

  田淑芬用自己专业的学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葡萄产业发展输送正能量,她的故事感染着身边的人,采访结束,看着她依然忙碌的身影,不仅让人对“幸福葡萄”缔造的现代幸福生活称颂,更对未来充满期盼……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