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蓝莓因为过山车般的价格走势,备受关注。
这粒深蓝色的小浆果在日渐融入国民水果消费的同时,价格已经进入了稳定的周期性循环——每年春节前后,价格逐渐攀升至一年中的价格高点,随后逐渐回落。根据新发地价格行情统计的数据,今年2月以来,蓝莓价格就一路走高,当月底每斤平均批发价高达95元,持续到3月初才开始回落。
高价的蓝莓几乎都来自于云南。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塑造了云南蓝莓的高品质,供不应求的国内市场让它保持着高商品价值。利益刺激下,云南的蓝莓种植面积逐年攀升。2018年到2021年间,云南反超传统蓝莓产地山东,成为全国第二大蓝莓种植地,截至2023年,该省的蓝莓种植面积已是五年前的3倍。
期间,大型企业的大量进入,为云南蓝莓的产业发展带去机遇。其中既有美国浆果商怡颗莓、澳大利亚果蔬巨头Costa等海外巨头,也包括诺普信、佳沃鑫荣懋、海升集团、五八农业等本土企业,还有近年来与产地合作越来越紧密的零售渠道,如盒马、叮咚等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与云南的规模化蓝莓果园合作。它们之中种植面积多者如怡颗莓、诺普信等,规模达数万亩,少的也超过千亩。
每年短暂的高价周期,让云南蓝莓在高利润支撑下获得良性产业升级的机会。在利润的驱动下,资本还在持续投入云南。市场信息、新的销售模式、种植技术及果园管理模式在云南快速积累、流动。
多方因素造就了云南蓝莓在扩种之后,没有迅速走向国内多数网红水果烂价的命运。尽管,产地从业者仍对当地蓝莓的长期发展保持谨慎和担忧,但供不应求市场现状和高利润,让云南蓝莓还有调整的时间。
蓝莓,更商品的水果
高商品性是云南蓝莓产业发展起来的基础,这一点首先反映在消费层面。
蓝莓所属的浆果家族本就是近年来备受市场欢迎的品类。这类水果往往富含花青素、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而且颗粒往往偏小,方便食用,这一特征符合国内市场近年来的水果消费习惯。
相较其他类浆果(比如广受大众熟知的草莓、葡萄、猕猴桃,新兴的树莓、桑葚、蔓越莓等)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商品性缺陷,例如口感、运输、保存、上市周期等方面不足,蓝莓则显得天赋异禀。
首先,它的颗粒小,酸甜度适宜,不会像葡萄那样给人带来高糖的负担,相较蔓越莓酸涩的莓果,又更加适合鲜食。尽管香气在浆果里不出众,但蓝莓的水分含量相对较低,又因其有果皮的保护,较草莓更便于运输。
加之,国内从北到南的蓝莓种植及9、10月份南美进口果补上了国内产季的空档,让蓝莓进而成为可全年稳定销售的商品。
尤为可贵的是,蓝莓在面市之初,便通过包装树立起“精品水果”的心智。在早期走进中国消费者视线时,蓝莓就一直采用塑料盒包装的形式在销售。每盒有统一的重量单位,125克/盒居多,也有250克/盒。
精致的标准化包装,不仅减少了蓝莓在流通环节上的损伤,它还让蓝莓更接近于水果商品,而非摆在堆头里随意挑拣的水果农产品。
叠加近年来的健康化消费趋势之后,蓝莓的需求被进一步放大。
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蓝莓的保健功效已散播开来。一些抗炎食谱直接将蓝莓纳入重点食材进行推荐,一些主打“护眼”“抗衰”等健康卖点的功能性饮料,也会以蓝莓作为原材料。
大趋势下,蓝莓在一二线城市已融入都市中产的生活,冬季甚至会出现供不应求。以北京为例,今年年初就有部分生鲜超市在接受采访时称,蓝莓是当季水果销售表现中最好的单品,部分门店甚至出现缺货问题,供需的天平目前仍偏向供给端。
也因此,它暂时还没有落入“网红水果”的供需失衡陷阱。典型参照如红颜草莓和阳光玫瑰,尽管也有精美包装,有特色香气加持,颗粒感分明,也方便鲜食。但两者都经历了网红期过后,商品溢价缩水,价格跟着大跳水的发展周期。这一方面因为,草莓和葡萄在国民的消费认知里仍定位是作为农产品的水果,商品性不够稳固,另一方面也因为供给过剩。
对比中美两国年人均蓝莓消费量的差距,2022年美国人均消费2.63公斤,而中国这个数字是每人0.26公斤。尚未广泛渗透的下沉市场被蓝莓行业从业者视作增长机会。
本土的种植规模还在扩大。根据国际蓝莓组织的统计,2018到2021年间,中国蓝莓整体产量增长了5倍多。贵州、云南和山东是现在全国蓝莓种植面积排名前三的产区。
云南是后起之秀。
供不应求的现状,叠加高利润回报、高效回本周期,及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这里成为新晋的热门蓝莓种植地。
规模快速扩大的云南产地
“蓝莓现在太赚钱了,你去问云南任何一个蓝莓老板,明年计划是什么?他一定会告诉你,明年还要去拿地。”邓捷说道。
他曾供职于国内果蔬龙头企业海升集团,参与云南、四川等地多个大型蓝莓项目,并担任技术顾问。目前在粤民投农业科技(广州)有限公司负责蓝莓领域的项目投资。
“照目前情况来看,种得好与不好都能赚到钱。种得好的果园每亩地收益15到20万元,种得不好的果园每亩地收益也有3到4万元,即便当年不回本,两三年后也能回本。”邓捷说道。
高利润和更短的回本周期给云南的蓝莓带来机会。
在设施种植的蓝莓果园里,管理得当的情况下每株树结果约7到8斤,相当于一株树上能分拣出28到32盒的125克装蓝莓,而这样的蓝莓树每亩地能种植400多株。以目前水果旺季之下蓝莓的价格来看,每125克果子卖出10元,一亩地的设施果园还能获得超过10万元的收入,而每亩地的投入成本大约在5万元左右。
高利润自然吸引企业和种植者到云南。经过全球蓝莓种植技术的迭代,蓝莓已经可以实现一年丰产。邓捷介绍,在云南如果在当年四月前种下蓝莓,当年就能实现丰产。
这意味着“它一年就能回本,属于可预见的投资,这一特点在农业上是非常少见的。”邓捷进一步分析,尽管如今的网红水果中也不乏精品水果,如牛油果、车厘子等,但它们都很难具备蓝莓这样的挂果周期。例如,牛油果的果树种下后要5年左右结果,7年左右丰产,车厘子也需要等3年左右才能挂果。
在此基础上,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让蓝莓在市场上独具竞争力。
首先在品质方面,云南海拔高,纬度低,山地相对温差大,利于蓝莓糖分累积。旱雨季明显,整体偏干旱,产地更少发病虫害。邓捷觉得,全国最好吃的蓝莓产自云南。
在全国排名前三的蓝莓种植地里,贵州由于气候更加阴冷、潮湿,蓝莓口感偏酸,当地虽然蓝莓产量全国第一,但因其风味缺陷,大部分果子用于加工;山东虽然是蓝莓的传统产区,但它直到夏季才大面积上市。每年6到7月山东蓝莓大量上市的时段,也是国内大量水果的上市期,多样化的水果选择削弱了山东蓝莓的竞争力。
云南蓝莓的大规模上市期在冬春,从11月才开始,一直到次年4月,期间的冬春交替之际是云南蓝莓的高价售卖周期。
此时,国内多数水果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段,又恰逢春节前后,市场对水果的需求旺盛。
尽管秘鲁、智利蓝莓在冬季大量流入中国市场,但进口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而且供给也远远跟不上需求。特别是过了2月,中国最大的蓝莓进口国秘鲁的产季进入尾声,品质与供应量都在下滑。
从1月开始一直到3月初,云南蓝莓正处于品质最佳的阶段,不仅产品本身竞争力强,面临的市场压力也是最小。
每年春节前后,云南蓝莓的批发价格不断攀升。以新发地价格行情统计的去年数据显示,2023年11月初国内平均蓝莓批发价已降至每斤10.8元,与当年3月初75元每斤的平均批发价格形成鲜明对比。
蓝莓的价格波动,与国内蓝莓市场一年中的供需变化紧密相关。3月之后,四川、山东等地的蓝莓陆续上市,价格开始走低,7月下旬秘鲁果开始登陆中国市场,11月智利蓝莓进入中国,此时云南的蓝莓也开始上市,蓝莓供给相对富余,价格落到低点。等到春节前后,需求胜于供给,蓝莓的价格走势又进入新的循环。
龙头带来新品种、模式和产业意识
更高的回本效率及气候条件带来的绝佳销售优势,让云南蓝莓每年在特定周期内能获得稳定的回报,这样的特征让浆果巨头看到云南的机会。企业的进入,让云南在短短10年间从特产地发展成国内蓝莓产业发展的高地之一。
“蓝莓是我国少见的国产价格比进口高的水果。”邓捷说道。除气候带来的差异化销售优势外,这也与当地较早形成的产业意识有关。
作为水果类商品,蓝莓的采后生命周期有限,如果采后没有预冷处理、运输环节不进行温度控制,蓝莓流通到消费端后的品质极易受到影响。除后熟类或果皮硬的水果,不少品类在流通环节都面临着相似的品控风险。也因此,国内更短的流通链条相较于海外具有先天的优势,只是这条供应链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配合。
云南很早就建立起采后商品化处理的意识,例如分拣、包装的规格及采后预冷处理等。邓捷告诉笔者,在云南即便是小农户,也很早就知道要提前去租冷库,对蓝莓进行预冷处理。这一步处理能在流通环节降低蓝莓损耗,维持果子的品质。
但在长江中下游很多蓝莓产地,由于地方产业链发展不成熟,类似的品控意识直到近年来生鲜电商的发展,才逐渐开始被小农所了解。
云南小农早早形成的采后处理意识,与过去10年间龙头企业进入息息相关。龙头公司在云南的作用,大致分为海外与本土两个部分。
海外公司带来新品种、技术和生产管理理念。怡颗莓(Driscoll’s)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家美国浆果巨头在2013年启动中国的浆果业务后,在云南红河州建水投资建立起第一个中国的蓝莓种植基地。三年后,其产品正式在中国市场内销售。
怡颗莓给云南带来了适应亚热带气候的“南高丛”蓝莓。在此之前,国内的蓝莓规模化种植和科研资源主要集中在北方,主要品种是喜寒的“北高丛”类蓝莓。
云南之所以被选中,得益于怡颗莓与澳大利亚育种公司的合作。邓捷介绍,当时双方发现云南与他们正在培育新品种的种植地的气候,新南威尔士州北部与昆士兰州交界处极其相近。新品种便随着怡颗莓的中国市场计划落地云南。
跟着新品种一起到这里的,还有新的栽培技术、规模化种植管理模式,以及适应中国市场的品种迭代及采后商品化处理标准。
基质栽培技术(即将蓝莓树种在填满椰壳、草炭等无土介质的盆中),是在怡颗莓进入云南不久后带来的。该模式通过搭配设施大棚种植,让蓝莓实现了在气候适宜、土壤不适应的地方进行规模化种植,它的生长周期也通过温室的调控被大大缩短。
在品种迭代和采后商品化处理方面,怡颗莓进入中国后根据本土市场的需求,对原来偏酸、个头更小的美国品种进行改良,以适应国人偏甜、偏大的口感需要。在包装标准上,该公司最早采用125克塑料盒包装的方案。这个方式被国内种植者所模仿,并形成标准。
有了怡颗莓的样板后,云南很快被更多国内公司关注。本土企业推动了蓝莓新品种、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在本土的落地、应用与快速规模化扩张。
2018年以来,云南蓝莓的规模化果园快速增长。佳沃鑫荣懋、海升集团、诺普信、茅台集团等企业陆续来这里种植蓝莓。
刚开始时,本土企业也遇到过难题。“核心技术都掌握在怡颗莓手里,大家在技术、品种上没有突破,发展起来一直受限。”林华说道,他先后供职于多家到云南种植蓝莓的本土企业,目前在滇中地区种植蓝莓,规模超千亩。
林华觉得,海外公司带来的新技术,更多时候像是“给大家举个例子一样”,国人看到了怡颗莓的无土基质栽培方式,但对其中技术细节、原理并不了解。
这样的现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更多本土资本的进入,他们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请海外技术专家到中国交流、从失败案例中积累经验和与国内院校合作等方式,推动了国内在相关技术领域的突破。
如今,云南境内的蓝莓种植已在全省扩散,从滇中的优势产区蒙自、建水、澄江、弥勒,向西向南扩散至楚雄、巍山、保山,及西双版纳、普洱等地。
通过在省内不同海拔高度、气候带的差异化种植,云南蓝莓的上市期还在被延长,目前已能实现每年10月到次年8月。据报道,在蒙自鑫荣懋的果园里正试验着新品种,希望填补国产果9月到11月的空档期。
透过这些云南遍地开花的果园,产业意识、新技术与种植模式已经开始影响规模更小的种植者。
“我们的蓝莓采摘队、土地平整供应商、灌溉供应商,甚至给我们做饭的阿姨,都回去种蓝莓了。”林华观察道。这些与果园有过合作的工人,或多或少接受过公司的产业技能培训,在了解到蓝莓的种植技术及高回报后,不少人已经在自家地里搭起简易的大棚,进行小规模蓝莓基质栽培尝试。
同时蔓延的隐忧与乐观情绪
蓝莓的红利之下,林华也感受到了危机。他觉得云南蓝莓种植的欣欣向荣是表面上的,“我们的生产还没有实现真正的标准化,也没有基础数据的积累,未来抗风险能力相对来说就没那么强。”他说道。
大多数阻碍中国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同样也是云南蓝莓产业发展的瓶颈。
首先是种子。蓝莓本是喜寒植物。70多年前,它还只是受北半球发达国家喜爱的区域性水果。“南高丛”是近50年间,为满足蓝莓走进全球市场而被培育出来的新品种类型。国内科研机构在“南高丛”方向上的研究积累相对落后。
今年4月,联合了多家科研院所的“中国南方蓝莓创新中心”才刚在云南红河州弥勒市揭牌成立。该中心聚焦的核心正是蓝莓品种的自主知识产权领域。
其次是种植技术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尽管云南境内的蓝莓果园已开始步入规模化阶段,但大型、超大型农场占少数,更多的果园散布云南各处,面积规模不一,果园老板背景多样。
这些分散的种植者大量涌入所带来的好处是,进一步推动小型果园的规模化;同时原来在大公司参与蓝莓项目的技术人员,在学到技术经验后,也有不少流向这些新果园,为基地老板提供技术方案和指导。
但林华和邓捷都认为,这些第三方技术服务商的能力参差不齐,其中不少技术员在大厂学到的只是经验,而非技术核心。
“他虽然能为散户提供基质栽培的种植方案,但在因地制宜上,他们的服务能力并不乐观,给出的方案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很可能导致不好的结果。”林华担忧的是,如今大家被短期利益诱惑而盲目扩产,但不注重基础数据的积累和技术应用场景的落地验证,长此以往,这可能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行业也迫切需要人才。这也是国内农业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林华把人才解释为两个部分:行业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前者解决的技术服务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操作规范和标准化问题。但在云南,果园不仅面临着产业工人能力不足的困境,还要解决用工的不稳定性。特别是进入农忙时节,蓝莓果园的劳动力需求会跟其他品类的果园或耕地需求重合,造成临时性用人短缺等现象。
无论是技术还是劳动力,蓝莓在产业化发展这条路上还面临着重重阻碍。
好在蓝莓是个好品类。
在众多产地中,云南占尽天时地利。除反季节优势外,耕地红线及规模化蓝莓果园的高技术、投资门槛,都决定了蓝莓在云南的种植不会无序扩张下去。“未来行业一定会洗牌,我们现在要看的是红利消失过后,如何在微利时代生存。”林华说道。
在高回报和周期性销售优势的利益驱使下,资本、技术、人才、信息仍不断被卷入,解决的思路持续在出现。
林华的蓝莓基地与地方政府合作,参与到当地的人才培训平台建设。通过一系列公共课程,向农户讲授基本的农事操作和相关技巧。此外,他们面向果园的技术工人设计考试,并根据成绩进行排名,激励本地人的学习热情。这类合作不仅有助于林华解决自家果园产业工人的用人问题,而且也让他们与果园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稳定。
“企业需要利润支撑,他们会更注重科技的实际投入。现在在云南,蓝莓种植就处在这样一种情况,最好的种植水平、最好的品种、最好的管理方式,都掌握在不同的企业手里。”邓捷说道。
云南的先天优势,在为产地的蓝莓带去了高增长和产业发展机遇后,乐观与忧虑同时在产地蔓延。
(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林华为化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