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上海的农村是大都市的农村,拥有市场、科技、资金等诸多优势,因此比其他地方更有条件、技术、实力,走好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现代农业的路子。实践证明,上海依靠科技创新强农兴农,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催生农业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传统农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变。
以科技创新强农兴农
“机器换人”初见成效。例如,嘉定区建成了首个水稻生产“无人农场”,并制定出台了相应的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上海率先启动蔬菜产业“机器换人”工程,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建立46个“机器换人”示范基地,蔬菜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了55%,高效精准施肥施药的作业面积达到2.1万亩,农用植保无人机作业达到15万亩次,蔬菜生产“机器换人”取得初步成效。这为智慧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全国蔬菜生产“机器换人”提供“上海样板”。
农业信息化领跑全国。上海已经成为全国农业信息化的领跑者,基本建立起市、区、镇、村四级信息服务支撑体系、四级信息服务平台、四级信息员队伍,形成了“一图观三农、一网管全程、一库汇所有”的农业信息化管理模式。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显著成果,使上海有了农业农村全景数字看板,农业数据互通互联,生产经营情况一目了然,农业经营者有了数据信息通路和应用场景。由此,孕育出适合上海农业实际的数字农业生态系统,推动着上海农业从“精准农业”向“智慧农业”不断跃升。
发展智慧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初步具备。到目前为止,上海智慧农业发展迅速,如“马陆葡萄”通过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精准控制大棚的光、气、肥供给;“祥欣种猪”实现远程监控、电子标签;“崇明白山羊”开发全国首例羊脸识别智慧养殖系统;“松林”品牌通过全程数字化智能化成为绿色认证的猪肉品牌;“群起”实验兔也因高品质而享誉全球,同时通过全程数字化智能化构建起稻兔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价值链,为现代化、智慧化农业生产全面实施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成功经验。同时,上海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在卫星通讯、导航、人工智能、农业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有着先进的技术储备和生产能力,这为上海在全国先行发展智慧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奠定发展优势。
向新质生产力要动能
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加快上海农业现代化进程,从而为大都市农业现代化做出示范,为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上海样板”,要注重向新质生产力要空间、要效益、要市场,提高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全面培育新型农民。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培养壮大能够持续创造和熟练操作新型劳动工具、拓展和开发新型劳动对象,是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这就需要培养懂“三农”知识、懂农业生产技术、懂经营管理,能力强、示范带动强的农业复合型人才。一是实施“菁鹰”培养计划,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遴选优秀骨干,组织开展现代化农业带头人才的培育工作,扩大“头雁”规模和带动能力。二是开展农业经理人培训,结合企业与市场资源,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三是扶持青年人才就业创业,加大涉农类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服务力度,提高新一代农业从业者的创新能力。
加快农业新基建建设。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要加快布局“农业新基建”,完善智慧农业基础设施数字化,把新兴的传感技术(传感器、红外感应器和无人机等)、计算技术(云计算、边缘计算和区块链等)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等作为农业新基建的重点,强化投、建、管、用,为智慧农业发展系统认知提供数据基础,利用互联网技术深入挖掘农业数据的潜在价值。增加智慧设备的应用场景,多方面使用智能化的农业机械装备,包括智能作物监控、无人机耕作、智能牲畜监测、自主农业机械、智能设施农业与设备管理等。在蔬菜机器换人的基础上,强化智慧农业在蔬菜、水稻生产方面的先行先试,大力推广物联网、智能监控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科学化远程控制农业生产。
整合农业相关资源。劳动对象是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得益于科技创新的广度延伸、深度拓展、精度提高和速度加快,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大大拓展。科技进步将突破土地、气温、水肥、气候等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约束,丰富农产品的来源与功能服务,拓展农事活动的空间广域和技术边界。要继续深化“一网一图一库”建设,精准动态感知农业产供销全链条。此外,通过应用合成生物学、干细胞育种等颠覆性技术来推动细胞工厂、人造食品等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业态;通过个性化营养与健康衍生的食品定制、疾病预防与药食集成等来催生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领域;通过基因工程、智能装备改良农业自然属性,以全链条协同创新来推动农业生产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赋予农业发展新动能。同时,做好智慧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不断健全和创新土地、投资、金融、信贷、税收、人才、重大项目建设等政策体制机制,以优质营商环境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