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洋要食物,打造特色“蓝色粮仓”,是沿海城市践行大食物观、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辽宁金融机构如何依托海洋资源助力绿色产业发展?如何助力我国碳经济体系建设?如何助力“双碳”目标达成?
小蛤蜊与大金滩
“我们需要定期到定点区域去捞起杂色蛤采样,基本每个月要采样两次,以此来实际掌握杂色蛤的生长进度。进行碳汇测试的科学家也与我们联合作业,他们对杂色蛤样本进行壳肉分离,通过科技手段进行固碳能力测算,了解杂色蛤的固碳能力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近期,辽宁盘锦大洼二界沟港口的“辽科2”号渔船上,35岁的船员王磊告诉笔者。
王磊是盘锦二界沟本地人,已在辽宁浩洋渔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浩洋渔业”)工作5年。作为国有企业盘锦农业发展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浩洋渔业持有确权海域6.47万亩。成为浩洋渔业的一员,对于在海边成长起来的王磊来说,是一件特别值得高兴的事情。
“祖祖辈辈在二界沟生活,从小就在沙滩上抠蚬子、抓海螺、钓螃蟹……”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王磊对大海有着深厚感情,说起大海里面好吃的自然头头是道,“我们这里是全世界公认的山珍海味黄金生产带,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你从咱们海边能产出那么多特色海产品,就能够看出来。”
辽宁是我国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盘锦市农业农村局渔业办主任毕春龙告诉笔者,渔业是辽宁省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水产品出口占全省农产品出口的50%以上。其中杂色蛤、裙带菜等特色水产品出口规模居国内首位,盘锦市大洼区二界沟杂色蛤滩涂资源面积约0.77万公顷,素有“盘锦文蛤库”“渤海金滩”的美誉。
“然而小小的杂色蛤看着招人稀罕,吃起来味道鲜美,实际上却‘娇气’得很,杂色蛤养殖不当会造成严重损失。”浩洋渔业总经理邱恩甫说,杂色蛤广泛分布在我国海区,它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适应性强、离水存活时间长,适合于人工高密度养殖,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但是杂色蛤天敌多,如海星、海螺、螃蟹等,前几年国内一处文蛤产区红岛发生大规模文蛤死亡,导致产量减少一半,原因是当地对鱼类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星幼体失去天敌,海星大量繁殖,使当地大量养殖的蛤蜊被吃掉和杀死,造成重大损失。此外,还要面临投苗密度、天气等多方面影响。
尽管市场上杂色蛤的价格逐年高企,盘锦大洼地区不少杂色蛤养殖户还是“望而却步”,导致该地区杂色蛤养殖产业发展低迷。
为养殖产业提供全方位保障
怎么能给养殖户吃下“定心丸”,进而促进产业发展呢?盘锦市农业农村局、浩洋渔业,包括个人养殖户,都在考虑如何破题。这样一个存在了千百年的传统海水养殖产业,价值就仅限于此了吗?
智源(辽宁)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源科技”)总经理叶海亮一直在苦苦思索如何探寻海洋碳汇价值。在2021年11月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盘锦市人民政府与德国思爱普公司签约落地了盘锦绿色发展创新中心项目,由智源科技负责建设和运营。
盘锦是石化之城、新兴港城,碳排放主要来源于能源活动以及石化、化工行业为主的工业生产活动。同时,盘锦也是湿地之都、生态之城,湿地和海洋环境为碳汇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相对陆地碳汇被称为“绿碳”,海洋碳汇被称为“蓝碳”,具有固碳量大、效率高、储存时间长等特点。同时,盘锦海岸线绵长、气候适宜,非常适宜海洋水产养殖发展,是海洋碳汇的重要来源。尤其在了解到浩洋渔业持续开展的杂色蛤底播增殖项目后,智源科技更是眼前一亮。经多轮磋商,2022年,浩洋渔业与盘锦绿色发展创新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探索海洋碳汇业务。2023年,其又将海洋碳汇监测与核算作为智慧海洋牧场项目的重要建设内容。该项目中,绿色发展创新中心开展样品采样、实验检测、碳汇核算等技术服务工作。
“浩洋渔业贝类养殖核算碳汇总量超过6500吨,将持续贡献碳汇价值、金融价值和生态价值。”中华财险盘锦中心支公司总经理杨灵侠介绍,作为保险机构,该公司一直对碳汇相关事务保持密切关注。2023年11月,中华财险盘锦中心支公司已与前述双方签署了蓝碳金融三方合作协议。近日,辽宁首单养殖成本与碳汇价值综合保险落地,由中华财险提供每亩1690元的养殖成本和碳汇价值保险双重保障。
“采用碳储量变化法核算贝类生物体碳储量变化,结合实地采样实验室检测分析,综合计算保险碳汇量。”中华财险辽宁分公司农险部总经理金鑫认为,该项目不仅解决了海洋碳汇风险保障方式匮乏的难题,还创新打造“碳汇价值+养殖成本”结合的新模式。同时,将因极端天气导致杂色蛤养殖成本损失的风险纳入保障范围,既充分保障杂色蛤固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还保障了因灾导致养殖生产成本的损失,为当地海水养殖产业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给养殖营业者吃下了“定心丸”。
探索碳汇贷款
海水养殖贝类的未来固碳量,事实上将受多种因素影响,保险机构的碳汇保险产品将解决实际问题。海水贝类碳汇价值和养殖成本综合保险项目,基于碳科技公司和辽宁某海洋类高校实验室提供的碳汇价值数据支撑,进而为能产生海洋碳汇的贝类提供保障。在保险期间,由于暴雨、高温等原因直接造成保险贝类产品在保险合同约定的养殖地点产量下降或保险海产品碳汇产量下降,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执行理赔。“保险+业务”结合碳汇金融,为企业相关业务保底的同时,在资金方面能够起到赋能作用,减轻负担。从长远看,此项业务虽然目前没有直接经济效益,但项目的落地,开创了辽宁省内碳汇保险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了解,辽宁省内首单养殖成本+“蓝碳”保险落地后,立即引起辽宁省内其他拥有海洋资源城市的关注,目前已有部分城市提出前往盘锦就该项目展开调研。
辽宁省保险行业协会财险部主任郑旭龙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蓝色碳汇”是利用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海水贝类具有显著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功能。当前我国“蓝碳”市场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海洋碳汇交易尚未纳入全国碳市场体系,相关实践仍以地方先行先试为主。盘锦“蓝碳”资源丰富、资源禀赋优异,金融机构积极助力地方开辟“蓝碳”空间,开展突破实践,提升碳汇能力,对增创生态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相关部门后续将继续探索碳汇贷款等金融业务,持续激活和提升海洋生态资产价值,努力推动辽宁地区绿色金融与海洋经济发展。
指导单位: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