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边红”李红满天
时间:2024-08-08 15:52:34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许鹏达 字号:【

  眼下,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10万亩“半边红”李陆续上市,在新滩镇鲢鱼村、石龙村等主产区,果农们正忙着采摘、运输、销售果实,呈现出一派丰收忙碌景象。

  绥江通过规模化种植与品牌化运作,“半边红”李已成为绥江县支柱产业。同时,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乡村旅游的繁荣。电商平台和产销对接平台的利用进一步拓展了销售渠道,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李”为业

  果农致富有奔头

  坡上有片半边红,幸福日子不用愁。近年来,绥江县委、县政府依托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走“小而精、小而特”的产业发展之路,让“半边红”李产业成为富民强村、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目前,绥江县李子产业覆盖20多个行政村,果农占全县农业人口的70%。

  走进绥江县新滩镇石龙村“半边红”李种植基地,一颗颗硕大饱满、色泽鲜艳的李子缀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果香,让人垂涎欲滴。果农们穿梭在郁郁葱葱的李树间忙着采摘搬运、选级装箱、过磅装车……人来车往,呈现出产销两旺好势头。

  “今年的‘半边红’李个头大、果汁多、甜度高、口感脆,价格每公斤比去年同期要高1.6元,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把果子售卖一空。”绥江县新滩镇石龙村党总支书记刘永森说。近年来,石龙村通过“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组织群众种植“半边红”李8000余亩,预计今年产值达3200余万元,户均收入4.7万元。

  许兴武是绥江“半边红”李种植大户,也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种了80余亩,投产面积40余亩。”据他介绍,果树栽种3年挂果,第5年后进入丰产期,可采收15年。事业有成的他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村民种植“半边红”李。

  为帮助农户增产增收,绥江县邀请云南省农科院专家和地方种植能人大户,共同制定多项产业标准,重点突出控肥、控型、控药三关,抓好种苗纯正、技术规范、质量监管等关键环节,有效保障了产业标准化生产、绿色化发展,确保了产品可控。

  以“李”为媒

  乡村蝶变引客来

  绥江县聚焦“半边红”李特色产业,以花为媒、以节会友,将美景与旅游、文化等元素有机融合,带领群众闯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

  每年3月,绥江县的十万余亩“半边红”李进入盛花期,漫山遍野的李花迎风怒放,将乡村装点得如诗如画,形成独特的 “雪香世界”。到了夏季,“半边红”李成熟上市,游客们不仅可以品尝到新鲜美味的李子,还可以参与采摘活动,体验丰收的乐趣。

  “周末邀约亲戚朋友一起来绥江采摘李子,呼吸新鲜空气,又很开心,又很好玩。”参加“半边红”李采摘活动游客周女士说。

  绥江县依托沿江三个万亩、六个千亩“半边红”李基地,高质量举办李白花开节等文化活动,在鲢鱼村等“半边红”李主产区设置绥“李”游小吃街3条、趣味小游戏7类、网红打卡点20余处,推进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相融相促,同步推出蝴蝶苗寨、大团岩等一批高品质生态文化旅游景点。

  截至目前,鲢鱼村、石龙村等“半边红”李主产区均完成了美丽蝶变,年游客打卡量4万人次以上,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

  以“李”为傲

  产销顺畅品牌响

  为讲好李子故事,提升品牌价值,绥江县聘请专业团队对品牌建设、营销策划、宣传推介、商业运营等进行了专业策划。在线上利用电商平台将“半边红”李卖到全国各地,线下通过农产品展销对接、举办乡村采摘节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

  7月13日,绥江举办“云南·绥江2024年半边红李采摘季”开幕式,吸引了来自上海、浙江、四川等地的十多家直销直采企业到场对接,其中曙华(云南)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重庆优乐果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和长城果业公司在开幕式现场直接签约,三家公司共收购“半边红”李1100余吨。

  “这里的李子果大肉厚核小,色泽艳丽,气味芳香,脆甜可口,消费者很喜欢,我每天的销量约8吨。”来自昆明的水果商胡萍说,“此次前来参加采摘季开幕式,签了收购800吨的协议。”

  为了扩宽销路,绥江县借助电商平台,同时还组织果农、网络博主把直播间搬到果园,现场直播带货,订单源源不断,远销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大城市。绥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柯智强介绍,采摘季一般集中在七月中下旬,产品销往中国各地及越南、泰国等国家。

  绥江县独特的环境和气候特别适合种植李子,成熟时的李子形成了一半紫红、一半翠绿的特点,故名“半边红”。2019年,“半边红”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经过10多年的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绥江“半边红”李种植面积从之前的4.29万亩,发展到了目前的10.13万亩;产量从粗放型管理时的0.35万吨增加到精细化管理的8万多吨,今年预估总产值为5亿元。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