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鹅”选育攻关记
时间:2024-08-08 15:50:01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张运 曹翔 字号:【

  微风乍起,波光粼粼。6月中旬,江苏省扬州市,邵伯湖碧波万顷,数万只白鹅正引颈向天歌。这是基于肉鹅新品种“扬州鹅”选育的新型配套系“天歌1号”鉴定现场。该配套系顺利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专家组的现场审核。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养鹅大国,饲养量占全球90%以上,鹅类品种占据全球70%以上。依托种源优势做强做优畜禽品种选育,是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步骤。扬州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培育出鹅类新品种,并深化校企合作,以科技创新蹚出市场新路。尤其是近年来,学校在种源保护开发、选育技术研发、品种资源梳理等方面持续深耕,累计孵化“扬州鹅”各类品系近3亿只,引领中国鹅业品牌一路向天歌。

  全国首个肉鹅新品种孵化近3亿只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处江河交汇处,扬州人素来爱吃鹅。每天2000多个盐水鹅流动摊车穿梭于大街小巷,年均消费鹅2000余万只。

  “爱吃鹅自然也对鹅的品种颇为挑剔。”年过九旬的扬州大学教授赵万里是远近闻名的“鹅司令”,他培育的“扬州鹅”是通过国家审定的肉鹅新品种。20世纪80年代,赵万里发现扬州水草丰美,具有独特的养鹅优势。但一直以来,传统鹅类品系复杂,体型、产蛋等差异很大,养殖和繁育需求不一,国内很难找到合适市场化大规模生产的优质品种。

  作为家禽遗传育种工作的专家,赵万里大胆地提出了培育一个生长速度快、生产性能水平高的优质种源,特别是利用我国鹅品种资源、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培育鹅类新品种可谓难如登天。”赵万里回忆说,当时各地方品种多采用闭锁繁育,没有形成科学的选育制度和培育方法,国内外也没有成功经验可循。

  完全靠自我摸索,科研道路注定不平坦。1989年开始,赵万里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以常规的选育作为基础进行复壮提纯,经过多品种、多组合杂交配合力测定,再用现代遗传育种理论和先进测试手段,以创造性方式探索肉鹅遗传育种理论技术体系。

  最终,历经16年,经过8个世代大群常规选育和4个世代家系选育,赵万里培育的“扬州鹅”于2006年正式通过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审定,成为我国肉鹅中的国家级新品种。

  “扬州鹅”新品种集中了父本和母本的优点,生长速度快,肉质好,繁殖率高。一经推出就“名噪”家禽业。吸引了海内外养殖企业争相购买其知识产权,但赵万里还是希望它能留在国内。最终,以215万元的价格将成果转化给了扬州本地的天歌鹅业发展有限公司。

  “把产权留在中国推进了当地产业的迅速发展。”扬州天歌鹅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国来介绍说,十余年,扬州鹅各类品系累积孵化近3亿只,全国“扬州鹅”扩繁场和推广基地已有30多个,江浙沪等地区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40%。

  新品系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居民饮食习惯的改变,鹅肉正在成为宠物食品新风向。当前,我国肉鹅饲养量占全球90%以上。但同时海外优质鹅类品种也加速进入国内市场。

  “如果国内鹅业不持续提升种源质量,很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扬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陈国宏教授是第二代“扬州鹅”选育的掌舵人。在他看来,种业资源的振兴依赖科技创新。对原先育成的扬州鹅继续进行选育、提高、扩群是适应市场竞争的必经之路。

  配套系是指以特定的配套组合,将两个或多个具有专门优点的品系进行组合,通过杂交创制出优良、高产、适应性强的父母代种鹅和商品鹅。

  6月初,陈国宏牵头培育的“天歌1号”肉鹅配套系顺利通过专家组现场验收。相较于原有品种,推出的商品鹅体重增加了20%以上,种鹅产蛋量提升了15%左右。

  这样的成果得益于科研团队瞄准产业前沿持续攻关。“扬州鹅”新品种诞生以来,团队并未满足现状,而是持续加强种源品质提升。近年来,通过对多个品种进行性能测定以及品种间的杂交测试,陈国宏团队累计筛选、创制出了3个品系,并开展专门化品系选育工作。

  2018年,扬州鹅新配套系选育工作得到了江苏省农业重大新品种创制项目支持。至此,专门化品系选育工作进入快车道。团队筛选出一个杂交组合,其父母代和商品代的综合生产性能达到了国内外领先水平。如今,经过10个世代选育,“天歌1号”配套系应运而生。

  “当前常规育种技术结合分子遗传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抗病育种等技术已经成为鹅业育种的发展新趋势。”徐国来介绍说,高校创新链、人才链与企业的资金链、产业链融合,激荡出了无尽的创新火花。获得“扬州鹅”优质品种以来,政校企累计已投入了5000余万元开展新品系开发和推广。截至目前,“扬州鹅”选育群家系已超过200个。

  2022年,缘于在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方面的突出成绩,肉鹅国家级核心育种场落户扬州。中国鹅类种业资源自此有了更加稳健的研发团队和稳固的选育基地。

  科学选育引领种源开发走上快车道

  走进邵伯湖畔的国家级核心育种场,一只只大鹅迈着“四方步”引吭高歌,炫耀脚上的“智能脚环”。小小脚环能精准定位个体,记录每只鹅的产蛋和采食情况,精确到每天的运动步数等具体数据。

  鹅类佩上金脚环。这是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的未来智慧育种一个缩影。工作现场,扬州大学徐琪教授介绍说,智慧养鹅是一场彻底颠覆传统农业的数字革命。这为家禽养殖业提供了全程溯源的可能,一举解决了困扰鹅类选育工作多年“无从下手”的难题。

  原来,与鸡鸭养殖不同,作为“家禽界一哥”,鹅类目前仍无法大规模笼养。这种群养方式导致鹅类选育过程中难以精准定位其父亲和母亲。传统鹅类养殖过程中,只能用托蛋、母鹅轮配等“土方法”。不仅费时费力,且易造成种鹅应激,难以真实反映鹅个体产蛋成绩。

  一种又一种方法尝试却换来一次又一次失败,部分专家甚至觉得“研究工作到此为止”。

  然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鹅类育种带来了新的曙光。近年来,扬州大学科研团队围绕“鹅类产蛋性能的个体测定”这一难题,基于射频智能识别和物联网技术,开展群养条件下个体无应激精准记录,以求解决鹅类选育不准确问题。

  “为了提升识别精度,我们轮值担当起种鹅的‘月嫂’。”团队成员,扬州大学张扬副教授介绍说,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全程守着产蛋种鹅,获取其产蛋的第一手行为学资料以及数万枚鹅蛋信息的宝贵数据。首次发现了产蛋节律、产蛋间隔,连产性能等产蛋行为的一般规律,建立了产前蹲伏,产后护卵等数据信息。

  最终,团队硬生生从产蛋行为学大数据信息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开发出鹅类智能产蛋记录系统。与常规家系选育相比,产蛋量遗传进展提高1倍以上,准确率达98%,开创了肉鹅智慧育种的先河。目前,该系统已经有300余套运行在全国多个鹅类育种基地。

  智慧选育是团队探索科学育种的生动注脚。近年来,团队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开展胸肌活体测定、饲料转化率智能测定、性状遗传参数评估等技术攻关,持续提升种源研究开发能力。克服了多项“卡脖子”难题,多项技术成果达到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引领着中国鹅类育种和产业发展持续走在世界前列。

  

  栏目指导单位: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