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瓶颈与对策
时间:2024-07-05 09:18:10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王春 张芳 字号:【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全产业链产值130多亿元,保持全国第五。马铃薯生产加工企业在推动内蒙古自治区由马铃薯产业大区向内蒙古产业强区迈进中作用明显。2023年内蒙古发布的《推进马铃薯产业链发展六条政策措施》,聚焦“马铃薯百亿级产业扩规提质”目标,从育种、加工、品牌建设、金融支持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基本做法

  重视种薯繁育,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自2020年内蒙古发布《关于促进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来,积极调整优化马铃薯产业区域布局,打造以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为重点的阴山沿麓和以呼伦贝尔市、兴安盟为重点的大兴安岭沿麓马铃薯产业带,提高优势区域集中度,大力推行马铃薯优质绿色生产,切实推动马铃薯加工转化,育种、种薯质量与种植水平不断提升。内蒙古原原种生产能力超25亿粒,年制种面积70万亩,其中原种生产面积10万亩以上,脱毒种薯交易量占全国35%以上,畅销全国各地,可满足1300多万亩马铃薯生产用种需求。

  引进精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近年来,内蒙古积极引进先进大型马铃薯深加工企业,鼓励地方中小型加工企业兼并重组、提档升级,重点支持加工龙头企业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加工全粉、变性淀粉等高附加值产品。目前,内蒙古马铃薯仓储能力约400万吨,年加工量250万吨,加工率约45%,居全国领先水平。其中,清洗包装等产地初加工约32%,精深加工转化率为13%。精深加工产品中淀粉约80%、全粉约10%、薯片薯条等休闲方便食品约10%,分别占全国30%、35%、60%左右。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发挥品牌效应。内蒙古通过建成休闲薯条加工厂、豆制品加工厂、法式薯条加工厂以及马铃薯仓储交易中心等工程,率先实现了马铃薯现代智能化生产,打造了国家级马铃薯产业园区,把土豆、蔬菜变成了薯条、果蔬脆片等产品,产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32个国家和地区,让内蒙古的土豆走上国际市场。内蒙古扶持打造“蒙薯”品牌,加大品牌宣传和推广力度,努力扩大“中国马铃薯之都”“乌兰察布马铃薯”等区域公用品牌的影响力,提升美誉度。积极扶持种薯企业、加工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蒙字号”优质特色产品品牌,加强品牌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主要成效

  播种面积稳定,产业化格局形成。2018—2022年,内蒙古马铃薯播种面积稳定在20万公顷到35万公顷之间,产量稳定在120万吨到150万吨之间,马铃薯在全区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不断攀升。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集中在中部区的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大兴安岭沿麓的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这7个盟市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占到全区95%左右。

  龙头企业运行稳定,产业化经营作用明显。内蒙古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马铃薯加工企业3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22家,加工型企业与种植企业总体上占比约为1∶2,企业总人数达2002人,带动农牧户43973户,2022年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28亿元,总体趋势呈现稳中有升。

  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内蒙古57个脱贫旗县中32个是马铃薯主产旗县,这些旗县农民人均来自马铃薯产业的收入占到种植收入的1/2,马铃薯已成为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特色优势产业。

  存在问题

  土地流转期短。龙头企业采用与农户个人签署订单协议的方式承包土地,一般签署协议时间为一年一签,导致每年土地流转资金与续签合作具有不确定性,部分龙头企业不敢加大项目投资力度,种植者存在短期利益,影响马铃薯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种薯市场监管与知识产权保护难。一是种薯市场监管难。有些经销商既无生产经营许可也无种薯企业代理销售协议,却直接向农户销售不合格的种薯,造成种薯、商品薯市场混乱,品质难以保障;二是种薯知识产权保护难。据反映,部分企业或种植户在新品种推广期间就仿冒复制别人的种薯,低成本快速扩繁,并私自冠以其他品种名称且未经登记就进行销售,相较这些仿冒复制企业,真正钻研种薯研发品种的企业失去价格优势,相关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

  加工产品结构单一,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一是加工薯生产与加工企业需求存在脱节。内蒙古马铃薯种植长期以传统菜用薯为主,倾向于将个头大、薯形好的马铃薯直接作为菜薯出售,忽视了加工薯基地的建设和品种培育,导致适合马铃薯工业加工用的高淀粉和干物质含量、生长期适宜(130天左右)、产量2〜3吨左右的专用品种极为缺乏,不能满足加工企业的质量和数量要求。二是马铃薯加工转化整体比例较低。2021年荷兰加工率达47%,美国占58%,英国占50%,法国占59%,而内蒙古自治区的加工转化率占24%,并且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加工能力不足对产业链运行的影响极大,比如,2011年马铃薯播种面积过大,市场供过于求,加工转化率低,大量马铃薯倒掉,马铃薯生产者损失巨大。

  马铃薯价格波动大,农民收益不稳定。一是成熟收获期存在时空差距,受阶段供需结构、上市时间、灾害发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马铃薯产地销售价格波动较大,年际间价格最大相差1.0〜1.5元/kg。二是生产盲目性,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马铃薯生产长期存在盲目性的问题,价格高时薯农一窝蜂涌入种植市场,导致供需结构严重不平衡。

  马铃薯贮藏设施相对滞后。马铃薯收获后,需及时销售或储藏,一旦销售不畅,贮藏能力又不够,会给农民带来灾难性的损失,但目前内蒙古马铃薯贮藏设施严重滞后于马铃薯生产,现存设施贮藏能力参差不齐,氧气不足问题较为明显。加之近年来频繁出现马铃薯滞销,给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也制约了加工企业的发展。

  加工企业生产及发展资金缺乏。农产品加工业多为重资产型产业,融资难融资贵是影响马铃薯加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对全区马铃薯企业经营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其中融资难困境的企业占总数的51%。主要原因是企业有效抵押物少、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生产周期长、效益波动较大,因此银行信贷资产面临的风险较高,导致企业抵押难、贷款难、贷款贵。

  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困难。许多马铃薯生产地区位于艰苦偏远地区,造成留人才难。一是缺乏有效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仍然倾向于大中城市;二是缺乏人才社会保障机制,例如住房、社保、子女入学等问题难以解决,人才吸引力度缺乏。

  对策建议

  开展多渠道土地流转方式。鼓励农民开展以土地入股形式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机制不确定的问题,引导村集体联系对接的农户土地资源,形成集中连片的生产经营环境再转租给生产经营企业,搭建起农民、村集体与企业合作的桥梁,解决生产经营主体不能长期经营土地问题。

  加强种薯市场监管与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种薯市场监管,切实解决种薯市场销售乱象。种业管理部门、农牧业行政执法部门、公安部门要建立机制,紧密协作形成合力,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未经登记制作销售、无证经营等行为,进一步维护种薯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延伸马铃薯产业链,提升产业高附加值。一是不断扩大现有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和培育一批高标准、高技术含量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开发多元化产品,提高马铃薯的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二是进一步拓展加工领域,通过项目支持、技术指导等方式,重点引导发展马铃薯优级淀粉、全粉及薯条、薯片、缮食纤维和膨化食品,开发马铃薯方便菜肴,提高附加值,并逐步延伸产业加工链条,使马铃薯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实现马铃薯加工增值。

  建立马铃薯价格保险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马铃薯价格保险机制,以价格波动为保险标的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种植的,达到农业部门、当地政府和保险公司对品种品质规定要求的马铃薯提供马铃薯价格保险,降低因马铃薯价格暴跌造成的收入损失。

  做好种薯贮藏设施建设。建议国家和自治区出台政策,鼓励个人、企业建设大型恒温贮藏库,国家给予一定补贴支持农户和专业合作社新建小型贮藏窖,完善马铃薯脱毒种薯贮藏体系;发展专业运输组织,建立绿色通道,疏通铁路及公路,提高全区铁路、公路外运马铃薯的能力。

  提升加工企业贷款支持力度。一是对马铃薯加工企业的正常流动资金贷款,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解决抵押难、贷款难的卡脖子问题。如:接受设备抵押,订单抵押,产品质押,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质押等多种形式。二是加强行政、财政担保措施,增加数量、方式,特别要加强对担保资金的使用效率的监督审核,提升马铃薯加工企业农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信贷扶持政策应该从形成规模效应,示范带动面广的自治区以上龙头企业入手,扶优扶强,降低担保费率,更好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强化人才社会保障机制。一是位于马铃薯主产区和加工园区的农业研究推广单位,引进部分高水平马铃薯专业技术人才,以便给当地企业和农户提供公益性、社会化服务与指导,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缺乏人才问题;二是强化人才社会保障机制,解决人才家属两地分居、子女上学等困难。

 

  (作者单位:王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乡村产业推进处;张芳,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丰镇市农牧和科技局)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