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龙泉灵芝金名片
时间:2024-07-04 15:03:25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社记者 刘月姣 王婷婷 字号:【

  初夏的龙泉,满目绿意,生机盎然。在苍翠群山中,灵芝从段木里“探出脑袋”,正茁壮成长。

  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地处瓯江源头,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得益于森林覆盖率高、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等自然条件,龙泉大山里孕育出优质灵芝。“龙泉灵芝”“龙泉灵芝孢子粉”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龙泉也获得了“中华灵芝第一乡”“中国道地灵芝核心产区”等多张国家级名片。当地还衍生出菇神庙会、迎神庙会等节庆活动。2023年,龙泉灵芝种植系统成功申报浙江省第一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如何将天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品牌优势和文化优势?近年来龙泉市着力擦亮龙泉灵芝金名片,大力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发展精深加工,打造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等项目,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灵芝产业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淬炼技艺,铸就灵芝优良品质

  ——经过历史的长期积淀和世代龙泉人的砥砺实践,龙泉依托良好生态环境,探索出一整套灵芝种植技术。这一技术专注精湛、浑然天成,不仅孕育出品质优良、安全绿色、独具特色的灵芝产品,还蕴含着道法自然、顺时取物的生态智慧。

  记者到访龙泉那天,细雨蒙蒙。踏着幽幽石板路,紧随龙泉年年丰家庭农场负责人项永年的脚步,前去探访他在梅地灵芝谷种植的准野生灵芝。

  梅地灵芝谷坐落于百山祖国家公园龙泉片区兰巨乡大赛村梅地自然村。谷内,山色空蒙,流水潺潺,形象各异的巨石错落有致地落在溪中,溪里游鱼卵石清晰可见,溪流两边植被密布。散布在森林深处的灵芝地里,灵芝嫩芽已经破土而出,其根部朱红,中部渐变为姜黄色,上部则呈乳白色,“肥嘟嘟、肉乎乎”,远远望去,像一个个美味可口的冰淇淋。

  “我们利用原始阔叶林创造三分阴七分阳的光照、空气、湿度环境,将灵芝菌木埋在地下,经过一段时间,在光温湿气的作用下,培育出灵芝。”项永年向记者介绍。

  “现在灵芝刚刚出芽,我们在上面覆盖了枯树叶,既能避免灰尘落到灵芝上,又能防止水分蒸发。我们还把山泉水引入森林,让灵芝吸收天然养分,实现自然生长。”项永年说,“森林中自然掉落的枝条、落叶的腐烂物对于灵芝是优质而便捷的营养原料,种植灵芝的废弃物可以周而复始地循环利用。”

  这是龙泉人工种植灵芝的喜人景象。灵芝对空气、水质、土壤的要求很高,种植技术难度较大。龙泉如何探索出人工灵芝种植技术?

  依托适宜灵芝种植的良地,龙泉灵芝人在传统灵芝种植技艺的烛照下,培育良种,探索良技,让一片灵芝散发悠远绵长的味道。

  龙泉灵芝人工种植历史悠久,据记载,自宋代开始龙泉就采用了长段木生料埋土法种植灵芝,即把废弃菇木堆在坑中,将野生灵芝捣碎、匀浆后,撒在缺口上,浇水、再埋土,然后在上面覆盖一层枯枝落叶,第二年或第三年就会长出灵芝。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废弃菇木的利用率,而且因原料质地致密、养分高,使得种植的灵芝也具有朵大肉厚、结构致密、有效成分高的特点。

  千百年来,灵芝种植技艺通过家庭、师带徒、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为灵芝人工规模化种植奠定了基础。“我是土生土长的梅地人,祖父、父亲都从事菌菇生产,记忆中祖父是食用菌‘种植老手’,我们祖孙三代人接力,为人工培育准野生灵芝菌种打下了基础。”项永年说。

  加强科学研究,菌种培育和种植技术有效提升。1987年以来,随着市场对灵芝需求量的增多,龙泉灵芝种植技艺发展驶向快车道。1990年,龙泉市科技人员在总结考证野生灵芝生长环境的基础上,汲取香菇种植技术,对野生灵芝进行提纯;1991年,龙泉市组织灵芝种植多点试验;1992年,龙泉宝溪乡推广灵芝种植技术,人工种植段木灵芝在龙泉迅速得到推广。

  近年来,为进一步帮助提升种植技术,龙泉市与上海农科院、浙江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院校合作,选育有效成分高、抗逆能力强的灵芝新品种,研究推广以保健种植为主的灵芝种植新技术,提高灵芝产品的质量,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

  用标准诠释技术内涵,提升产品质量。浙江龙泉正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灵芝标准化种植基地,全部采用优质纯段木为基质培育灵芝,运用“扎袋套筒技术”收集灵芝孢子粉,孢子粉烘干温度控制在40℃〜60℃......整个生产过程依“标”进行。

  “只有按标准生产,质量安全才可控制、有保障,才能让消费者真正信赖我们的产品。”浙江龙泉正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杨少明表示。

  当前,从菌种选育生产、原木选择砍伐、菌段制作、种植管理、灵芝孢子粉采集、干制贮藏等各环节,龙泉形成了一整套技术规范,颁布实施《地理标志产品龙泉灵芝》《地理标志产品龙泉灵芝孢子粉》两个市级地方标准,引领灵芝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龙泉建成段木灵芝规模化种植基地25个,“域内+域外”种植面积达7000余亩,年产干芝和孢子粉各2500多吨。

  龙泉成熟的灵芝种植技术也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其菌种和种植技术经由3000多名“龙泉菌师”传播到全国15个省份、80多个县市,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创新赋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为推动灵芝产业转型升级,龙泉人以创新思维赋能产业发展,不畏艰辛,迎难而上,克服重大技术难题,实现高质高效生产,推动灵芝产业向加工端延伸,提高了龙泉灵芝产业市场竞争力,提升了价值。

  走进浙江双益菇业有限公司的灵芝种植车间,不停有雾气从车间顶的管道缓缓喷出,滋滋作响,一排排段木灵芝随着旋转锅架缓缓移动,让灵芝充分接受水分、阳光的洗礼。

  “通过温、湿、光、气智能化控制,我们模拟灵芝最适宜生长的条件,使灵芝在完全可控的环境中生长,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缩短生长周期,一年可生产两季以上,并且还提高了灵芝和孢子粉的品质,解决了灵芝覆土种植连作障碍等问题。”浙江双益菇业有限公司前董事长叶圣益关掉机器,随手拿起一颗段木灵芝向记者介绍。

  “我们种植灵芝的培养基以木屑替代段木,用过的木屑还可以作为有机肥、用来发电。”

  如今,还原段木灵芝工厂化种植法种植初见成效,迎来灵芝发展的再升级,而回顾还原段木灵芝工厂化种植法种植从愿景到现实,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在还原段木灵芝工厂化种植法种植之前,龙泉在传承古法段木种植技术的基础上,已发展出了田间大棚设施化短段木覆土种植法和林下短段木覆土种植法,实现了人工科学管理种植,然而在实现量产、扩大市场的同时,龙泉灵芝也逐渐出现了原木难获取、土壤污染会导致灵芝污染、生产过程中易高温霉变等多重瓶颈。为解决龙泉灵芝的发展困境,2016年龙泉提出了还原段木灵芝工厂化种植的目标,希望借此实现灵芝的融合与创新。

  叶圣益作为中国较早开始做食用菌工厂化的一批人,长期深耕灵芝产业,接手还原段木灵芝工厂化种植项目却属于临危受命:“我最初是拒绝的,还原段木灵芝工厂化生产的研发难度极大,全国都没有先例,而我当时已经69岁了,我真的吃不消。”

  然而,龙泉推动灵芝产业融合创新的决心毫不动摇,当时有关部门的领导为邀请叶圣益一同参与研发,频率最多时一周能来找叶圣益三次:“你和灵芝打了一辈子交道了,难道你忍心看着它慢慢消亡吗?”这一句话给了叶圣益当头一棒,最终他同意试试看。

  而这一试就试了9年,最初3年,叶圣益投入其中的设备、资金几乎全军覆没,亏损近200万元。一切只能从头再来,直到2019年才取得了新突破。

  “在接受这个任务时,我思考的是要怎样守正创新,一定要把龙泉灵芝的所有优点保留下来,把它的短板补上去。现在我可以实实在在地告诉大家,通过还原段木技术、离地种植技术,我们几乎解决了龙泉灵芝曾面临的瓶颈问题。”叶圣益无不自豪地说。

  如今,还原段木灵芝工厂化种植法种植技术已趋于成熟。通过灵芝工厂化种植,龙泉灵芝取得了两大收获,一是大大节约了资源,提升了效益,过去100斤木材仅可以收集2斤左右的孢子粉,如今能收集4.5〜5斤孢子粉;二是提高了灵芝品质,人为创造了一个符合灵芝生产的“大自然”,符合灵芝各个阶段的生长条件,让龙泉灵芝长得健壮、品质极高。

  创新不仅在种植环节,也发生在灵芝加工环节。2004年前后,伴随着灵芝规模化种植,市场灵芝供应量大大增加,灵芝价格也一度走低,给种植户带来了很大困扰。

  如何摆脱发展困局?龙泉看准灵芝深度开发前景,推动农业经营主体开发灵芝精深加工产品。

  做强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近年来,龙泉出台促进灵芝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文件等,对发展灵芝加工业的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给予奖补。

  政策精准发力,企业向好发展。走进浙江龙泉山食品有限公司的车间,只见一排排机器正满负荷运转,灵芝孢子粉,从进入机器萃取开始,到出成粉,全部实现机械化生产。

  “我们采用超低温水冷破壁技术,破壁率可达98%以上,破壁过程中不产生高温,不破坏活性成分,人体吸收率比未破壁的高很多,充分释放活性成分。这项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浙江龙泉山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叶敏平介绍,“灵芝是珍贵中药材,服用不方便,我们把它做成胶囊口服剂,研发出破壁灵芝孢子粉、破壁灵芝孢子粉片、破壁灵芝孢子粉胶囊等产品,其附加值较灵芝子实体提高了五六倍。”

  目前,龙泉建成龙泉灵芝产业园区,培育集灵芝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共有 18 家,其中获中药饮片药品GMP认证2家,灵芝孢子粉产品取得保健食品注册批件9个、备案凭证39个,获得专利技术100多项,开发出灵芝孢子油、灵芝破壁孢子粉胶囊等精深加工产品30余款。

  产品创新不止于灵芝药品和保健品,还有与消费者距离更近的多元化食品。

  2021年,浙江省经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复成为全国第一个食药物质管理试点省份,2022年,龙泉以此为契机,进行落实推进。

  “我们选取龙泉段木灵芝浓缩粉和优质新鲜的咖啡豆,采用低温萃取技术提取精华,经科学配方制成灵芝咖啡,让健康与时尚碰撞出火花。”叶敏平介绍,“灵芝咖啡等新产品的研发带动了公司销售额的增长,公司接到的订单比去年同期增长 40% 以上。”

  灵芝咖啡、灵芝片、灵芝压片果糖……龙泉多家企业对灵芝进行深加工,跨界创新研发出8款产品作为食品推向市场,累计销售额突破400万元,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西班牙等国家。

  文化加持,激活融合发展动能

  ——随着灵芝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龙泉在强化灵芝产品供给的同时,深入挖掘灵芝文化,拓展了产业的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功能,激活融合发展新动能。

  来自龙泉当地的民营企业家吴子敬,大家提起他时,最常提到的三个字就是“有情怀”。为传播灵芝文化,吴子敬四处奔波,甚至卖掉了位于上海的一个工厂,历时10年,建造了浙江丽水唯一一座民间博物馆——龙泉灵芝博物馆,场馆免费对外开放,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

  “这个是印有灵芝的青瓷,这是龙泉宝剑上的灵芝图形,这是过去菇民进山采摘前要祭拜的菇神庙,这是演绎千百年菇民如何种植灵芝的木偶戏……”在灵芝博物馆里,面对收集的和龙泉灵芝有关的民间宝藏、文化故事,吴子敬如数家珍。

  “我是菇民的后代,对食用菌文化有着挥之不去的情结,我觉得不仅要有馆藏实物展示,还得要有活态传承,所以每逢节假日就会请木偶戏老艺人来表演灵芝戏。为了让龙泉灵芝文化传承下去,我们还会在青少年学生当中开展灵芝文化‘小小代言人’科普知识有奖竞赛等活动,让灵芝文化在小朋友的心里生根发芽。”吴子敬说。

  如今龙泉深挖灵芝的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积极拓展旅游观光、农事体验、科普教育、青少年拓展等文旅产业,打造灵芝特色景区,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建设了游客接待中心,设立灵芝博物馆、灵芝展示展销厅……2017年以来,项永年在灵芝谷开展农林旅结合项目建设,迎接游客参观。

  “近年来,我们铺就总长4800多米的游步道,搭建彩虹吊桥,修建丁字桥、小木屋等,还安装了监控及无线网,这样灵芝谷既能培育灵芝,又可以开展研学、接待游客。”项永年边走边介绍,“现在天慢慢暖和起来了,来旅游的人也陆续增多。”

  灵芝谷借助百山祖国家公园毗邻地区的空间优势,吸收百山祖国家公园IP效应,与周边村子的农家乐、民宿开展广泛合作,不仅把灵芝谷生态产品推介到全国各地,还让村里的122个老人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年收入0.8万〜2万元,如今基地年游客量已破2万人次。

  在项永年的设想中,他的灵芝谷应该是集种养、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乐园”。“我想用我的家庭农场把村里旅游带动起来,村里老百姓只在灵芝基地帮我干活是不够的,这样挣不到大钱。我这里建一个免费景点,白天游客在里面玩,太阳下山了就到村里来吃住,这样村里就能把民宿农家乐搞起来,大家一起去赚钱。”项永年憧憬着未来。

  除兰巨梅地灵芝谷外,龙泉还打造了锦溪泉灵谷灵芝特色园、灵芝博物馆、灵芝工厂化游览园等集吃、住、游、娱、教于一体的灵芝文化养生中心,吸引国内外游客来龙泉休闲度假养生,游客量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

  灵芝文化不仅为乡村旅游赋能,也助力产业向更广的发展空间拓展。浙江龙泉正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精心打造了“灵芝历史文化产品展示中心”,不仅介绍了灵芝传说故事,还展示灵芝药用功能;龙泉正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公司入口处摆放了灵芝文化展板,并建设了大棚灵芝基地,让前来洽谈合作的客商能够迅速直观了解龙泉灵芝种植模式和文化底蕴;渊健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深挖灵芝养生文化,打造了中医康养中心……

  如今,龙泉灵芝加工企业也特别注重将灵芝文化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不少企业专门开辟区域,集中展示当地灵芝文化,以期让更多人深入了解龙泉灵芝文化,吸引更多商业合作,拓展龙泉灵芝产业空间发展。

  从单纯的种植生产到精深加工,再到产业融合发展,时光见证这株小小“仙草”的卓越生命力,它扛起了当地特色产业大旗,带动了经济,富裕了百姓。龙泉灵芝走过的不凡发展历程,饱含着龙泉人对灵芝的执念、坚守和智慧,这都将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让龙泉灵芝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