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灵芝文化溯源
时间:2024-07-04 14:58:32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王振春 何穗谷 字号:【

  “草之有芝,犹鸟之有凤,兽之有鳞,从古相传,以为瑞物。”浙江龙泉灵芝是中华灵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轫于距今约68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三国时期已在研发道家种芝术,北宋时期首创“埋土法”人工种植灵芝,并已有确切文字记载。之后,经过千年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实行现代段木灵芝种植,促进龙泉灵芝产业快速发展,在《2023年中国灵芝区域品牌价值》排行榜中,龙泉灵芝品牌价值61.17亿元,位列中国灵芝类区域品牌价值榜首,并先后获得中华灵芝第一乡、中国灵芝道地灵芝核心产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浙江省“新浙八味”道地中药材等殊荣。可以说,灵芝是龙泉人民用辛勤和心血换来的、千年领先的一个特色产业,它和青瓷、宝剑、香菇、黑木耳一样著称于世。

  凤凰山:龙泉灵芝发祥地

  2024年春节期间,中国国家博物馆《远古江南·海陆山河—— 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第三单元《探海溯源》展出井头山遗址出土的三小块灵芝。井头山遗址距今约8300年至7800年,代表的文化类型是河姆渡文化。考古证实,井头山先民食用灵芝的传统经河姆渡先民的传承影响至马桥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历时3500余年。

  2018年5月,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纳米科学中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3个科研单位共同发表在《科学通报》第13期的论文《中药灵芝使用的起源考古学》证实,早在农业和畜牧业刚出现雏形、文字尚未出现前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史前人类,就已经把符合现代科学定义的灵芝作为医药用途了,其采集与使用时间至少可追溯到6800年前。研究者通过实地考察,一共鉴定了5份史前灵芝样本,其中出土于余杭南湖遗址的3个灵芝样本,以及来自千金塔地遗址的1个灵芝样本,均属于良渚文化时期,经碳-14放射性同位素质谱分析,距今约有4500—5300年。还有1个灵芝样本来自河姆渡文化遗址田螺山,经鉴定距今约有6871年,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灵芝样本。

  龙泉古文明起源于牛门岗遗址,1958年考古发现有石器、陶器、恐龙蛋化石以及原始瓷等物,经浙江省文物部门考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遗物极其丰富,距今约4150—5250年,是典型的原始农耕文化,属良渚文化类型,与浙江区域的良渚文化一脉相承,以此推断牛门岗时期的龙泉先民当时也会使用“药用”灵芝。

  凤凰山位于龙泉市区宫头村,海拔373米,山林郁郁葱葱,谷壑深邃幽长,其“凤岗迎晖”曾与“灵溪风月”“剑池雨霁”等被列为龙泉14大景观,为城市“三山”之一,与九姑山、棋盘山齐名。据清光绪《龙泉县志》载:“凤凰山在西十八都,距县四里。势若翔凤,因名。天宁万寿宫依焉。有披云桥,有庵。”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的天宁万寿宫被一座庙宇取而代之,主要供奉铁扇公主、龙母娘娘、土地等神位。站在庙前的空地上,放眼望去,视野非常开阔,可以看到留槎洲的全貌,欣赏到龙泉溪水缓缓流淌的美景。

  据明成化《处州府志》及清顺治、乾隆、光绪《龙泉县志》记载,三国东吴赤乌年间(238—251年),有槲衣仙人(又称“槲衣子”)在天台山和凤凰山上炼丹,因炼丹所需,槲衣仙人着手研发道家种芝术,以道术种植灵芝。 北宋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 年),吴应能真人住持凤凰山奉灵宫,他不仅修行道学,还炼丹治病,深受人们的敬仰。宋徽宗赏识他的才华和医术,赐予他“妙应先生”的称号,并从国库中拨款修缮奉灵宫。崇宁四年(1105年),宋徽宗更是将宫名改为“天宁万寿宫”,以此表达对他的恩宠。吴应能感激皇帝的赏识,同时也心系百姓的疾苦。因此,他决定将自己所学的道家种芝术传承下去,并加以创新,发明了新的种植方法——“埋土法”,这种人工种植灵芝的方法后来被广泛传播和推广。得益于吴应能真人的贡献,凤凰山不仅成为龙泉灵芝的发源地,更被誉为“灵芝圣山”。

  元代,有“诗学之宗”美誉的龙泉籍诗人杨载过凤凰山时,有感而发,写下一首《题万寿宫》诗:

  采芝西风山,逍遥碧霞里。

  夜闻石龟鸣,疑言摄生理。

  上传赤乌年,中有槲衣子。

  悠然乘鹤去,但见白云起。

  后来神霄官,复此聘高士。

  惜哉蓬莱舟,飘落瀚海涘。

  此诗在感叹万寿宫曾经的辉煌不再的同时,也将“灵芝圣山”凤凰山与槲衣仙人、吴应能真人的种芝事迹很好地关联在了一起。

  槲衣子:道家种芝术研发者

  中国道教为东汉张道陵所创,以“道”为最高信仰,修行是其重要的实践之一,目的是通过修炼身体和心灵,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而在古代道家修炼“升仙之法”,追求“长生不老”的实践中,灵芝被视为“仙药”上品,称为“神芝”“仙草”。据史书记载,仅出自三国两晋南北朝道家人物之手的灵芝类专著就有百种以上,其中包括介绍灵芝形态、生态、产地、采集之法的《木芝图》《菌芝图》《神仙芝草图》《太上灵宝芝草品》《芝草图》《灵芝本草图》等;介绍灵芝服饵之法的《灵宝服食五芝品经》《服芝草黄精经》等;介绍道家种芝秘术的《种芝经》《种芝草法》等;记载各地产芝经过的《祥瑞记》《嘉瑞记》等。

  据记载,在三国时期,东吴赤乌年间(238—251年),龙泉地区出现了一位神秘的道士,因为他总是穿着由槲树叶编织成的衣服,人们称他为“槲衣子”。他没有留下名字,却以一种超凡脱俗的形象,隐居在凤凰山上,过着简朴而神秘的生活。据传,槲衣子遵循着“持守雌抱一之道”,容颜永驻,黑发如墨,他不食人间烟火,当人们好奇地询问他的年纪时,他总是微笑回答:“八十岁也。”

  槲衣子在凤凰山和天台山一带度过了他的一生,致力于炼丹和修道,据说他掌握了多种神奇的“异术”。有一天,他突然坐在宫前的槐树上,天空中祥云聚集,天乐响起,他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飞升成仙,这一神奇场景被清光绪年间的《龙泉县志》所记载。

  关于槲衣子的故事,不仅在清代的《龙泉县志》中有记载,明代成化年间的《处州府志》以及清代顺治、乾隆年间的《龙泉县志》也有所记述。他在凤凰山、仰天湖等地炼丹的遗址至今仍然可以找到。记载表示,槲衣子之所以能够“童颜黑发,不御饮食”,很可能是因为他长期服用了被誉为“仙药”的灵芝,这种神奇的草药让他能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由于野生灵芝难以获得,槲衣子为了满足炼丹和日常服用的需求,开始探索种植灵芝的方法。他仔细观察灵芝的生长习性和生长条件,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最终研发出了一种道家的种芝技术,后人称之为《槲衣子种芝术》。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灵芝的供应问题,更为后世的灵芝种植技术奠定了基础。

  《槲衣子种芝术》中种植灵芝的方法,其要点十分讲究,融合了天时、地利与人和,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主要分为立春之种、立夏之种、立秋之种、季冬之种四个要点。这比东晋葛洪(284—364年)《抱朴子·内篇》“黄白篇”记述的道家“五石五木种芝术”早了50多年,与《本草纲目》“菜部·芝栭类·芝”和清代陈淏子《花镜》记载的道家种芝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其成果也为道教经典《正统道藏》中的《种芝草法》所吸收。

  吴应能:龙泉灵芝人工种植之祖

  时光流转,唐乾元年间(758—760年),龙泉在槲衣子成仙之地凤凰山建立道观,始名“宝圣”;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重建,改名太和;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诏改名奉灵。宋徽宗崇宁、大观(1102—1106年)之际,吴应能真人住持奉灵宫。

  吴应能,字道源,号云谷,出生于龙泉城区北隅一个信奉道教的家庭,系北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吴戭后人,年轻时就对道教产生浓厚兴趣,他与弟弟吴应言遁身隐迹居家附近的奉灵宫,致力于修行,他们自称曾遇见过仙人,从而获得了神奇的道术和布气术,他们使用符水治病,效果显著,因而赢得了宋徽宗的深厚信任,被允许自由出入皇宫,还被封官赐号,负责建造了宏伟的“天宁万寿宫”和皇帝的本命殿,徽宗皇帝还赐予他《道藏经》四千五百五十一卷、十顷良田、御用的金器皿等,并让吴应能代表皇帝祭祀东南的名山,这显示了吴应能所受到的极高宠信。

  当时,时任门下侍郎(职同副相)的龙泉籍官员何执中,受命撰写了《万寿宫记》。文中写道:“居为天宁万寿宫,大其基构,门闼殿寑,穷极宏丽,斋庖宾馆,修廊奥室,钟有楼,经有阁,无不完备……灵坛秘宇,赫然一新……为国家祈天永命之地,且以旌妙应先生吴应能施德济民之效也”。这段描述不仅展示了天宁万寿宫的宏伟壮丽,也彰显了吴应能的德行和对民众的贡献,他被视为国家祈愿和民众福祉的象征。作为处州龙泉人士,何执中在记文中特别说明“应能生长龙泉”,而“处州介闽浙之间,地灵境秀,洞天福地,封陲相望……仙风郁然,殊冠于一方”。自此龙泉“天宁万寿宫”成了天下知名的道教圣地。

  吴应能更大的贡献在于顺应时势,以道家种芝术为基础,结合龙泉当地自然资源禀赋,首创“埋土法”种植灵芝,开龙泉灵芝人工种植先河,被后世芝农尊称为“龙泉灵芝人工种植之祖”,俗称“灵芝神”。吴应能死后,宋徽宗赐葬其于龙泉西隅天台山之阳,又建香火院(即隐真观)于墓前。

  《汉书·如淳传》曰:“王者有德行者,则芝草生”。自秦皇汉武以来,历代王朝都把灵芝奉为神圣、珍贵的吉祥物,地方官吏奉命想方设法搜罗灵芝向朝廷进贡。宋代,尤其是信奉道教的真宗、徽宗二朝,灵芝瑞应之事尤盛。《宋史·五行志》曾详记自宋太祖至宋宁宗(961—1202年)240年间有83个年份全国各地产芝、献芝的史料,共计记录着产芝献芝230起。而据载,宋真宗在位的25年间,全国献芝计115次之多,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诏令全国进贡芝草,经度制置使王钦若进献8139本,又从泰山采芝草38050本送到京城;经度制置使丁谓进献芝草13.22万本。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蕲州进献芝草1.16万本,汝州进献6万本,密州郡守李文仲进献30万本,出现了“四方以芝来告者万数”景象。

  正如王安石《芝阁赋》所云:“大臣穷搜远采,山农野老攀援狙杙,以上至不测之所不通,下溪涧壑谷……人迹之所不通,往往求焉。”吴应能目睹了这样的景象,开始思考既能满足朝廷的需求,又能减轻各地大臣和山农野老的劳苦,实现“施德济民”的理想。因此,他开始探索人工种植灵芝的方法。

  作为一名道家修行者,吴应能对道家的种芝术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自称曾与仙人相遇,应是传承了东吴时凤凰山槲衣子的种芝术及《道藏经》中的其他道家种芝术。同时,作为一名道家医学家,他对从东汉以来的本草经典著作也有深入的研究,包括《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集注》《唐本草》,特别是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和唐慎徽的《证类本草》,这些著作详细记载了灵芝的形态特征、采集方法、药用价值以及种植技术。只是一直以来,道家种芝术是道教“秘术”,仅在道教体系内修炼使用,而之前的本草医学记述的种植方法也是零散而不成体系。吴应能革故鼎新,大胆打破道家种芝术“秘不示人”传统,以道家种芝术为底本,系统梳理总结本草经典记述的观点、经验和方法,采集龙泉域内凤凰山、凤阳山、披云山、昴山等地的野生灵芝为原种,经过数年的反复种植试验,成功培植出人工灵芝,并形成系统的“埋土法”段木灵芝原生态种芝法。

  吴应能发明的“埋土法”,其种芝要点是在近水源,阔叶林下,将有一定年份的阔叶木砍倒锯成六七尺段木(2米左右),劈开,挖个地坑,把劈开芝木堆在坑中,然后在芝木上浇上捣碎的野生灵芝浆或者生长过野灵芝的枫树桩捣碎之木渣,浇上大量水,再埋上土,第二年或第三年即可长出灵芝。吴应能创造“埋土法”种植灵芝,获得时任的龙泉籍宰相何执中的赞赏,他经常到吴应能居住的灵芝山凤凰山一带游览,并写下了《同太冲吴真人游芝山》诗作:

  昔承严诏起岩痱,柳拂宫袍入禁围。

  尘土无心任奔走,天人有学洞玄微。

  紫芝晚岁应成曲,绿衣秋来好制衣。

  槎上斗牛看近景,芝山临水漫诗归。

  随着吴应能“埋土法”种植灵芝的传播、推广,宋代龙泉灵芝种植日益普及,并在全国占据一定的地位。宋代文人墨客曾撰写了无数诗词、楹联、文章记述和赞美龙泉灵芝,龙泉青瓷艺人还将灵芝文化与青瓷文化融合,常以灵芝为装饰,制作了大量巧夺天工的青瓷灵芝盘、灵芝耳瓶、灵芝四方盅等作品,同时为了表示对“龙泉灵芝人工种植之祖”(即“灵芝神”)吴应能真人的敬仰,还特意制作了青瓷塑像,此类塑像目前已有出土。

  斗转星移,在吴应能真人之后的一千年里,“埋土法”种芝技艺通过家庭、师徒的口耳相传等方式一直在龙泉芝农间世代传承,并形成了以凤凰山为中心,以凤阳山、披云山和昴山为支点,遍布城乡的龙泉灵芝种植业,积淀了丰厚的灵芝文化,从而构建了完整的龙泉灵芝种植文化系统,中国独具、世界影响。199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授予龙泉“中华灵芝第一乡”称号,确定了龙泉灵芝在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地位。

  

  (作者单位:浙江省龙泉市文联《龙泉宝剑志》编辑部)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