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灵芝种植系统的特征和发展
时间:2024-07-04 14:57:45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吴子敬 字号:【

  浙江龙泉灵芝种植系统是浙江省首批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龙泉灵芝种植在北宋时已有确切文字记载,通过家庭、师带徒口耳相传等方式进行传承,距今约1000年的历史。千百年来,龙泉芝农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灵芝产业,创造和发展了“埋土法”段木灵芝原生态种植方法,形成农业生产有机融合的山地农林复合生产系统,打造了森林、村落和河流相互协同的结构合理的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景观。

  龙泉地处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边境,县域面积3059平方公里。龙泉市灵芝种植系统主要以凤阳山(龙南乡)、披云山(宝溪乡)为核心保护区,其他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宝溪乡溪头村和高山村、龙南乡下田村、兰巨乡大赛村和梅地村、锦溪镇山坑村、岩樟乡郑庄村等地。

  龙泉灵芝种植系统建立了独特的林芝共育生态循环模式,其中最重要的生态价值是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零污染。龙泉灵芝种植系统不与农争时、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森林争资源,系统中的物质和空气周而复始地在系统内进行循环利用,对保护生态环境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遗产地形成了包括农林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森林旅游和乡村文化旅游在内的多种产业类型。龙泉灵芝种植系统在所在地龙泉更是建立了体系较完整的林-芝产业链,它对遗产地菌菇业、林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带动作用。

  系统的发展历史

  宋徽宗崇宁、大观(1102—1106年)年间,出生于龙泉城区北隅的吴应能真人住持凤凰山奉灵宫,修行道学、炼丹治病。吴应能感念宋徽宗宠遇,又深感民艰,以期“施德济民”,以道家种芝术为基础,结合龙泉当地自然资源禀赋,首创“埋土法”种植灵芝,开龙泉灵芝人工种植先河,被后世芝农尊称为“龙泉灵芝人工种植之祖”,俗称“灵芝神”。

  清代,在龙泉的古建筑中,保留着大量历代能工巧匠雕刻的如意行龙之图腾,窗户、大厅、屋檐……随处可见雕刻着的灵芝作品。

  龙泉人工灵芝种植技术从发明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北宋—1987年)。灵芝长段木生料“埋土法”种植法。龙泉从北宋开始用“埋土法”人工种植灵芝。“埋土法”是将白栎、枫树等阔叶木砍倒锯成六七尺段木,劈开,挖个地坑,把劈开芝木堆在坑中,然后在芝木上浇上捣碎的野生灵芝浆或者生长过野灵芝枫树桩捣碎的木渣,浇上大量水,再埋上土,第二年或第三年便长出灵芝,此方法龙泉山民世代流传。

  第二阶段(1988—2016年)。灵芝短段木熟料覆土种植法,即田间大棚设施化段木覆土种植法和林下段木覆土种植法,在灵芝适宜生长的场地用人工科学管理的方法进行种植,发明了灵芝孢子粉扎袋套筒种植技术,走在全国前列。

  第三阶段(2017年至今)。还原段木灵芝工厂化种植法,是利用壳斗科阔叶林边角料、枝桠粉碎成木屑加适量辅料加压制袋而还原传统的段木灵芝种植法,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及单位面积产值。

  系统的生态特征

  传统农业种质资源。除食药用菌外,在遗产地还种植了37种林果、农作物、蔬菜等,其中粮食作物水稻、大豆、玉米、番薯、马铃薯5种;蔬菜作物13种;瓜果作物19种;中药材作物7种。其他还有畜牧类10种,茶叶、竹木等。

  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早在1980年5月,丽水市林业局就率先开展了考察调研龙泉凤阳山真菌资源,从海拔650米的官埔垟至1929米的黄矛尖,采集了真菌标本264号,其中木生真菌205号,与灵芝同目同科的多孔菌目多孔菌科的有紫芝、赤芝、树舌芝等61号,灰芝、薄黄芝等6号为浙江省首次发现新种。

  菌物多样性。目前龙泉凤阳山已知的大型真菌种类有632种,其中已经实现人工培育的大型真菌有10余种。丰富的大型真菌资源,为浙江龙泉食药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

  动物多样性。动物资源丰富且珍稀濒危物种聚集度高,已知野生脊椎动物 416 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62种,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11种(穿山甲、黑麂、豺、金猫、大灵猫、小灵猫、黄胸鹀、乌雕、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金斑喙凤蝶)。

  植物多样性。百山祖国家公园(凤阳山)地处我国 35 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是华东植物区系起源和演化的关键地区之一,已知野生维管束植物 2102 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41种,国家I级保护野生植物4种(百山祖冷杉、南方红豆杉、红豆杉和银杏)。

  系统的技术和景观特征

  水土管理:

  龙泉市现有河道有 720 多条,其中市级河道 1 条,县级河道有24条,合计长度1848.66公里;水库28座,山塘72座,水域面积共计62.51平方公里。龙泉市水资源总量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是浙江省平均水平的8倍以上。龙泉优质水资源与全国、浙江省地表水和饮用水源水质相比,常规指标远远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主要表现在外源污染水平低,水质软、口感较好,水质纯净,偏硅酸含量较高。

  坚持生态优先和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构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体系,对流域内的水土流失及水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治理,实现流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龙泉市陆续实施了大贵溪、塔石溪、桑溪、五都溪等20多条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加大林草植被保护与恢复。

  龙泉灵芝种植场所,必须是具有固土、蓄水、保湿、抗灾功能的常绿阔叶林,通过严格控制芝木采伐数量等措施保护自然植被,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功能,以保持充足湿度从而保证灵芝养菌和生长。龙泉灵芝种植系统建立了“森林-灵芝-森林”“森林-灵芝-有机肥-田地”等模式,即以“埋土法”为基础形成的森林-灵芝共生系统的循环利用模式,森林为灵芝提供生长环境及养分,灵芝种植加速林内有机质分解,朽木及凋落物分解还林,增加林地养分。

  种植技术:

  一是森林保育技术。即林木择伐技术和菇木林管护技术。

  林木择伐技术是指芝农采取择伐的方式经营菇木林,考虑到菇木的郁闭遮阳和山场的养蓄轮作,一般胸径在12厘米以下的树木原则是不允许砍伐,菇场的实际砍伐量一般都控制在森林单位蓄材量的15%以下,这样不仅不会破坏森林植被,还在客观上促进了森林的更新。

  林木管护技术是指在森林经营管理中,当地芝农根据菇木林培育需求进行相关树种的抚育,根据林分密度进行间伐,为灵芝种植提供原料,同时通过抚育菇木树种的多样选择避免单个树种的过量砍伐。

  二是灵芝种植技术。目前遗产地芝农同时使用着三种种植技术,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灵芝种植技术经历的三个阶段,即林下灵芝覆土种植法、短段木熟料设施大棚覆土种植法和还原段木灵芝工厂化种植法。这三种种植方法都是源自“埋土法”种植方法,“埋土法”是一种历史最为悠久的自然种植方法。

  林下灵芝覆土种植法是指将古老的“埋土法”的长木头锯成长度20厘米左右的短段木,便于向山林运送,将传统的埋土法使用的生段木改用为熟段木,提高灵芝种植成活率。一般分为林地选择、灵芝菌棒制作、灭菌冷却、接种、养菌、运输上山、覆土、孢子粉采收等8个步骤。

  短段木熟料设施大棚覆土种植法是一种半自然生产,将原木截成20厘米长短的短木头进行种植灵芝,包括场地选择、原木筛选、原木准备、原木灭菌冷却、接种、养菌、做畦、下田排场、田间管理、扎袋套筒等10道工序。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生产场地湿度、光照等条件,生产效率更高。

  还原段木灵芝工厂化种植法是一种还原自然种植的方法,利用壳斗科阔叶林边角料、枝桠粉碎成木屑加适量辅料加压制袋而还原传统的段木灵芝种植,一般包括材料准备、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出芝管理、孢子粉收集6个步骤。还原段木灵芝工厂化种植法提高生物转化率近一倍。

  显然,与“埋土法”相比较,以人工接种为主的林下灵芝覆土种植法、短段木熟料设施大棚覆土种植法、还原段木灵芝工厂化种植法的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种植原理上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如覆土种植则是由埋土法种植将木头埋在地下衍生而来,设施大棚建设由埋土法种植的场地选择、埋土并覆盖上阔叶枯枝落叶衍生而来;工厂化种植则是还原了灵芝自然生长过程所需要的光、温、湿、气等条件。

  三是林—芝共育技术,主要体现为三种物质循环模式:

  森林-灵芝-森林模式:以林下灵芝覆土种植法为基础形成的芝林共育系统的循环利用模式,森林为灵芝提供天然的生长环境,灵芝将森林内的腐烂落叶枝木作为自身生长发育的天然养料,同时加速林内有机质分解还林,增加林地养分。

  森林-灵芝-农田模式:以短段木熟料设施大棚覆土种植法、还原段木灵芝工厂化种植法为基础形成的灵芝种植系统中的一种循环利用模式。遗产地的森林资源除用于灵芝种植外,森林凋落物也是很好的农作物基质。灵芝种植技术发明后,人们将木屑与其他培养料一起混合成种植基质,用于灵芝种植,种植灵芝后的培养料能回收则回收再利用,不能回收则还田,增肥地力。

  森林-林芝-畜牧养殖-有机肥-农作物模式:以短段木熟料设施大棚覆土种植法、还原段木灵芝工厂化种植法为基础形成的灵芝种植系统中的一种循环利用模式。芝农利用覆土法或者还原法种植灵芝后,段木种植剩余物通常可用作生物质发电燃料;将灵芝种植剩余物回收后,与畜禽粪便一起可发酵制作成有机肥,用于蔬菜、水果、粮食等农业产业的生产种植上,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

  传统村落景观:

  龙泉灵芝种植系统遗产地一个显著特色是长段木埋土法、短段木熟料种植法和还原段木灵芝工厂化种植法三种灵芝种植技术并存,分别分布在不同地带的森林环境。芝农通常选择天然林中的栎类、枫树等树种进行种植,这些树种广泛分布在遗产地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位于核心区的宝溪乡溪头村地处瓯江、闽江和钱塘江三江源头,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梅地村2019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这里群山环抱、山谷幽深,马氏夫人殿、平水王庙、古银矿洞、古道等遗迹与灵芝景观巧妙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系统的文化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宋代,龙泉青瓷、宝剑艺人将灵芝文化与青瓷宝剑文化融合,制作了大量巧夺天工的青瓷灵芝盘、灵芝耳瓶、灵芝四方盅等作品,使龙泉灵芝文化与青瓷艺术达到完美结合。今天世界各地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家保存着大量反映宋代龙泉灵芝文化的青瓷艺术珍品。目前龙泉青瓷获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灵芝文化与青瓷文化相融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森林生态文化。林-芝共育的生态系统是芝农维持遗产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遗产地森林生态文化非常丰富。例如,保护林木的民俗——拜山神;敬畏和亲近树木的民俗——认树娘;祈盼食用菌丰收的民俗——采银树;森林整体保护的民俗——祭“风水林”。“风水林”是遗产地村落为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而特意保留的森林,在民间有“吉祥”“祈福”的寓意,相信“风水林”会给人们带来好运,因此大家都会自觉保护“风水林”,敬畏自然、尊重森林。此外,还有一些爱山护林的乡规民约。

  与灵芝种植和贸易相关的民间文艺:集歌、舞、剧为一体的多声腔板腔体戏剧——菇民戏;芝民在灵芝等食用菌生产劳动过程中所咏唱的民歌——灵芝山歌、灵芝舞等。

  围绕灵芝等菇类种植形成的民间信仰:龙泉芝农、菇农回乡过节还愿的重大祭祀节日——菇神庙会;村民祈福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祭祀祈福活动——迎神庙会;祈福风调雨顺的威灵刀山活动;村民出门去外地种芝前所做的一项祈福活动——还戏祈福。

  灵芝、农林产品孕育的餐饮文化:如以灵芝为主料,采用各种烹饪手法制成的灵芝宴;研发了灵芝茶、灵芝酒、灵芝佳肴和灵芝饰品等灵芝产品。

  围绕灵芝形成的社会组织:目前组织方式有两类,一是芝农自治性质的组织方式,如灵芝种植合作社、经营合作社及村民委员会;二是一些专业性的社会组织,如龙泉市食用菌协会和龙泉市灵芝协会等。

  适用于农业生产的传统农具:当地芝农发明制造了各种适合林业管理和灵芝生产的传统农具,如用于原材料砍伐的斧头、采摘灵芝的灵芝篓等。

  挑战和应对

  一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给传统农业和传统文化带来巨大冲击。传统农业生产的方式单一、规模偏小、管理粗放、效率不高,不能很好满足市场化需求,导致部分农业生产者放弃原有生产方式,一些传统耕作技艺、传统文化逐渐消逝。

  二是劳动力转移制约传统技术的有效传承。现代年轻人更加喜爱都市生活与时尚文化,遗产地的新农民群体大量离村进城,导致遗产地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逐渐减少,年龄结构趋显老龄化,以超过50岁的中老年人为主(占比达63.1%)。随着这一批农民的老去,传统技术的有效继承将面临严峻挑战。

  三是城镇化进程影响传统村落保护。随着城镇化加快推进,有的村落面临并村拆迁、人口外流的问题;有的村落向城镇形态靠拢,部分存在无序新建、翻建等问题,传统村落逐渐失去原有的活力与色彩。

  四是遗产保护带来的品牌效益尚未完全显现。遗产地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制品还停留于农民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阶段,规模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程度不高、意识不强,其潜在的生态价值与文化价值并未充分挖掘利用。

  2022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在龙泉调研时指出,“要积极争取灵芝食药同源试点工作,打造叫得响的、有科技含量的、有标准体系的终端产品,打响龙泉灵芝品牌”,为龙泉灵芝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龙泉市出台了灵芝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和配套政策,编制灵芝产业链基本建设项目库,全力实施“五大工程”,推动灵芝产业再上新台阶。

  目前,龙泉灵芝种、加工、销售各环节带动了农民增收,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稳定,龙泉市灵芝博物馆的建成,生动地向全世界展示了龙泉灵芝文化从北宋至今的保护与传承脉络,龙泉灵芝种植、加工和销售三产融合的发展成果,以及龙泉农民把灵芝菌种、技术、产品传播到全国、全世界的路径。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