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小说家马克·吐温曾来到以色列,并留下了“荒凉、贫瘠和没有希望”的评语。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以色列所在的中东是黄沙漫天、骆驼蹒跚、鲜有植被、极度缺水的荒芜之地。
如今的以色列已经成为《圣经》中描述的“淌着奶和蜜”的“世外桃源”:目之所及,农田错落,阡陌交通,除了随处可见的橄榄树和椰枣树,还有牛油果、香蕉、西红柿、柑橘、辣椒、玫瑰……各种各样的绿植和庄稼茁壮成长。
从1948年建国到现在,在短短70余年的时间里,以色列让沙漠变成了绿洲, 崛起为享誉全球的农业强国。
将有限的资源利用到极致
在旅途中,每个乘坐以色列航班的游客都会得到一本宣传性的地图手册,上面写着“以色列,一片流着奶和蜜的土地”。这一点也不夸张,以色列的奶牛平均产奶量世界第一,每头牛每年产奶平均10吨以上,人均每年消费500克以上的蜂蜜,这些基本依靠国内自产。
除了牛奶和蜂蜜,以色列的其他农产品也都普遍有着惊人的高产:西红柿最高年产500吨/公顷,柑橘最高年产80吨/公顷,温室大棚里盛放的玫瑰每季度可生产300万枝……
以色列不仅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和食品种类的极大丰富,而且每年大量出口农产品到世界各国,还把自己的农产品打入欧盟等奉行最高品质标准的市场,是仅次于荷兰的第二大花卉供应国。
同时,以色列还培育出诸多在全球有影响力的高精尖的农化企业:耐特菲姆公司(Netafim)是全球滴灌领域的领导者;以色列化工集团(ICL)是世界著名的钾盐供应商;夫沃施公司(KFOFS)最早提出“节水灌溉、功能肥高效、农业科技和工厂化现代管理”的概念,被誉为“功能肥之父”;海法公司(Haifa)是最著名的创新型化工企业之一;海泽拉公司(Hazera)是世界领先的西红柿种子公司。
以色列还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解决土地沙漠化问题的国家,创造了“让沙漠开满鲜花”的奇迹。
农业已经与军火工业、钻石加工业并列,成为以色列国民经济与对外贸易的三大支柱产业,每年的农业产值超过50亿美元,其中对外出口超过20亿美元。
不仅如此,以色列农业的效率之高也让人为之惊叹,占以色列人口不到3%的农业从业人员足以供给全国九成以上的食物,换言之,一个农夫可以养活400人!
要知道,从自然条件来看,以色列真的不是一个适合发展农业的国家。以色列的可耕地极少,仅为0.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4个北京市的面积。这里水资源极度缺乏,人均水资源27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年均降水量约200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2500毫米。沃土和水,这两个千百年来农业发展必备的自然条件,以色列都没有。
但就是这样一个农业发展条件先天不足的荒漠小国,创造出了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农业。难怪以色列前总统西蒙·佩雷斯会自豪地说:“以色列所孕育的创造力,与其国土面积完全不成比例。”
这样的奇迹究竟是如何发生的?“真正的农业95%靠科学,5%靠耕种。”佩雷斯一语道破天机!
科技:让死海活起来
世人众所周知的死海,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拥有着无与伦比的景色,但死海中含有高浓度的盐,为一般海水的8.6倍,致使水中没有生物存活,这是人们称之为“死海”的重要原因。
但充满智慧的以色列人并没有把死海地区当作“不毛之地”,而是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现在,死海地区已经呈现出工业、旅游业和环境和谐共生发展的良好局面。
AHAVA是1988年原创于死海地区并享誉全球的死海矿物护肤品牌,是唯一获得以色列政府授权开发死海资源的国宝级护肤品牌。凭借优良的配方和精湛的工艺,最大限度地利用死海资源,同时配合多种天然植物精华,AHAVA迅速成长为以色列独特而珍贵的高科技产品。
AHAVA是缘何发展起来的呢?
一方面,世界上唯一的死海水中饱含护肤效果甚好的珍稀矿物元素。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钙和溴化物等矿物盐,以及25种呈游离子状态存在的珍稀矿物元素,有杀菌消毒、促进伤口愈合、美容养颜等多重功能,令死海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和理疗中心。
另一方面,埃及艳后发现了死海海泥的功效,并被后人广为传颂。早在公元前,第一个发现死海海泥的疗效,并把它运用于健康美容的人,就是古罗马时代大名鼎鼎、明艳妩媚的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Cleopatra)。她的美容秘诀便是将身体浸泡在死海矿物温泉水中,让矿物质充分滋养她娇嫩的肌肤。
死海矿物护肤品牌AHAVA不仅在以色列受到了普遍的欢迎,更是在世界美容市场上开创了“新纪元”。
1992年,AHAVA开始走向国际市场。产品最先登陆美国市场,入驻高档百货公司护肤品专柜,随后相继进入德国、英国、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逐渐被世界所认可。目前,AHAVA公司在“矿物质护肤”和“死海护肤”领域已经占据了世界级的领先地位。
用科技“复活”死海
现今死海水位每年大约下降1米,如果不做相关处理的话,死海就会面临枯竭的危险。面对有限资源的制约,位于死海的ICL并没有束手无策,他们用太阳能和化工技术开发死海,将处理过的死海水重新排回死海,保证了死海不枯竭,此举充分展示了以ICL为代表的以色列人取之不竭的智慧。
ICL是世界上最大的钾肥生产商之一,每年大约300万吨产能,是以磷酸盐为基础的多种产品的综合生产商,包括磷肥、磷酸和动物饲料添加剂。其产品主要出口中国、印度市场,中国地区每年使用约100万吨ICL钾肥。
ICL充分利用太阳能技术,晒出海水中的光卤石,层层抽水;每年抽水约4亿立方米集中照晒蒸发,首先抽取氯化钠,然后是氯化钙,再把氯化钾分离出来,最后将处理过的水重新注入死海。提取的各种矿物质中最有价值的是钾肥,钾肥能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作物品质,每千克海水能提取约12.7克钾肥。相对于其他地区从矿石中开采提炼的钾肥,ICL钾肥的特点是纯度高、品质好。热而干的气候适合露天储存堆放钾肥,ICL工厂交通非常便利,拥有世界上最大传送带,能把钾肥直接输送到火车站的集装箱,这是别的钾肥厂无法比拟的优势。
以色列化工集团于2011年完成了对原属美国施可得公司(Scotts)的全球专业肥料业务的收购,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特种肥料制造商,引领世界园艺肥料、草坪肥料和高效农业肥料的发展。
产学研一体化:科技竞争力的源头
以色列农业之所以有如此高水平的创新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产学研的高效分工协作和一体化。以色列在全国有30多家农业科学研究机构,不少大学也设有专业性研究单位,从事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涉及农业经济、光合作用、植物保护、动物繁育、生物工程、灌溉排水、土壤侵蚀、加工储藏等诸多领域。
除此之外,以色列还有3500多家高科技公司,科研力量雄厚、专业分工细致,专门为农民提供农业发展和技术解决方案,保证各种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及相关技术与设施产生最大效益。
高校是创新的源头,很多高精尖的技术都是在此孕育的。以色列高校和企业之间通常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不仅是在教学领域,更多是在科技转化层面。高校与企业的“牵手”,成为以色列创新的源泉。比如,合作企业人员会到学校授课,给学生介绍行业最新发展,有些企业则选择与教授一起合作完成研究项目,学生还可以根据兴趣,选修与公司有合作项目的课程。在授课教授和公司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共同完成项目,一方面学生可以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另一方面企业则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推进项目。
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高校就像一个象牙塔,往往容易与市场脱节,闭门造车,导致很多研究成果缺乏应用和商业价值。但在以色列,这个问题却被很好地解决了。在以高校为中心的运作成熟的产学研创新合作机制中,供应商、研究者、工程师等角色相互联系而又各自独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
以色列注重高校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培养,促进鼓励每个大学成立自己的孵化器并进行资金资助,建立高校科研成果商业化中心。磁石计划(Magnet Program)早在1993年就开始运营,以色列政府在该项目上每年投入6000万美元,其模式就是“高校产学研项目”。高校机构在商界也积极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与企业一样,将实验室研发出的技术成果、知识专利出售,或进行商业化运作。
与此同时,每家以色列大学都有类似的技术代理公司,专门对接市场需求,将成功研发的产品推向市场。例如希伯来大学农学院的伊萨姆(Yissum)公司, 将农业科技研发与农业企业紧密连接起来,具有一整套科学的技术专利审批程序,并且提供营销、专利转让和法律方面的专业服务。该公司成立40多年来,已与全世界47家公司建立技术转让合作关系,其RAM洋葱、Memo Gene樱桃番茄、长保质期的番茄以及杂交辣椒等创新产品深受全球农业企业欢迎。
那么,这些技术转化公司究竟是如何操作的?
以以色列理工学院T3公司为例,其商业化途径有三种:其一,邀请企业入驻,共同鉴别、孵化具有商业化潜质的技术;其二,注册技术专利并成立公司;其三,在有天使投资的孵化器里,与那些拥有该校技术专利的独立公司合作。
在这套运作成熟的体系里,政府科研部门、大学科研团队与企业开发部门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在以色列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多层次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以色列政府非常重视人才教育,把教育当作最重要的战略投资。以色列人口840万,人均教育支出是中国的8倍。以色列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仅次于军费。以色列实行公民全程义务教育,全国50%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中东10所最好的大学中有8所位于以色列。
为了提升农民的素质和职业技能,除了政府外,雇主组织以及各种大小企业都建有自己的职业培训中心,基本形成了一个不同层次、不同门类、专业和技能较为齐全的职业培训网络。
首先是多层次的校内培训活动。在以色列,很多大学都有专门负责农业继续教育的部门,即外部研究司,该部门在大学里提供各种非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课程,让以色列科学家、农民、教师了解农业的最新技术。
除了对科研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外,普通班的学生也可向外部研究司提供申请,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培训班。例如,希伯来大学组织的“周五在大学”系列活动,为广大市民提供不同领域的进修课程,每年会开设10〜15次专门针对农民的短期培训班,由农学院的专家、教授进行授课与技术指导,授课内容主要包括水利、农业气象、农产品储藏加工等方面的农业知识与实用技能,使农业知识和技术得到普及。
其次是以推代训,提高农民科技素养。除了课堂教育,以色列农业人才培训的另外一个重要场地就是田间地头,在实践中,通过以推代训来提升农民的知识和科技应用能力。
以色列农业和农村发展部设有专门指导农民生产的部门,其中,由来自大学的教授和科研中心的专家担当一定的职务,并且承担相应的农业科技推广任务,这些教授、专家的工作场所主要是农场、田间,而不是培训站。农民在日常农耕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打电话、发电子邮件联系他们。同时,部门也会定期组织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出版技术服务手册和学习光盘,既能帮助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也能赚取一定的运作费用,以维持正常运转。
农技推广服务部门把最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同时了解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研发相应的农业新技术,既降低生产成本,又提高劳动生产率。
上述多种农业教育体系既保证了以色列不断培养学术领域的农业科研人才和普通技术人才,也保证了农民学习和掌握农业知识和技术的需要得到满足。多年来,以色列农业人口大大减少,只占全社会劳动力总数的2.6%,而农业生产效率却大大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已高出全国的平均收入水平。这些都是其重视农业教育和农业人才培养的结果。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农业之道
效率与安全是近代以来一直困扰农业发展的一对矛盾,化工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产量的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担忧——农药、化肥等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对食品安全的危害。
要效率还是要安全?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中“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难题,但在以色列,这两者却得到了完美的和解。
以色列在建国后陆续制定了关于森林、土地、水、水井、水计量、河溪、规划与建筑等方面的制度,不仅把水和土地作为最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严格计划使用,更是把“科学用水”作为基本国策,专门成立了国家水资源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水资源的开发、分配、收费及污水处理。
以色列环境部对主要水源加利利湖和地下水建立“红线”制度,严格控制水质和采水量,实行用水许可证、配额制及鼓励节水的有偿用水制,推广节水技术;同时,通过滴灌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率,并积极防治防污,做好废水和污水的回收利用。有数据显示,以色列的废水回收利用率已经达到90%!
除了水资源的保护,近几年来以色列还通过大量建设海水淡化工厂,发掘地下水资源,以及人工降雨等高科技手段来拓展水资源,填补用水缺口,做到了“开源节流”。
其全球领先的城市水质净化生态循环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城市用水的循环净化利用,还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完美结合起来,真正成为城市靓丽的风景线。
据悉,以色列约35%的饮用水来源于海水淡化,到2050年,有望达到70%。设在埃拉特、死海地区和阿拉瓦沙漠的24个海水淡化厂,每年可以提供1.61亿立方米的灌溉用水。而且农民们惊喜地发现,与一般的水相比,用盐水浇灌出的作物“味道更甜”。比如,“沙漠甜味”西红柿和甜瓜在欧洲市场上就卖出了高价,可谓一举两得。
以色列还通过立法的形式,管控和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工制剂的使用量和使用范围。以色列每公顷灌溉地的农药施用量被限制在40千克左右,同时禁止在水源地附近施用农药和以任何方式在水源中洗刷盛放农药的器械,且农药的使用同时受到以色列农业和农村发展部、以色列卫生部和以色列环境保护部的共同监督,并且监管部门会进行严格的残毒检测。
无与伦比的生物防治
“有了害虫怎么办?我们有五亿只‘昆虫卫士’!”
在以色列,杀灭害虫不用杀虫剂,而是采用天敌来实现生物防治。这些昆虫卫士不仅可以帮助农民消灭害虫,还能帮助作物授粉。
比如:有专门吃会毁坏草莓的小虫子的蜘蛛,这种蜘蛛还被大量出口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家设在耶路撒冷的生物技术公司培养出了能对付粉状霉菌的真菌和能消灭蛾子的细菌;还有可以产生紫外线阻止昆虫的聚乙烯薄膜等。生物防治技术同样被以色列人运用到了极致。
在死海附近的一个农场里,参访者切身体验到了“饿虫”的威力。随着村民开始新的种植,粉虱和螨虫等害虫也来了,这些害虫会吃掉辣椒、番茄等作物。于是,这里的农业专家就雇来了一支“捕食虫”军队,这是五亿只非常饥饿的虫子,专吃这些害虫,由冷藏车运送给农民,放在温室大棚和成熟庄稼的存储区里,很好地解决了问题。他们把这种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叫作“综合害虫管理”(IPM),虽然使用IPM的成本很高,但农场负责人觉得值得,“我们知道不用化肥,就可以睡得安心了”。
除了生物防治,以色列还研发出可以精准打击的杀虫剂和能让害虫因寻找爱情力竭而死的“爱情药水”等农业黑科技,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这在以色列已经司空见惯。
(本文节选自福来咨询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品牌农业课题组组长娄向鹏所著《娄向鹏看世界农业:一本书带你看透全球标杆农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