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畜牧贷:变“活体畜牧”为“数字畜牧”
时间:2023-03-30 11:09:43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创新背景

  畜牧业资金需求量大、养殖周期长、疫病不确定性大,“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生物资产贷后监管难、评估难、处置难,特别是非洲猪瘟、新冠疫情等疫情因素更是要求人员尽量少的进入养殖场所,金融机构很难获得足够信息,无法对借款主体的经营和资产情况做出准确评估。出于收益、成本和风险考量,金融机构也素有“能跑的不贷,有毛的不贷”的说法,很难全面接受生物活体资产作为抵押资产。依托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农业大数据的发展,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创新金融产品,将畜牧活体的“有价资产”转变成金融抵押的“有效资产”,成为破解畜牧业金融供给难题的现实选择。为此,河南农行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与服务“三农”优势,针对畜牧业特点,创新采用“银行信贷+活体抵押+数字场景”全新金融服务模式。

  主要做法

  (一)强化科技支撑,打造数字场景。

  助力农户、企业、政府搭建“智慧畜牧场景”,实现养殖场圈舍管理、贷款、抵押、登记等线上办理,提高了地方畜牧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涉农主体信用信息缺失的痛点,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好头、起好步。一是成立“智慧畜牧场景”推广服务工作专班和党员先锋队,深入畜牧养殖大县、养殖企业、农户,充分调研河南畜牧业发展方向、产业分布、融资需求,绘制畜牧生态图谱。二是扎实做好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担保公司、养殖客户等“四个走访”,邀请畜牧养殖专家开展指导培训,与河南省奶业协会等畜牧养殖协会建立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全面获取畜牧养殖客户养殖模式、金融需求,批量搭建“智慧畜牧场景”。三是指导养殖户结合自身养殖场实际情况和抵押资产活动特点,配置低电量、体温、活跃度、离线等告警阈值和告警消息,存栏活体生命体征、活动范围等一旦触发告警阈值,平台第一时间将信息推送至养殖人员手机,最终实现养殖客户的线上化、数字化、信息化操作。

  (二)推广专属产品,创新活体抵押。在搭建“智慧畜牧场景”的基础上,创新推广规范化、标准化的畜牧业专属产品“智慧畜牧贷”。一是活体抵押。以智慧畜牧场景数据为基础,融合畜牧生产、补贴、保险、订单等信息,针对不同规模养殖主体,提供专属产品。对养殖农户、家庭农场等个人客户,以惠农e贷“一县(区)一品”策略为主线,直接运用前期农户建档立卡工作成果,采用活体抵押方式发放100万元以下“惠农e贷”;对养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法人客户,通过抵押e贷、“智慧畜牧贷”等产品开展支持,根据畜牧活体价值核定基础授信额度,活体畜牧抵押率最高可达60%。二是高效办贷。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营销服务机制,将耳标打标、场景注册、活体抵押、贷款发放等流程进行整合,一并发起、一体推进。通过农业银行线上办贷系统和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担保登记系统,养殖企业可通过手机端实时在线发起贷款、抵押、解押与补栏申请;同时将生物资产抵押清单通过动产担保登记系统进行线上登记与公示,确保抵押资产的有效性与合规法。贷款审批时间,由几十天、十几天减少到几天,并创下最短两天时间的办贷记录。三是实时监管。线上线下监管相结合,在做好传统贷后现场检查的同时,多维度归集加工运用数据,通过物联网设备线上实时监测与预警、“7×24 小时”活畜资产远程实时盘点,全面掌握活畜资产的生命体征情况、健康情况以及存栏情况,真正实现生物资产的可视、可控与可管,提升了担保质效、降低了业务风险。

  工作成效

  通过将智慧畜牧场景与活体抵押贷款结合,变“活体畜牧”为“数字畜牧”,破解了活体资产抵押难、融资难问题。通过打造“智能监管+活体抵押”的全新金融服务模式,通过线上、线下交叉认证、整理融合各类涉农数据,为原本高风险、无抵押的养殖客户,梳理整合可验证、可追溯、可累积的养殖信息,业务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风险防控成效明显。截至2022年11月末,河南农行智慧畜牧场景已在全省上线,服务养殖场500余户,发放“智慧畜牧贷”13.17亿元,目前贷款零不良。

  下一步安排

  坚持“智慧畜牧+金融服务”模式,深度挖掘畜牧业数据价值,在自建智慧畜牧场景的同时,积极与大型养殖企业合作,对接企业现有智能管理系统,与畜牧保险、疫病监测、出栏监测等更多数据进行交叉验证,通过多维度归集加工运用数据,让数据要素增值变现,提升担保质效、降低业务风险,解决养殖主体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难题。进一步加大模式推广力度,总结智慧畜牧贷款推广经验,依托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在涉农数据发掘、整合、应用等方面的可复制性和推广性,向粮食、农机、特色产业等领域延伸,不断创新各类信贷产品,力争打造出更多农业细分领域的“智慧支农贷款”模式和样板间。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