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小土豆” 金色“大产业”
时间:2024-02-01 15:04:47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朱梓荥 字号:【

  10月23日至25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在山东滕州举办,本届薯博会以“大食物、大产业、大平台”为主题,由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办,集中展示国际国内薯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牌、新成果。走进薯博会现场,映入眼帘的不是会议场馆也不是展厅,而是几百亩迎风生长的马铃薯和甘薯,随着轰隆隆的挖薯机开过,一颗颗带着泥土的鲜薯探出头来。在远处的农机展区,一台台规格高端、具有国际范儿的智能型拖拉机、马铃薯收获机整齐地排列。

  薯类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也很常见,我们常吃的甘薯、马铃薯、山药、芋类等都算在内。其中的马铃薯是世界第三大粮食作物,全球有158个国家种植,因其分布广泛和营养丰富,不仅成为了全球近三分之一人口的口粮,更因其长达15年的全粉保存时间,成为一些国家的战略储备粮,是确保各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石。

  中国是世界上马铃薯、甘薯最大的生产国,薯业在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居民膳食营养结构、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马铃薯已成为继小麦、稻谷、玉米之后的中国第四大主粮作物。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在第十三届薯博会上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薯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科研、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全产业链开发深入推进,薯业创新发展力和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山东滕州——马铃薯之乡首创新技术

  马铃薯在山东滕州的种植已有近百年历史,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乡”。据滕州市市长周刚介绍,截至目前,滕州马铃薯规模化种植行政村有264个,春秋两季马铃薯种植面积达70万亩,产量260万吨,年产值约80亿元,滕州已成为全国马铃薯两季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效益最好的县市之一,大大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

  近年来,滕州紧紧抓住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机遇,通过推广马铃薯育繁推一体化技术,实现了品质效益双提升,做大做强马铃薯优势特色产业。“滕州马铃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列入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品牌价值158.52亿元,成为中国菜用马铃薯第一品牌。

  滕州在全国首创了春马铃薯拱棚高效栽培技术,建立“两薯一粮”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创新多覆盖膜栽培“滕州模式”。这种先进的种植模式,让滕州马铃薯最早可以提前45天上市,填补市场空白,及时抢占市场先机。同时,滕州制定了马铃薯标准化生产规程,一手抓标准化生产、一手抓质量监管,让滕州马铃薯的质量安全有保障,提高了产品信誉。目前已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20万亩,出口备案基地25处,19个产品通过了“绿色”和“无公害”产品认证。还组建了市、镇、村三级监管队伍,建成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监管平台,形成产地有准出、产品有标识、质量可追溯、风险可控制的质量监管体系。

  滕州还依靠鲁中南农产品物流主通道的区位优势,建立了滕州马铃薯云平台,紧密的产销衔接,让营销服务更好。云平台集在线交易、智慧物流(含云仓配送体系)、供应链农业信用等中国马铃薯供应链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中国马铃薯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体系化。建成了以滕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为龙头,专业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为依托,季节性临时批发市场为补充的市场体系。

  甘肃定西——最好的种,最大的量,最优的粉

  “甘肃定西是山东青岛东西部协作帮扶的结对对象。”定西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温卫东说,“定西市已经深耕马铃薯产业几十年,成为了产业化最早、产业链最全、竞争力最强的产业体系。”

  定西稳步推进标准化种植。推广“企业建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大力推广机械化“整地、施肥、起垄、覆膜、播种、防病(虫)、收获”七位一体的现代农业耕作技术,形成“脱毒种薯+黑膜覆盖+配方施肥+统防统治+机械化耕作”的生产体系,打造绿色化、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基地。2023年,全市种植马铃薯281.54万亩,标准化种植达到240万亩,加工企业建立加工原料基地35.5万亩。

  定西市委副书记、市长武和谦在薯博会上介绍,定西已成为全国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马铃薯产业成为全市拓展群众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和支撑经济转型的优势主导产业之一。全市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28家,加工能力达96万吨,和以前相比精深加工能力明显提升。逐步形成“淀粉—全粉—主食产品—休闲食品—定西宽粉”的马铃薯精深加工产业链,产品涉及精淀粉、全粉、休闲食品、主食产品、定西宽粉等,研发生产马铃薯馒头、面条、糕点、饼干、馕等产品。2022年,全市加工各类马铃薯制品22.73万吨。

  “定西马铃薯有最好的种,最大的量,最优的粉。”温卫东说到这里的时候很是骄傲,“我们从个性化、多元化、时尚化的角度出发,迎合90后、00后等年轻群体需求,打造休闲食品品牌,希望定西宽粉可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定西打造的区域公用品牌“定西宽粉”,为产业发展打开了新赛道。先后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定西宽粉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成立定西宽粉行业协会,颁布实施《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定西宽粉》,推进定西宽粉的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工业化发展、品牌化营销。成功注册了“定西宽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全市定西宽粉主体达110家,产能超过15万吨。2022年全市马铃薯全产业产值达到225亿元,农户从马铃薯产业中的人均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马铃薯已成为定西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湖北恩施——富硒土豆成为“金招牌”

  湖北恩施是“世界硒都”,近年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立足资源优势,以绿色动能驱动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紧盯富硒产业,以硒资源开发利用为切入点,全面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建设,狠抓硒产品精深加工,建立以恩施土豆为主的一系列产业体系,推进“硒物出山”,努力建设全国硒产业高地。其中,恩施硒土豆就是恩施硒产品组团出山的“课代表”。

  恩施州委常委、副州长马秀勇介绍:“‘恩施土豆’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领军作用,逐渐成为恩施州最具地标性的‘金字招牌’。”2022年恩施州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66万亩、产量达31.12万吨,占湖北省马铃薯产业规模一半以上,实现了绿色、增产、增效有机统一。

  恩施州因地制宜,对1200米以上高海拔带、800米〜1200米中海拔带和800米以下低海拔带进行合理布局,分别建设不同的薯业基地,调优种植结构,扩大种植规模打造绿色基地。已建成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万亩推广区3个、千亩连片核心样板区20个、百亩高产高效攻关区200个。好的区域规划,好种是关键,恩施州充分发挥马铃薯科研优势,着眼于科技创新,打造了一支“高精尖”的马铃薯科研队伍,培优绿色品种。已建成南方最大的马铃薯种质资源库,引进、收集全球马铃薯种质资源1413份,先后育成新品类253个,审定(登记)绿色高产优质新品种26个,3个鄂马铃薯品种入列国家主导品种,鄂马铃薯16入选国家首批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

  有了好的种质资源,恩施州采取了“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双牌经营模式进行品牌培育,注册了恩施土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了恩施土豆地理标志产品,建立了恩施土豆商标授权使用制度,规范了品牌运营机制。目前,培育了马铃薯市场主体368家,其中,国家级马铃薯主食加工试点企业1家、规上企业36家、精深加工企业15家。在第十三届薯博会上来自湖北恩施的硕品农业就带来了一系列以恩施硒土豆为主要原料的精深加工及高附加值硒保健(功能)食品,他们与恩施州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开发了在市场上受到更多消费者青睐的富硒固体饮料等产品,不断打造富有恩施特色的马铃薯产品。

  内蒙古乌兰察布——打造“中国薯都”靓名片

  物产丰富的内蒙古也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优势突出的种薯繁育,使得内蒙古的原原种年制种面积7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130多亿元,种植产值76.9亿元。2022年种植面积336万亩、产量110亿斤;产业加工初具规模,马铃薯仓储能力约400万吨,年加工量250万吨。

  在薯博会的乌兰察布市专场推介会上,乌兰察布“中国薯都”这张响亮的名片让现场座无虚席。据介绍,当地自然气候特点非常适宜马铃薯生长,生产出的马铃薯干物质含高、品相好、口感面沙,自实施“马铃薯产业提效增值行动”,积极打造“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公用品牌以来,马铃薯已经成为乌兰察布最具特色的产业。

  由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牵头在乌兰察布成立了马铃薯首席专家工作站,良种繁育成果颇丰,为当地种薯创新和质量安全保驾护航。全市现有马铃薯种薯企业16家,建设了从茎尖脱毒、组培快繁微型薯生产到原种繁育的完整体系,建成组培室9.96万平方米、温网室4146亩、气雾培室123亩,年脱毒苗生产能力10亿株、原原种生产能力20亿粒,脱毒种薯覆盖率达到100%。

  乌兰察布东西绵延250公里的马铃薯产业带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马铃薯种薯、商品薯和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生产种植高效集约。先后集成推广马铃薯高垄滴灌栽培技术、膜下滴灌栽培技术、浅埋滴灌精准高效栽培技术等多项马铃薯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随着一批精深加工项目落地投产,乌兰察布的马铃薯加工企业达37家,加工营销的产品也逐渐走向高端,从最初的淀粉增加到目前的全粉、薯条、薯片、方便粉丝、马铃薯醋、马铃薯馒头、薯纤维、薯蛋白等十几个品类,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薯条(薯饼)加工基地和全国最大的马铃薯淀粉生产基地。

  曾经长在地下不起眼的小土豆,现在已实现华丽转身,各地积极推动产业发展,未来“薯”光无限。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