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凤藤茶产业发展的启示
时间:2023-11-30 16:06:25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杨锚 字号:【

  藤茶学名显齿蛇葡萄,属藤本植物,药食同源,一般生长于500〜1000米的山顶灌木丛、小河或山涧等比较阴湿的环境。《诗经》把藤茶称之为“古茶钩藤”,民间又将藤茶称为“长寿茶”“神仙草”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藤茶中植物黄酮,二氢杨梅素,具有消炎、降三高、调理亚健康等作用。来凤县地处武陵山腹地,平均海拔680米,年降水量1400毫米、平均气温16度,非常适宜藤茶生长种植。笔者通过在来凤两年的定点帮扶,对藤茶产业发展有一定了解,现根据调研和思考作文,以期为来凤藤茶产业乃至山区其他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来凤藤茶产业发展历程

  按照从形成到升级再到集聚的产业发展基本逻辑,结合实际观察,来凤藤茶产业目前正处于产业形成向升级和集聚同时发力的档口。下面以时间为轴,将来凤藤茶产业发展梳理归结为四个阶段。

  (一)自然存续阶段

  饮用藤茶在来凤民间有近千年历史,主要用途是土家人作为日常清热解毒、润喉利肺的一种土方子。上世纪50年代末,来凤县对野生藤茶进行了资源调查,面积约在2万亩。1996年始,本地医生向班贵发现其潜在商业价值,与农业专家一道进行了野转家驯化试验,2003年“藤茶仿野生栽培与加工技术研究”通过成果鉴定,2009年引入市场主体,至2012年前仿野生藤茶种植面积约1万亩。这个阶段特点主要为:藤茶资源自然存续,老百姓野外采收或自发种植,发现经济价值后,逐渐有企业按照制茶技艺加工成藤茶商品等。这个时间段处于从自然资源转化为具有一定规模商品的初级阶段,可称之为藤茶产业的“开天辟地”阶段。

  (二)快速扩张阶段

  2013年底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地方政府开始引导并介入,加大了对特色产业的开发支持力度。《来凤县2017年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方案》明确,对藤茶集中连片发展进行奖补,每亩补贴达600〜1000元不等。在政策的强力加持下,全县藤茶生产面积一度接近10万亩。然而受茶叶市场不景气影响,2018年藤茶产业发展遭遇困境,加工企业产品销售不畅,全县积压藤茶干茶2000多吨,有的乡镇藤茶基地出现弃采、毁园等情况。2019年7月来凤县出台《关于促进藤茶市场营销奖励政策的十条意见(试行)》,对来凤县的市场主体开展技改、产销对接、品牌建设并给予资金支持。在农业农村部定点帮扶、东西部协作,以及本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2020年藤茶产业开始恢复元气,逐步走出困境。这个阶段特点主要为:政府加大引导、投入支持力度,藤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形成了一定规模效应,但产业基础薄弱,产品同质化严重、加工链条短,小农户、小企业与大市场对接不畅,抗风险能力弱,产业极易出现反复。

  (三)稳定发展阶段

  2019年4月,来凤县宣布退出贫困县序列,“三农”中心工作也历史性地转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上来。来凤藤茶产业经历快速扩张到低迷,再到走出困境,逐步走向了稳定发展阶段。2020年7月,农业农村部发布了《藤茶生产技术规程》行业标准,湖北省制定了产品质量地方标准,来凤县建立了藤茶年度抽检和质量评审制度,确定了“来凤藤茶”区域公用品牌,同时抓住电商直播的风口,面向国内外市场开展了一系列的品牌营销活动。随着产品质量以及市场美誉度的持续提升,来凤藤茶因其独特的保健功能,越来越受到目标消费群体的青睐。

  本地一批企业在政策扶持下,于市场竞争中也得到了成长。2021年,小稀藤创造了龙须藤茶单品销售过亿元的佳绩;2022年金祈藤茶牙膏正式走进中百超市;来凤本地企业如凤鸣藤茶、旧司农园、酉凤来硒等,通过线上线下销售,2022年产值均突破了3000万元,藤茶真正成为来凤“顶天立地”的第一主导产业。截至2022年底,来凤县共有藤茶种植面积8.2万亩,46个藤茶专业合作社,35家藤茶加工厂,精深加工生产车间5个,带动农户种植达10500户,藤茶牙膏、藤茶啤酒、藤茶咖啡等新一批精深加工产品正式投产,80多类产品中获绿色食品认证的30个,有机认证2个,藤茶综合产值达10.12亿元。这个阶段特点主要为:来凤藤茶找准了高品质发展定位,确立了质量第一为生命线,明确了精深加工的发展方向,加强了品牌培育,市场销路不断打开,精深加工在同行内持续保持领先,品牌美誉度得到提升,周边省市县的藤茶鲜叶原料也纷纷进入来凤,藤茶呈现了产销两旺的喜人局面,进入历史最好年景。

  (四)升级和集聚阶段

  2021年5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壮链、优链。2022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做好“土特产”文章。2022年6月,来凤县印发《藤茶全产业链建设方案》,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到2026年的发展目标:来凤藤茶标准化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其中绿色生产示范基地7万亩、有机认证基地1万亩,培育销售过10亿元龙头企业1家,过亿元龙头企业3家,综合产值达到30亿元,形成来凤特色的藤茶产业集群。目前,藤茶种质资源圃、藤茶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藤茶观光采摘园、藤茶产业研究院、藤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首届国际藤茶节在来凤成功召开,进一步加大了对标准化基地、精品化加工、精深产品研发、品牌化打造、融合化发展等投入力度。这个阶段特点主要为:来凤藤茶经历自然存续、快速扩张和稳定发展后产业基本成形,目前正在同时做提档升级和产业集聚的两篇文章。下一步将按照纵向扩链、横向融合的思路,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

  来凤藤茶产业发展历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分析

  通过梳理产业发展历程和调研了解,来凤藤茶产业发展曾遇到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品定位不清。来凤藤茶既可以作为茶饮用,又具有保健作用的中药材,产业发展述事时不同企业推销重点不同,产品核心竞争力不明确、目标客户不清晰。二是产业方向不明。来凤号称“中国藤茶第一县”,这个“第一”一度指的是种植面积,而来凤县总面积小、耕地少的事实,决定了在靠规模取胜这条通道上提前盖上了天花板。三是质量水平不一。产业发展初期,藤茶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加工水平参差不齐、质量把控缺乏标准,不同藤茶外观、口味、有效成分含量等差异较大,且同质不同价、同价不同质较为普遍。四是龙头带动不强。遇到国内茶叶市场整体不景气时,龙头企业实力缺乏、带动力不强就比较凸显。比如藤茶鲜叶收购价大幅下降,甚至不再收购,农户采摘的大量藤茶无人问津。五是销售渠道不畅。多数生产主体规模小,初期并未建立起较完善的销售网络,也一度缺乏公用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影响力小,市场争夺激烈,而当藤茶规模突然放量,便出现了鲜叶弃在园,干茶压在仓的情况。六是产业链条不长。藤茶一段时间都是以初级农产品销售,而占藤茶产量90%的老叶子茶口感一般。当时科技支撑不够,二氢杨梅素的提取、深加工等尚未起步,老叶子大量积压,影响了产业效益。

  以上是来凤藤茶发展历程中曾遭遇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多数问题已经解决,比如产品定位不清,目前的共识是主打藤本植物的保健调理作用,精品龙须干茶以具有保健功能的代用茶在销售,老叶子主要用于提取二氢杨梅素作为添加物应用到药品、食品、保健品和消杀产品中,老叶子制作的藤茶或仿红茶因其工艺的创新,也受到了部分消费者的青睐;比如产业方向不明,现在的定位是发展高品质藤茶、精深加工产品和高纯度二氢杨梅素提取物;比如质量水平不一,现在已经制定了种植技术规范、产品质量标准,开展了监督抽查和质量评审。有的问题有了缓解;比如渠道不畅,现在线上线下同时发力,藤茶暂时不愁销;比如加工链条不长,目前已能开发四大系列80多种产品。有的问题还需要下大力气解决,比如龙头不强,正在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渠道不畅和链条不长还需持续发力推进,这些都是产业进入升级和集聚阶段要聚焦解决的关键问题。

  来凤藤茶产业发展的启示

  乡村产业有兴有衰,固然与产业的发展程度和阶段密不可分,也与这种产业的先天禀性有关。以来凤藤茶产业为样板,观察乡村产业发展,可得到以下启示。

  (一)要素要“土”

  “土”即本地最有优势,越“土”越有底蕴、越有后劲。一是资源要素要“土”。比如藤茶,土生土长,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性质,来凤藤茶品质的最重要指标二氢杨梅素,含量远高于其他地方,近千年的饮用历史,也积累了栽培经验、检验了功效。比如凤头姜,具有人无我有的绝对优势,在比邻的地方种植就达不到同样的品质,深受武陵山区消费者的喜爱;比如来凤制种基地有40多年的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小气候,亩产量和品质表现突出。反观其它产业,有的从外地引进,水土不服,假以时日再品种退化,或者技术支撑不到位,就难免被淘汰。二是人才要素要“土”。产业没“钱途”,外地企业不会来;产业赚大钱,必然带动本地企业成长。外来“龙头”能带动,本地还得有一帮返乡能人、致富带头人、土专家等。藤茶产业走到今天固然得益于一批外来龙头企业的带动,但土专家向班贵、致富带头人向辉、藤茶姐姐杨艺琼等功不可没。三是文化要素要“土”。摆手舞、西兰卡普等富有魅力的土家文化、北纬30度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本地特色农产品结合,既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又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二)定位要“特”

  藤茶,也叫莓茶、甜茶。比如张家界莓茶,张家界总面积接近来凤7倍,加之莓茶每亩密植株数为来凤藤茶的2倍左右,且张家界为知名旅游胜地,人流量远高于来凤,所以拼规模拼数量的模式不适宜来凤。来凤藤茶产业发展的定位要符合本地的秉性和特色,应着力在“五个最”上做好文章。即:饮用历史最悠久、野转家种植最早、加工技术最优、产品品质最好、研发程度最深,彰显自身独特优势,走来凤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质量要“严”

  近年来,由于藤茶市场持续走高,周边县市藤茶鲜叶原料必然流入来凤。来凤藤茶生产技术规程规定二氢杨梅素含量要达到20%以上,高于其他同类产品。这既是高品质的保证,同时也是产品的生命线,必须严格把控。要建立全方位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一是开展企业抽检。到加工现场抽检干茶产品质量,确保指标符合来凤藤茶标准。二是开展市场监督。到市场随机开展监督检查,确保进入流通的藤茶产品质量合格。三是完善质量追溯系统。给每一份藤茶赋予一个身份标识,问题产品能及时溯源,压实责任到企业。同时,还要根据藤茶自身特点,建立完善区别于传统茶品的品尝评价体系,巩固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四)科技要“硬”

  来凤藤茶的品种资源保护、品种比对选优,密植标准、种植方式(扦插、搭架)、施肥除草绿色技术,龙须、老叶茶、仿红茶制作工艺创新,有效成分茶用、药用、饲料替抗等全产链开发等,根本在于科技的支撑。要联合科研院校、大型集团公司、土专家等力量,用好藤茶产业研究院的平台,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

  (五)龙头要“强”

  近几年藤茶产业呈现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得益于慢慢成长起来的头部企业能力的增强。比如金祈集团不断成长的深加工能力,小稀藤公司的市场营销能力,旧司农园的渠道商对接能力,酉凤来硒的电商带动能力,凤鸣藤茶制茶底蕴和工艺创新能力。一方面要综合运用财政资金、消费扶贫、金融贷款等政策,加大对现有龙头和规上企业的培育扶持;另一方面也要千方百计引进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对藤茶产业进行综合、系统开发,最大程度挖掘潜在的巨大商业价值。

  (六)效率要“省”

  产业效率直接决定经济效益。“省”体现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要优化藤茶产业生产布局,变农户分散式、自发式、小农式种植,为合理规划、科学标准、连片规模种植。“省”也要体现在产出率的提高,要根据村、镇、县城的各自特点和优势,做好产业链条分工和一二三产融合,形成“景区在基地,基地在村,生产在镇,加工、研发、物流在园区,交易在县城”的藤茶产业高效率发展格局。

  (七)利益要“联”

  发展产业不能富了老板、忘了老乡。老板挣钱了,老乡不挣钱,老板可能会被轰走,但是没有利润,老板也不会下乡。要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经济分红、强村公司入股、资产资金入股等不同模式,千方百计增加农民除土地流转金和务工之外的收入,将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产业才能持久和壮大。

  (八)渠道要“畅”

  山区特色产品,一定程度意味着规模不大、物流成本不低、产品影响力不强,但产品有特色、品质有优势,如何将小产品对接到大市场,卖上好价钱,首先要求渠道畅通。要抓住电商的风口,一根网线连世界,通过网店直播、“网红+产业”等形式,将产品送到消费者面前。还要线下积极对接加盟商、贸易商、特定消费群体的渠道商,在省会级以上城市织密销售网络,降低物流成本,让农特产品借船出海。

  (九)品牌要“响”

  酒香也怕巷子深,要紧紧聚焦来凤藤茶区域公用品牌,统一藤茶功能宣传口径,挖掘藤茶文化,讲好藤茶故事,制作藤茶品牌宣传片,将来凤藤茶纳入农业农村部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依托各大媒体、电商平台、各类大型展销会、博览会、第三方品牌营销机构等,加强对来凤藤茶区域公用品牌的宣传和品牌影响力的打造。

  (十)风险要“托”

  农业产业基础不牢靠,利润也比较低,周期较长,藤茶产业也是如此。面临的风险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产量产能不稳定。藤茶采摘季是5月—9月,最好的天气是“三晴两雨”,受气候影响,持续干旱或者雨水过多都影响产能产量,甚至严重减产。二是行情价格不稳定。主要受市场周期影响,行情低迷时,收购价格下跌或者需求很少。对此,一方面要发挥金融工具的作用,普遍推广藤茶保险,为农户吃上定心丸。另一方面,要发挥乡投、城投等国企的托底作用,一手托农户、一手托市场,变农户鲜叶压田和商户干茶压仓为国企临时储存,为农户和市场主体建起一堵防护墙。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办公室主任,2021—2023年挂职来凤县委常委、副县长)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