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朝天椒:“椒”你食美味
时间:2023-11-15 14:54:16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刊记者 毛绪强 字号:【

  辣椒原生长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15世纪末,哥伦布第一次来到美洲,原本是去寻找香料胡椒,却看见了辣椒,然后将其带回欧洲。

  直到16世纪末的明朝末年,辣椒才进入中国。有趣的是,辣椒最开始是从江浙、两广传进来,但喜食甜味、口味清淡的当地人对辣椒并不“感冒”,最先接受辣椒的却是万山环抱的贵州。

  辣椒刚到中国的时候,只被当作番邦来的奇花异草观赏。过了整整一百年,才在贵州山区取得极大的成功,被称为“每菜每饭、非辣不可”,而辣椒征服贵州的第一原因则是盐太贵,因为贵州地处内陆,周边不产盐。据文献记载,“土苗用以代盐”,辣椒容易种植,对生长环境适应性强,便于存放,于是便成了当地人的“油盐”进入千家万户。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民族大省,有49个民族。贵州各民族都喜食辣椒,每个民族又都有着自己的辣味美食,因此贵州的辣椒糅杂着野性与仙气的风味,如万花筒般丰富多样,而正是这些独特的辣味将我们的民族文化紧紧地拴在一起,辣是贵州民族菜的灵魂,少数民族的家常菜几乎无菜不辣,无辣不欢。

  贵州辣椒看遵义

  贵州的辣多姿多彩,百花齐放,而遵义的朝天椒因其品味温醇、香辣协调等特点被评为“全国十大名椒”之首。

  遵义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适宜的地理纬度、海拔高度、气候温度、空气湿度和土壤酸碱度,使这里成为辣椒依依不舍的归宿。在这片珍贵的青山绿水间,遵义人民抱诚守真、用心呵护、用情培育,成就了遵义生态椒、有机椒、放心椒的美名。

  遵义朝天椒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遵辣、遵椒系列,绥阳锥形椒、绥阳小米辣、湄江明珠等20余个优质特色品种,因其个匀、饱满、肉厚、油润鲜红、品味温醇、香辣协调的特点,加工出来的油辣椒、泡椒、豆瓣酱、剁椒、糟辣椒、辣椒酱、糊辣椒、干辣椒、辣椒粉、辣椒风味食品等十大系列共200余个产品,成为遵义呈给世界、世界认识遵义的一张靓丽的“红色”名片。

  辣椒在遵义这片土地上,富了农民,亮了乡村,美了时代。遵义秀色绿为底,遍地红装斗艳阳。在遵义人脱贫攻坚、逐梦小康的道路上,辣椒是默默无闻的见证者、奉献者。遵义辣椒常年种植200万亩以上,面积稳居地级市全国第一,分别占全球、全国、全省的3%、10%和40%;年鲜椒产量约270万吨,分别占全球、全国、全省的6%、10%、51%;种植产值90余亿元,综合产值200余亿元,带动全市65万农户脱贫致富,户均增收8000余元。

  遵义先后获得“世界辣椒之都”“中国辣椒之都”“中国优质辣椒产区”“遵义朝天椒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辣椒于遵义而言,是符号、是象征,辣椒于遵义人民而言,是才下舌尖又上心头、是艰苦岁月的陪伴、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定义中国“椒”傲

  作为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确定的贵州朝天椒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核心区,遵义正在形成“一心两翼”辣椒加工产业集群。通过投资兴办、整体收购、兼并重组等,全市辣椒粗、精、深加工企业有123家,规模加工企业达60余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贵三红)、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形成了以贵三红、德庄、播州红、椒源等为重点的加工企业产业集群,年加工辣椒制品35万吨、加工产值40亿元,原材料自给率达85%;成功培育了“贵三红”“旭阳”“山里人”“众员员”“贵辣”“辣哈哈”等6个贵州著名商标,以及“遵辣”“辣得笑”“统之源”“黔福记”等30余个产品品牌,小辣椒已经裂变成大产业。

  2020年,原遵义辣椒市场(中国辣椒城)正式获批为省部共建国家级辣椒市场,吸引了河南、新疆、山东、湖南、云南、内蒙古、甘肃、山西、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份以及印度、缅甸、越南等国家的辣椒进城交易,年干椒交易量40余万吨、交易额80亿元;总占地1000亩、一期占地636亩的综合物流园正式投运,其商务、加工、仓储、冷链、物流、交易、结算等设施配套完备,结合“互联网+”发展模式,全面提升打造“中国辣椒、遵义定价、买卖全球”。

  遵义辣椒产品已畅销四川、重庆、湖南、云南、北京、上海等多个省、市以及美国、日本、尼泊尔、墨西哥、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这枚小小辣椒,再次相逢旧日通途,穿越瀚海,穿越亚欧古道,穿越笙歌遍布的疆土,将曾经的到来与现在的出发,画成一道悠远浩大的圆弧,带着一片赤诚,带着飞舞的梦想再次扬帆起航。

  辣椒,陪伴遵义人平添了许多温暖的颜色和味道。“菜当三分粮,辣椒当衣裳”,对遵义人而言,辣椒是一种食物,也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是跳动在舌尖上的欢呼雀跃,是铭刻于心的一抹乡愁,也是遵义人灵魂深处的一点印记红。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