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瓜大赏
时间:2023-07-26 09:53:30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炎炎夏日,又到了一年一度“敲(chi)瓜”的时节。

  只要有卖西瓜的地方就能见到“敲瓜”的群众。买瓜人相继用手拍打着,让人以为误入非洲鼓教学现场,好像一曲夏日小调即将被奏响,其实大家只是在认真挑瓜。可“敲瓜”的技能是需要经验累积的,对大部分人来说,在鼓点休止时,还是得补一句“老板,帮我挑个又水又沙又甜的吧”,才能完美收场。

  西瓜,或是中国水果市场上最易实现“购买自由”的时令美物。中国西瓜的种植面积和产销总量位居全球第一。2020年中国西瓜种植面积为1528.1千公顷,占据全球种瓜面积将近一半,产量为6234.4万吨,占全球西瓜总产量的60%多,消耗量同样超6000万,甚至可能还需要靠进口填补。

  惊人的数据让人以为西瓜是中国土产,但瓜如其名,它可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地道舶来品。那么,它究竟是如何成为今日中国的国民水果的,让我们一探究竟。

  西瓜的成长

  约53桶水才能养活一个瓜

  西瓜是葫芦科西瓜属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它的成长一般由发芽、幼苗、抽蔓和结果四个阶段组成,不同阶段的成长时间与自身品种、环境气候等条件有关。

  西瓜的根系很发达,发芽生根后,主根在土里可生长至1.2米〜1.5米,同时还能向旁侧生发20多条支根,每条支根又能再生侧根,俨然形成一个夯实“根群地堡”。

  地面上由瓜苗顶端长出的主蔓(母蔓)是孕育西瓜的部位,它还会衍生分枝,称为侧蔓或子蔓。由于主蔓开花、坐果较早,而且品质较好,因此通常在主蔓上留瓜,在成熟后流向市场。

  一个成熟的西瓜含水量通常高达90%〜92%,可见水分对西瓜的成长至关重要,尤其在果实膨大阶段,水分吸收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它成熟时的果实大小。一个合格的西瓜一生中大概需要1立方米的水,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桶桶装水约53桶。

  另外,我们市场上购买的西瓜瓜瓤常见红、粉红、黄三种颜色,其实根据西瓜品种和营养素含量的不同还有橙色和白色,颜色的不同与品种所含成分有关。例如红色、粉色的品种一般是瓜瓤中含茄红素最多;橙瓤是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较多,茄红素偏少;黄瓤是只含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不含茄红素;白瓤则是只含黄素酮类与糖结合成的苷。看来,吃瓜还可通过选颜色来补营养。

  西瓜的史事

  从法老身旁来到中国菜场

  大概在5000年前,野生西瓜就已经存在于非洲不同的地区,它们并非一个品种,但性状相近——质地偏硬,果瓤发白,味道略苦或无味,唯一亮点是富含水分。现今我们鲜食的西瓜祖先究竟来自非洲哪个地区,其实一直存在争议,但最新的研究证据显示,位于非洲东北部的苏丹境内的野生西瓜品种极有可能是当今西瓜的真正祖先。

  不过,西瓜能获得当今的地位和产量可能先要感谢埃及人。考古人员从金字塔中残留的种子和壁画中研究发现,在4000年前的古埃及,人们就已经完成对野生西瓜的“驯化”。初期它的风味依然欠佳,但充盈的水分成为法老和古埃及人喜欢的主要原因,甚至在法老去世后,西瓜也要送入陵墓中充当来世的水源“补给品”。后来据说是传到地中海地区后,经过改良种植渐渐收获肉质脆软清甜的西瓜。

  当然,西瓜自身的耐贮藏性也功不可没,正因此它才能在千年前被人们当作“天然罐装饮用水”带上远行的路途,从而以埃及为起点,经由两条线路传播到世界各地。一条是经地中海、希腊、罗马传入俄罗斯、西欧各国,再由欧洲移民带去南北美洲、大洋洲和西印度群岛;另一条则是经过红海、中东地区、印度传入中国,再从中国传到朝鲜、日本及南洋群岛。

  从传播路径可推测西瓜“落户”中国的第一站是新疆,据说是在唐朝由回纥人带入,种植于喀什、伊犁和西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直至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胡峤所写的《陷虏记》才提供了最早的文字线索。

  至于何时传入中原目前难以确证。但从元朝王祯的《农桑同诀·西瓜》中“西瓜古无称云,金主征西域得之,洪皓自燕中携归。”可知西瓜种子是由南宋官员洪皓从金国带回中原的。倒追此人所著《松漠记闻》,的确能找到他带回瓜籽并引种的描述。

  由此可见,南宋时期西瓜种植从新疆及辽金等地开始向中原、秦淮、江浙等地扩散。到明朝,南至两广,北至京津的各主要城镇都有西瓜种植。至今,除了少数高寒地区外,种植几乎遍布全国。西瓜就这样一步步遍布全国,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夏日菜市场中的亲民水果。

  西瓜的品种

  每天不重样够吃5年半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西瓜品种相对单一,主要以地方农家品种为主。进入70年代,开始引入国外优良品种,并且开始进行杂交培育。80年代是中国西瓜品种逐渐国产化、多样化的时期,目前许多新品种的亲本基本是那时培育出的品种。如今,全国登记在册的西瓜种子品种已经达到2000多个,就算一天品尝一种,也得花上近五年半的时间。

  西瓜的分布

  全国各省区都有种植地

  中国种植西瓜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对喜温耐热的西瓜来说,除少数寒温地区和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无法露地种植外,其他地区基本都能栽种。

  因此,全国各省市地区基本都有规模不一的西瓜种植,类型品种丰富多样,其中北方地区以大型瓜为主,南方地区则以中小型瓜和无籽瓜为主,又以广西、海南为反季节代表产区。我们从各地生态条件和栽培技术的相似性、差异性上考量,把西瓜生产划分为6个种植区:

  华北种植区

  全国最大西瓜栽培区

  华北地区地势大多较为平坦,因此这里的西瓜常常可以和粮食、棉花、蔬菜等作物在同一块地里划分面积同时栽种。

  栽种地区为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黄河河套以东的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和苏北、皖北。其中以河南和山东两个种瓜大省为代表,尤其靠近黄河的河南,因为黄泛区带来的沙地土壤,十分适合西瓜生长,让这里成为全国西瓜种植和生产的第一大省,省内唐河、开封、中牟、夏邑等地都是代表产区。

  另外,拥有最多“国标”西瓜的山东,省内东明、德州和昌乐也是知名产地。还有位于苏北的东台和北京的大兴,也是近年渐渐被人知晓的种瓜大本营。

  长江中下游种植区

  网红品种频出地带

  本区主要涉及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是中国境内仅次于华北的第二大种瓜区。由于该地区每年5月前后会出现受冷暖空气交汇影响形成的梅雨季,使得西瓜的生长、坐果深受干扰,因此需要提前让瓜苗吸收光与热,赶在梅雨季前坐果,这已成本区每年的必考“科目”。

  同时,这里也是部分网红品种的集中产区,像无籽红宝石、南汇8424、甘美西瓜等,每年上市几乎都能收获不少拥趸。

  西北种植区

  怎么一个“甜”字了得

  属于典型大陆性气候的西北地区,虽然干旱少雨,空气干燥,但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给在这里成长的西瓜提供了糖分积蓄的利好条件,所以这里的西瓜吃起来格外甜,同时本区也是中国优质西瓜产区和籽瓜的集中产区。

  本区西瓜种植区域覆盖黄河河套以西的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像新疆的下野地西瓜、甘肃的靖远旱砂西瓜、宁夏的香山压砂西瓜、青海的民和旱砂西瓜和内蒙古的河套西瓜都是各地优选代表。

  其中因为甘肃、宁夏、青海地理环境独特,这里的西瓜种植采用罕见的戈壁压砂种植法——在沙地种植区放上5寸厚的石块,减少白天地表的水分蒸发,让水汽到夜间遇冷凝聚,通过石块渗透完成浇灌。持“国标”认证的宁夏香山压砂西瓜便是以此法栽种而成,吃起来沙甜香脆。

  东北种植区

  夏日尾声的快乐

  黑龙江、吉林、辽宁大部分(除辽南外)、内蒙古东部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等地区都有西瓜种植。本区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降雨多集中于7、8月份,气候特点与华北区的相似,但因为纬度相对偏高,所以西瓜生长的季节也会“慢半拍”,差不多8月才会成熟。

  本区代表自然是带有“国标”光环的吉林洮南黑水西瓜和黑龙江板子房西瓜,出品色泽饱满,甘甜爽脆。

  华南种植区

  寒冬时节的“候补小分队”

  温暖多雨的华南,可谓是不少水果的生长宝地。西瓜虽需要水分,但也不能过多,区域中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地由于夏季台风暴雨频发,西瓜病虫危害概率增大,冬天不适栽培,因此这些地方只适合在春、秋两季栽培。

  所幸,海南省和广东省的雷州半岛,全年旱、雨两季分明,冬季气温较高,可全年种植西瓜,因此,每年10月秋播后,到年底收获时,便“南瓜北运”,发往各地,恰好填补了冬天无瓜可吃的“空窗期”。

  本区主打西瓜要数海南的“黑美人”和台湾的“特小凤”,两者虽然瓜瓤颜色不同,但都属小型礼品瓜,吃起来香甜多汁,鲜嫩爽口。

  西南种植区

  东西“种收”各不同

  本区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地势地貌较为复杂。该区域东部地势较低,降雨量多,空气湿度大,晴天少,雨雾天多,与海拔较高的西部地区的光热丰富形成较大差异,但不同地区有各自的区域生态优势。

  因此,本区西瓜种植节点不同,东部多为春播夏收,像重庆的沧沟西瓜、四川的盐边西瓜等,西部则多为冬种春收,如云南德宏的甜王。

  鲜甜多汁、沙软爽脆的西瓜,或许唯有用勺挖着吃才能让人体验到一份专属夏天的幸福和醉人透心的甜蜜。正如明朝诗人翟佑所写的《红瓤瓜》那样:“采得青门绿玉房,巧将猩血沁中央,结成唏日三危露,泻出流霞九酝浆。”

  你最喜欢吃的西瓜是哪种?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