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营生”焕发新动能
时间:2023-07-26 10:04:28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梁军 郎兵兵 崔嘉琪 字号:【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于半农半牧区,养羊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老营生”。当地政府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壮大羊产业,不仅推动羊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还带动养殖与文旅、科技融合,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铺就一条“羊”关道。

  众口一词念羊经

  千家万户发羊财

  “五一”假期,环州故城景区游人如织。一口直径3.3米的烹羊大锅吸引许多游客驻足。大锅煮、大块吃,游客体验黄土高原的独特人文风情。

  这个以“羊”为主题的旅游景点,依环县内的历史遗迹而建。人们畅游景区不仅可以体验到边塞人文风情,还可以品尝地道的“羊肉十八吃”。景区外的羊文化博物馆,成为家长培养孩子增长见识、了解农耕文化的“乐园”。

  自古以来,“日之夕矣牛羊下”的游牧文明与“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农耕文明在这里紧紧相连。依托800万亩天然草场和200多万亩紫花苜蓿,环县人与羊为伴,以羊为生。

  据了解,“环县羊羔肉”曾获得全国十佳羊肉品牌,全国绿色农业十佳畜牧地标品牌,在第二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荣获“中国名宴”称号,2021年被列入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国家队运动员备战保障产品”,如今品牌价值已达到52亿元。

  环县农业农村局介绍,全县8万余户群众中有近5万户养羊,2022年底,全县羊饲养量达360万只,出栏190万只,是全省名副其实的“养羊大县”。

  目前环县300多家合作社上联全县多个龙头企业、下联全县近5万户养殖户,羊产业全链条、体系化发展。在羔羊繁育销售环节,全县以合作社为纽带,对农户的达标羔羊以合同价订单收购,合作社科学育肥后,再进入屠宰场,不仅帮养殖户避免了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还为龙头企业提供了优质羊源。

  36岁的周锋是环县虎洞镇张家湾村村民,从小随家人养殖本地羊,但产羔率低,出栏率不高。2021年,帮扶企业和当地村集体共建乡村振兴工厂,以保护价回收群众出栏的新品种湖羊,让羊住进新式保温棚,吃上全混合发酵日粮“营养餐”。这一年,周锋家的羊羔存栏量从30只增加到130只,“羊吃住不愁,繁殖率高,卖羊不用出村,还不受市价波动影响。”

  乡镇干部告诉笔者:“十里八乡但凡日子过得好的,家里大都养羊。养羊所赚的收入,既补贴了家用,又能供孩子上学。环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羊功不可没。”

  不仅是老一辈人,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也参与到养羊的浪潮中来。

  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姬永锋今年36岁,返回家乡创业搞养殖。2019年他发起成立环县大学生养羊产业协会,办起“放羊班”,帮助更多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目前会员人数已超过460人。

  经过“放羊班”的培训,一些大学毕业生成为全村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主力,他们在养殖场、村级防疫站、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个岗位上发挥才干。

  “比起养了一辈子羊的老把式,大学生养的羊明显更肥哩。”环县虎洞镇镇长敬晓军说,在大学生的参与带动下,当地养殖方式变化很大,从“满山放牧”到“精准饲喂”,从“看体形摸肚皮”到“挨个做B超”,大学生推动科学养殖技术应用于乡村一线。

  “一只羊”壮大亿元产业链

  被列为全国63个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之一,环县拥有从饲草种植、加工、售卖,到湖羊育种、养殖、育肥、加工的全产业链。

  环县畜牧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靳善宁说,目前羊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7000元,产值突破了50亿元,正向着百亿元产业迈进。

  环县中盛羊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百万只肉羊屠宰加工厂,拥有国内先进的肉羊屠宰水平预剥生产线、自动化褪毛生产线和10万级低温净化GMP标准的分割加工车间,成为方圆500公里范围内生产规模最大的肉羊屠宰加工厂。

  工厂里,“全副武装”的工人在羊肉产品生产线上忙碌,羊肉被精细化分割,成为涮肉、烤肉等多个系列产品。

  “羊浑身是宝,羊毛、羊皮能做服装,羊粪能育化肥,如果继续延链补链,百亿元羊产业指日可待。”当地干部说道。

  据测算,仅1500只以上的规模羊场,每年就可产生羊粪约6万立方米。“除农户农田自用和果园施肥外,这些羊粪不能得到有效利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环县电商创业者杨建军说,经过发酵,羊粪变废为宝,成为一种可以改善土壤土质、防止土地板结的天然有机肥,在一些南方的果园、茶园和一线城市很受欢迎。

  采购、运输、客服、运营……杨建军的羊粪生意越做越大,他和合伙人先后在多个电商平台开设店铺10多家,一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

  为了让羊卖得更好,环县人还在新销售模式上做文章。2015年县政府专门成立了电子商务办公室,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环县电商办主任张金勃告诉笔者,他们免费给企业提供办公场地,进行保姆式的项目孵化以及业务培训,有近30家电商在他们的扶持下茁壮成长。

  刘国宁是环县毛井镇杨东掌村人,原本在外地从事电商工作。2015年他回到老家,开始在网上卖起了环县羊肉。

  每天下午,电商大楼的直播间里,刘国宁的店铺准时开播。新的营销模式、适合线上传播的品牌形象,让他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挣到了钱。2022年,他的羊肉制品销售额突破了1亿元。

  刘国宁每年网销羊肉500多吨,广东、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占比超过六成。“这可能与东南沿海地区海鲜较多、生产羊肉较少有很大关系,更与环县羊羔肉优良的品质密不可分。”刘国宁表示。

  科技赋能产业振兴

  “环县重点依靠羊产业脱贫,还要坚持依靠羊产业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环县县委书记何英禅说。

  为了提高羊产业的含金量,环县2021年成立肉羊种质创新中心,研究绵羊基因组选择、精原干细胞移植、胚胎移植、手工克隆以及干细胞育种等育种新技术,同时组建了肉羊育种专家组,培育产羔多、生长快、肉质好的肉羊新品种,计划将其推广到环县各乡镇的农户,并向全国供应。

  靳善宁表示,目前环县已通过本品种选育、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标准化养殖和疫病净化等各项技术,开展湖羊、陶赛特羊、南丘羊和萨福克羊等优质种羊选育,在满足县内养殖需求下,累计对外供应优质种羊4.8万只以上。当地还建成二元杂交示范点46个,通过“三级二元”杂交模式,在保持湖羊产羔多的同时,提高产肉能力。

  走进环县山城乡,一座现代化羊厂映入眼帘,宽敞的羊舍里一台台智能机器人来回穿梭,自动取料饲喂羊群。

  “以前需要十几个人饲喂,现在4人绰绰有余,而且营养搭配更精准。”甘肃庆环肉羊制种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武斌说,全县大力推广羊产业“科技赋能”以后,不仅让养殖有了“科技范儿”,更为羊产业注入了“优质基因”。

  一缕阳光洒进羊舍,有的羔羊闲庭散步,有的玩起“顶牛”,样子憨态可掬。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博士岳耀敬指着这群“小家伙”自豪地说,它们是借助杂交育种、基因聚合和胚胎移植等技术生产的新品种羔羊。长大后,它们便会成为产羔多、肉质好、出栏快的好种羊,是农户眼里的“香饽饽”。

  “进口羊产肉多、肉质好,国产湖羊多胎多产、适应能力强,通过杂交育种和基因聚合等技术,将彼此的优秀基因重组,让它们的杂交后代从此拥有更优质的基因。”岳耀敬说。

  胚胎移植技术已成为环县增加羊产业含金量的砝码。岳耀敬说,繁育,国外优质肉羊品种一般一年只生一胎,但胚胎移植技术可以短期内实现优良肉羊的快速扩繁。

  在环县肉羊种质创新中心的实验室里,岳耀敬和团队正在进行精原干细胞移植实验。“精原干细胞移植技术可以成千倍扩大优秀种羊群体,提高良种肉羊在乡村的覆盖面。”岳耀敬说。

  靳善宁说,千百年来,环县老百姓一路与羊业相伴而行,由过去“漫山遍野放牧,家家户户养羊”,逐步实现“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绿色化”,新理念、新技术不断为产业振兴赋能。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