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香飘雪域高原
时间:2022-06-14 02:14:06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贺建明 字号:【

  青稞是青藏高原种植最广泛的农作物之一,已有3500多年的种植历史,其中西藏的青稞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是当地群众的重要主食。这个小品种如何深深扎根于高海拔地区,弥久飘香?青稞产业在西藏有着怎样的地位与特色?笔者来到西藏青稞主产区——日喀则市的田间地头,走访西藏农牧科学院,参观青稞深加工龙头企业,从农民、专家学者、产业从业者中探寻奥秘。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青稞是西藏的主导优势作物,是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农民增产增收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当地高度重视与大力投入下,青稞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良种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农业技术集成示范持续加大,产业体系加速完善……青稞正成为西藏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之一,农民增收的重要助力,西藏高质量发展“藏字号”特色品牌的必选项。小小青稞如何扎根西藏,弥久飘香?

  强农固本良种先行

  良种培育是农作物产业发展的关键。为有力推动西藏青稞增产,保障粮食安全,西藏围绕青稞增产关键技术问题,选育了一批高产优质新品种,实现了青稞三次大规模的品种更新换代。

  “以青稞高产新品种代表——‘藏青2000’为例,其选育历经19年,到2013年才得以诞生,凝聚着西藏几代科研人的心血。”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二级研究员禹代林告诉笔者,“为选育‘藏青2000’,大家吃了好多苦,仅试验品种就种植了上百个,每天去地里观察、记录,起早贪黑。130天的生长周期里,仅我这里就记录了近两万个数据,最后才得到‘藏青2000’这个品种。”笔者看到,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试验数据与观察结果,这样的笔记本在书柜里堆起厚厚一摞。

  “谈起西藏青稞育种,不得不提我们的老院长尼玛扎西。作为西藏第一个农业博士、国家青稞专项首席科学家,他为西藏青稞发展倾注了无尽心血。”禹代林追忆,被誉为“青稞之父”的尼玛扎西2020年因公逝世,年仅55岁。他曾主持和组织实施了40多项国家和自治区级重大农牧业科技攻关项目,亲自选育青稞新品良种16个,青稞总产达到80万吨的历史纪录……

  随着我国基因科学突飞猛进,高原青稞选育工作也迎来了发展新机遇。2015年1月,全球首个青稞基因组图谱正式绘制成功,这是西藏青稞科研创新的里程碑式成果——科研团队从中发现了耐低氧、抗寒和抗旱等360个高原综合适应性特异基因,为高原类作物改良指明了方向。

  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建成投用,农业农村部支持的青稞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地方青稞产业联合工程中心已挂牌运行……如今,西藏青稞科研创新平台已经具备基础前沿研究和产业化技术创新基础能力。

  “耕”新迭代科技为本

  日喀则市是西藏青稞主产区,在江孜县,69岁的紫金乡努堆村村民巴加一边带着笔者行走在地头,一边乐呵呵地说,“去年丰收,估计今年产量也不会低”。令巴加欣喜的不仅是粮食高产,还有种田的轻松。“前几年,一家人在田里忙活一年,收获的粮食也仅能自给自足。如今,我家的24亩土地一部分实现了流转,剩余自种的均由合作社提供耕、种、收一条龙机械化服务,我和老伴两个人就足以应付田间生产,3个子女都可以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巴加说。

  同一片土地,如今生产方式已大有不同。努堆村村委会主任普贵介绍,如今,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拥有深耕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设备30多台,不仅统一管理村里土地,还为周边村庄8000多亩土地提供机械化服务。与此同时,努堆村还实现了种子的精选、包衣、包装到销售一体化。“仅生产销售良种一项,村民每年人均分红1.6万多元。”普贵说。

  土地“生金”在江孜县已成为现实。江孜县农业农村局给笔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2021年,江孜县青稞种植面积11.1万亩,其中青稞良种推广面积为10.33万亩;向其他地市县外调青稞良种101.62万斤,实现经济收入379.05万元;向日喀则市高原有机公司流转耕地5.31万亩,实现经济收入5200多万元;流转区群众通过参与流转区域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实现经济收入3400多万元。“土地实施流转、托管后,无论男女都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普贵说。

  “土地流转、托管集中连片种植,耕、种、收等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劳动力得到解放,很受群众欢迎,我们计划在全县进一步推广。”江孜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边巴顿珠说。

  沿着雅鲁藏布江河谷进入日喀则市,山坡上“世界青稞之乡”的大字十分醒目。早在2018年,日喀则市就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青稞产区),并于2020年在当地建设了青稞产业集群。

  青稞产业的发展折射出西藏农业农村发展突飞猛进。近年来,西藏在粮食主产区建立耕地质量提升保障核心区,大幅度提高耕地地力和质量等级;优先在粮食主产区建成一批高标准农田;培肥地力实现藏粮于地,为粮食特别是青稞稳产增产奠定基础。

  好粮好价产业兴旺

  “过去,青稞收购价不高,农民收获的青稞只有部分卖出。”边巴顿珠说,“以前农民惜售现象严重。粮仓满了,面子有了,收入却不见涨。”问题在于青稞附加值不高、市场需求不旺。近几年,随着科研机构对青稞辅助降血脂、控血糖等营养保健功能的深入研究,人们对青稞营养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少企业瞄准了这一广阔市场。

  青稞精米、青稞面粉、精酿啤酒、青稞代餐、青稞休闲食品……在位于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江当乡的西藏德琴阳光庄园有限公司展示厅,笔者看到10多种青稞精加工产品。这是一家专门从事青稞精深加工的企业,设计年加工产量10万吨以上。“过去几年,我们都是高于市场价收购青稞。一是想以青稞产业发展带动扶贫工作,二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为企业提产扩能积蓄原材料基础。”公司董事长张学斌告诉笔者。

  如今,以青稞为原料生产的青稞米、青稞麦片、挂面等大众食品,以及胶囊、咀嚼片等保健系列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通过科技赋能,青稞以更多元、精细、高质的方式呈现在消费者面前,成为农民致富的“金种子”。相关精深加工企业也雨后春笋般涌现,推动了青稞产业技术创新和食品加工业发展。目前,西藏有青稞精深加工企业50多家,年加工转化量达14万吨,加工转化率17%以上,产值超14亿元。2021年,西藏粮食产量106.5万吨,其中青稞产量达82万吨,创历史新高。

  为促进青稞全产业链发展,由西藏主持制修订的首个青稞国家标准于去年10月正式实施。“这一标准的实施有利于加快西藏高原特色粮食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实现青稞产品走出去,促进产业做大做强。”西藏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徐海告诉笔者。

  栏目指导单位: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