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季
时间:2022-06-14 01:44:40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艾 明 字号:【

  中国人水果摊上,向来都是东西混搭。本土的枇杷、蜜桃、柿子和枣儿,外来的西瓜、葡萄、苹果和石榴……轮番登场。

  然而,每到初夏,荔枝登场,总是成为占据C位的主角。荔枝,原是中国南方荒远偏僻的物产,天生丽质,脾性傲娇,“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香色味尽去矣”。

  作为世界上最娇气的水果,荔枝本难风行于天下,却又不甘沉沦于江湖。经过千百年的修炼,荔枝家族优良品种辈出,品牌运营能力也同步增长。

  挂绿 | 元红 | 陈紫 | 白蜡白糖罂 | 妃子笑 | 糯米糍 | 三月红 | 桂味 | 圆枝 | 黑叶 | 淮枝

  01荔枝家世

  这只是人类熟知的十余种荔枝,目前荔枝家族中已多达200多个品种。通过不断迭代晋级,荔枝,终于成为水果界一线的当红明星。

  荔枝古称“离枝”,为常绿乔木,花期春季,果期夏季。荔枝果肉鲜时呈半透明凝脂状,味香甜美,但不耐储藏。我们无法知道第一个吃荔枝的人是谁,但可以猜测到他当时惊喜若狂的情状。甜味,通常代表着糖类物质,为人体提供基本的生存能量。所以,以荔枝为代表的甜味水果们,受到了人类更多的青睐。

  最早记载荔枝身世的历史文献,是两千多年前汉朝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称帝都上林苑中的扶荔宫,有苍梧(今广西)贡献来的名果异树——荔枝。汉代刘歆所著《西京杂记》中,言刘邦称帝时,南海尉(今岭南)赵佗以荔枝进奉。西晋郭义恭在记述各地物产的名著《广志》中,也将荔枝列为岭南佳品而登录入册。关于荔枝的祖籍,除了两广之外,云南、福建的原始森林中,现有成片的野生荔枝树,向外界透露着荔枝家族的脉络线索。北宋蔡襄《荔枝谱》记述福建栽培荔枝之盛,“绛囊翠叶,鲜明蔽映,数里之间”。

  四川也是荔枝的产区之一,唐朝诗人杜甫,有“忆过泸戎摘荔枝”的句子,泸戎即在今四川境内。云南荔枝源远流长,元朝李京的《云南志略》中,就描述了云南少数民族以种植和贩卖荔枝为业。

  台湾亦产荔枝,但出现较晚,约在清初才见于记载。不知何年,荔枝还漂洋过海,移民到东南亚,越南、泰国等都有荔枝出产。美国佛罗里达、加利福尼亚,以及澳洲的昆士兰等地,亦有引入荔枝栽种。

  02王者之争

  虽说中国人的味觉偏好有一定的地域差异,但是在吃水果这件事上,追求甜味,是大家的共同追求。好的荔枝,同样需要好的风土。

  造就荔枝舒适生活环境的条件,需要冬季温暖,夏季高温,秋后干燥凉爽,符合这类条件北纬18.5℃〜22℃之间的区域,是中国的荔枝主要产区。除了大气候,不同地理区域内的小气候条件,加上人类选种培育、种植推广等因素,造就国内争奇斗艳的荔枝名品。

  |  增城挂绿  |

  广州增城的挂绿荔枝,每个果上都有一圈绿线,“爽脆如梨,浆液不见,去壳怀之,三日不变”,一直以来都是皇家贡品。

  | 增城仙进奉  |

  仙进奉的出圈经历颇富传奇色彩,仙进奉,原名胭脂红,为广州增城仙村镇的特色物产,一度也是朝廷贡品。

  相传康熙年间因进奉引发的争斗,导致一场神秘大火几乎烧掉了所有果园,最终全村仅有两棵荔枝树幸存下来。

  广东民间有“趁墟不买荷叶饭,拣食先寻糯米糍”的俗语。仙村村民便将仙进奉冒充市场上热卖的糯米糍。但后来,假的“糯米糍”竟然更受欢迎。

  村民进而把村庄原本的糯米糍、妃子笑等品种的荔枝树以高接换种的方式改成仙进奉品种,同时成立专业合作社,对仙进奉荔枝进行保护和开发,并开始自建品牌。

  如今的仙进奉,以高居不下的价格以及紧俏的销售势头傲视群荔,成为荔枝界的新贵。

  |  妃子笑  |

  选育一个优良的荔枝品种,至少需要15〜20年的时间。传统的荔枝名品妃子笑在中国各大荔枝产区都有种植,经久不衰,一直受到国内消费者认可。

  |  桂味  |

  挂绿被人戏称为“土豪心中的王者”,桂味则是“平民心中的王者”。桂味荔枝果肉爽口,汁多鲜美,带着特有的桂花香气。

  |  梅州鸭头绿  |

  广州梅州罗岗镇是桂味荔枝的传统种植区,其中有老树挂果,果皮淡红带绿,果肩上有墨绿色的斑块,名为“鸭头绿”,爽脆清甜,堪称极品。

  |  笔村糯米糍  |

  广州黄埔区的笔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这里产的糯米糍呈朱丹红,肉厚核小,风味别具一格。糯米糍原本是民间用糯米、生油、白糖制成的一种点心,以香、滑、甜著称,后被当地人称呼此间所产荔枝。经过数百年的栽培、繁殖,成为特有的珍稀品种。从化和茂名,是广东最传统的荔枝种植区。俗话说,“中国荔枝看广东,广东荔枝看茂名,茂名荔枝看高州”。

  |  东莞冰荔  |

  东莞荔枝,从最早成熟的禾枝依次到桂味、糯米糍,还有两种产量稀少的荔枝,厚街大迳的“冰荔”和樟木头观音山脚下的“观音绿”,都受到不少人的追捧。

  |   广西鸡嘴荔  |

  广西合浦县,出产一种鸡嘴荔枝。香山鸡嘴荔枝原产于合浦县公馆镇香山村马拉坡,是广西稀优荔枝品种之一,因果核形似鸡嘴而得名,核小味甜、肉厚多汁,被誉为“荔中珍品”。

  |  海南火山荔枝  |

  海口羊山火山群,是我国唯一处于热带地区的第四纪火山地貌地质遗迹。羊山荔枝群是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野生荔枝树群,选育出了我国第一个无核荔枝品种“南岛无核荔枝”和最大果形荔枝品种“大丁香荔枝王”。 羊山地区保留有野生荔枝母本群6万亩之多,形成了世界罕见的野生荔枝母本群。成片的荔枝林则郁郁葱葱,幽静深邃。千百年来,人们垒石造田,植树护田,并利用火山石修建房屋,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  云南高原妃子笑  |

  云南屏边,是中国独一无二的高原荔枝产区。这里日照充分,昼夜温差大,不仅有利糖分和营养物质的积累,还促使荔枝甜酸度适中。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没有任何工业污染,用泉水浇灌,火山灰覆盖的有机土壤,加上标准化的种植技术,使得这里的荔枝果大皮薄,回味厚重。

  |  四川合江荔枝  |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早在唐代,四川盆地就已经是荔枝的重要产区。四川泸州合江县,地处川南,黔北,渝西三省市交界处,有“长江出川第一县”的美誉。合江荔枝的栽培历史有1500多年,占全川荔枝产量的90%,产量以大红袍最多。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载:“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者,谓泸戎产也。”

  |  福建晚熟荔枝  |

  其他地方的荔枝都销声匿迹后,姗姗来迟的福建宁德晚熟荔枝就开始登场。霞浦县,不仅有着中国最美滩涂之称,还因独特地理气候条件,成为全国晚熟荔枝经济栽培区最北缘地带。这里的荔枝比两广主产区晚熟1个月以上,有效地将中国人吃荔枝的时间推延到7月底至8月上旬。

  03花式吃法

  | 荔枝蘸酱油 |

  潮汕、闽南等地,流传着一种特殊的吃荔枝方法。把荔枝剥壳,蘸上酱油吃。据称这样酸甜咸的混合口感,味道非常好。海南等地则普遍存在水果蘸盐的吃法,食盐不仅能够起提鲜增味,还能平衡体内电解质。比较中庸的做法,是把荔枝去皮以后浸泡在淡盐水中,放进冰箱冰镇一下。这样的荔枝会特别冰爽。

  | 荔枝炒菜 |

  可能有人觉得这道菜是黑暗料理,其实荔枝炒菜不仅能够让配菜有满满的香甜味道,荔枝也会特别鲜嫩多汁。

  | 荔枝面包 |

  台湾面包师发明的荔枝玫瑰面包,曾在“法国世界杯面包大师赛”中一举夺魁。历时12个月研发出的这款欧包,需要至少15个小时的发酵,面包体本身的牛油味,再加上融合于浸泡了一夜荔枝酒的黑叶荔枝与玫瑰,充分散发出清香,同时还保留着口感的清甜。

  | 荔枝火锅 |

  重庆人在火锅中加入荔枝慢熬,汤底里既有水果的清香,又有回甜的味道。煮久的荔枝看上去跟虾滑比较像,入口的Q弹爽滑深入人心。细品之下,既有辣椒的辛香,也有荔枝的甘美。

  | 荔枝宴 |

  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等各大荔枝产区,为了推广风物特产,纷纷以荔枝入馔,形成口味独特的荔枝宴。爆浆荔枝球、荔枝干养生汤、荔红飘香、荔枝木烧阉鸡、荔枝木烤羊排、像生荔枝球、椒盐荔枝蝉……

  04国家力量

  尝鲜,就是一场与时间的竞赛。一骑红尘妃子笑,从中国南方的荔枝产区,哪怕是最近的四川盆地,要到达大唐帝国的中心长安,至少也有一千多公里的路途。古代聪明的中国人发明了多种方式来运送荔枝。先是将荔枝树移种在大木桶中,等果树快成熟时就启程运往长安。一路翻山越岭,到荔枝成熟时,采摘其中鲜红者,封存在事先准备好的竹筒中,然后用泥或蜡密封起来。新鲜竹筒含有水分,可以保鲜滋润,还具备天然抑菌作用。然后快马加鞭,换马换人,昼夜不息,一日直抵长安。

  这背后,依赖的是发达的道路交通系统。隋唐时期没有飞机、火车,大运河水运方式又极其缓慢,所以陆路运输是唯一的选择。据史书记载,舜帝曾命令诸侯打通道路连接九州,但当时所能涉及的只是部落周边的一些交通小道。商周时期,中国真正的道路系统开始形成,周朝灭商之后迁都洛邑,在镐京和洛邑之间修建了平坦的大道,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发挥重大作用的交通要道,史称“周道”。到了秦汉时期,控制北部边界,联系中西部和东南疆域的大道都修建起来,尤其是穿越秦岭,经过汉中到达成都的通路,让西南区域与帝国紧密的捆绑在一起。这些道路的建设,主要作用于国家军事、政治和经济。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运送荔枝,不过是当时皇帝偶尔心血来潮的尝试,尚且需要掩人耳目。

  以往,受限于运输的不便,南方的荔枝较少能流通到长江以北。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吃到新鲜荔枝,已经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这要归功于中国日益发达的运输系统,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连接各个枢纽的高铁以及越来越多的空中航线,让荔枝日行千里,成为普通民众都能触手可及的鲜食果品。

  一颗荔枝的背后,承载的是国家力量。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