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湿地:岭南佳果基因库
时间:2022-05-10 01:52:33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路侠丽 李阳 赵飞 字号:【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地处珠江弱潮河口,是广州唯一的岛区,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人类定居、农业开垦最早的地域之一。20世纪 80 年代以来,区域内万余亩高畦深沟果林景观被视作广州的“南肺”,其保护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使万余亩的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得以较好地存留。

  广东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是海珠先民在紧邻广州城、商品农业发达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充分利用高温多雨、地处珠江口、水网密布的自然条件创造的南亚热带特色农业生产系统,其通过顺涌建围、设置闸梪、挖沟抬畦、沟(涌)泥上田、发展旱作、兼顾养殖,巧妙构建了极富智慧且旱涝保收的“基围+水梪+高畦深沟+园艺作物+禽鱼养殖”生产模式及“水—果(菜)—草—鱼—鸟”完整的生态链,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2021年11月,广东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高畦深沟,千年传承

  在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区,有着高温多雨、临海临江、土壤肥沃等优良的自然条件,农耕生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水位过高。从地势由高到低,古代劳动人民依次创造了水田(稻田)、高畦深沟、基塘农业、浮田为主导的农耕生产方式。海珠区古称“江南洲”,地处珠江三角洲弱潮河口,是广州市唯一的岛区(主体部分旧称河南岛),历史上与广州城区一江之隔。

  千百年间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的发展与兴盛,是海珠区特有的江岛水土自然条件与历史时期广州近郊商品农业的发展合力造就的。高畦深沟农业系统的特点是:以一定的比例挖深沟,利用沟泥起高畦,沟中长期保持有水层;畦面进行旱作(以果树、蔬菜为主),幼龄果林实施间套种,成年果林下可养殖家禽;沟里进行种植(如水稻、水生蔬菜)、养殖(鱼、螺等)或其他利用,涌(沟)泥用作肥料;多数结构长期不变,少数为“双季稻+高畦深沟冬种蔬菜”模式。

  海珠区的高畦深沟系统始于秦汉,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东汉章帝时期,河南岛人杨孚写下了中国第一部区域性物产志《异物志》。因广种荔枝,南北朝时期遗产地有了“荔枝洲”的美名。至宋代,河南岛大规模围垦造田,形成了“基围+水梪+高畦深沟+园艺作物+禽鱼养殖”的成熟生产模式。清初番禺人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载:“ (种荔枝)每亩二十余株,以土培壅高二尺,下为沟洫。”“沟洫”即畦沟,河南岛当时属番禺县管辖,屈大均所描述的正是遗产地高畦深沟栽种果树的方法。

  1909年3月,美国著名农学家富兰克林·H·金在河南岛拍摄了迄今所见最早反映高畦深沟景观的照片,该图见于他最负盛名的著作——《四千年农夫》。美国园艺学家、岭南大学教授高鲁甫是最早细致记录和研究河南岛高畦深沟系统的学者。他在著作《荔枝与龙眼》中盛赞了这种创造性的荔枝“水耕”(“water farming”)模式,并将其命名为“高畦种植系统”(“Raised-Bed Planting System”)。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因遗产地农业生产以果树种植为主,且生态功能突出,故被称作“万亩果园”、广州“南肺”。为了化解因城市南拓导致的政府“保肺”和村民“保胃”之间的矛盾,2012年广州市采用“只征不转”的土地征收模式对万亩果园进行整体保护。同年,国家林业局批准建设海珠国家湿地公园。

  海珠湿地,四季果香

  围绕高畦深沟生产模式,海珠区劳动人民陆续培育、改良了诸如红肉杨桃、鸡心黄皮、尚书怀荔枝、岭南木瓜、大塘番石榴、石硖龙眼、河南茶、凤岗韭黄、河南地子姜、新村鸡茸苋菜等一批传统名优农产品。遗产地果树种质资源尤为丰富,是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岭南佳果基因库”。目前,海珠湿地范围内的果树以黄皮、龙眼、杨桃、荔枝、芭蕉、香蕉、番石榴为主,共计24.9万余株;古树 (均为果树)共计736株,以荔枝、杨桃和龙眼为主;现存果树品种100多个,优良果树品种达20种。

  海珠区是国内杨桃栽培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域之一,东汉杨孚《异物志》已有杨桃的记录。红肉杨桃,又名甜杨桃,本地俗称“红果仔”,以遗产地的仑头、北山、小洲、土华、上涌等地出产的最著名。红肉杨桃果棱肥厚,肉质爽脆嫩滑,皮薄,腊质层透明,味甜酸适中,含纤维少,风味好,品质佳,供鲜食,也可作药用,能助消化、去风热、解酒毒。

  遗产地的番石榴品种有七月熟、胭脂红等10多种,其中以胭脂红最好,本地俗称“大塘番石榴”。该品种果实成熟后表面呈胭脂红色,果肉白如羊脂,色泽鲜艳,香浓甜美、营养丰富。民国《番禺县续志》有载,在清末的河南大塘,“ (番石榴)以皮作澹红,胭脂晕者为佳,乡人筑围广种为业”。1923年,北山村莫棣圃发表文章《胭脂红番石榴》说:“近年农业家所种胭脂红番石榴者,获利不少,种植家不可不种之也。”据1932年著名土壤学家邓植仪编写的《番禺县土壤调查报告书》也载:“ (番石榴)以河南大塘一带生产者味最香甜可口”。

  岭南木瓜,因岭南大学而得名,是清末民初由岭南大学(校址位于今海珠区中山大学南校区)教授、美国园艺学家高鲁甫自夏威夷引种而来。1908年,高鲁甫从美国夏威夷引进一株木瓜苗,栽种于校园内。因长势良好,后来又繁殖了40多株。1912年,高鲁甫又从夏威夷引种了400株木瓜,在岭南大学的农场进行选育与改良。这些夏威夷木瓜经高鲁甫数年的选育与改良后,终于适应了广东的气候,结出的木瓜个大、汁多、香甜,改变了原本只能作为蔬菜或药材的用途,成为名震粤港澳的著名水果。

  尚书怀荔枝是广东荔枝名种之一,原产增城新塘,栽培历史悠久。由于仑头广种尚书怀荔枝,且果实品质上乘,故有仑头尚书怀之名。该种荔枝果形近似糯米糍荔枝,但核较小,果汁比当地其他品种甜,且有一种独特的香味,品质上乘。与大多荔枝品种相比,仑头尚书怀抗逆性强,对土壤适应性较广,基围塘边或丘陵红壤都能种植,耐旱耐涝。在土壤深厚、有机质丰富、排水性能好的微酸性土壤种植则生长快,产量较稳定。仑头村民特别看重这个品种,以至于长久以来村规民约规定不准外传尚书怀荔枝。

  海珠区甜橙种植的历史悠久,特别是仑头的柳橙驰名已久,清代曾是皇家贡品。成书于乾隆三年 (1738)的张渠《粤东闻见录》有载:“橙有酸甜二种,酸者产番禺,甜者产新会,皆进贡物也。”清同治《番禺县志》特别提到仑头柳橙之美可以与新会甜橙相提并论。民国时期,著名柑橘学家、中山大学农学院温文光教授赞仑头柳橙为“南方之最优良之橙”。在1933年举办的广东省柑橘类展览会上,由仑头村民黎秋琴选送的脐橙,获评“脐橙”类第一名。

  在遗产地,石硖龙眼主要分布在土华、小洲、仑头、北山等村社,其中以土华所产品质最佳,最为著名。土华石硖龙眼高产优质,其肉厚核小,味甜肉脆,糖分高。剥壳之后用薄纸包裹,纸也不被沾湿。如放在盒内,有如晶莹滚珠,玉质冰肌,具有诱人的食用魅力。

  黄皮是广州地区的名优小众水果之一,有众多的农家优稀品种。大鸡心黄皮是国内黄皮名优品种之一,多见于海珠区。该品种果实呈鸡心形,果皮较厚,蜡黄色,果肉黄色,果肉质地结实,耐贮运;果汁多,味甜而微酸富有黄皮香味。红嘴鸡心黄皮,原产于遗产地,果形美观,味甜而香,核少,不会裂果,耐贮运,属黄皮优稀品种之一。

  广东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地处大都市中央,是广州市民可达、可享的重要生态与文化空间。未来几年,随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示范区、岭南名优果树生态展示园等项目的有序推进,此项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生产和生活功能必将呈现出一个崭新的面貌。

  栏目指导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