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助推农业转型的切入点
时间:2022-04-28 02:30:28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金融机构助推农业转型的切入点 文/徐绍峰 字号:【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金融服务保障方面的表述与前两年存在一些不同,从内容上来看,除了注重“量”的描述,更突出了对“质”的要求。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保持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表述是,“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省(自治区) 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治理机制,稳妥化解风险”。再如,去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对农业信贷担保放大倍数的量化考核,提高农业信贷担保规模”,今年则提出,“强化涉农信贷风险市场化分担和补偿,发挥好农业信贷担保作用”。与此同时,今年还特别强调,“完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统计制度,开展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

  事实上,针对“三农”的金融服务的“量”一直处于持续上升的态势,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4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2020年末高0.2个百分点;全年增加4.57万亿元,同比多增6343亿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13.47万亿元,同比增长14%;农业贷款余额4.57万亿元,同比增长7.1%。

  当前,从“量”到“质”的侧重说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需要更加精准、更加高效、更加扎实可持续。

  从精准的角度来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资金主要用于乡村振兴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实施更加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这是从政策倾斜的维度来突出精准性,与此同时,涉农金融机构总体的金融供给在乡村是比较充分的,但实际情况是,“量”的充分并不完全代表精准的匹配,例如,在构建新型农业产业生态过程中,金融如何在补链强链中更好发挥作用,要秉承“补短板、填空白”的原则,针对很难获得贷款的“三农”和小微主体发放信用贷款。再如,农业生产经营周期有其特点,农业经营主体在信贷需求方面往往体现为“短小频急”,因此,如何让贷款审批更有效率,让信贷资金能够“赶上趟”,从而减少信贷资金在农业生产时序周期上的错配。

  从市场的实践来看,智能化数字技术的运用可以为实现更精准高效的涉农金融服务助力。例如,传统的种植养殖业要想获得银行信贷支持,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当卫星遥感、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等运用在这些领域后,相关经营主体获得信贷资金的机会就会大大提升。再如,一些农信机构为了能够让信贷资金投放更精准、更足额,为“三农”和小微主体建立更全面的信贷“评分体系”,例如,在浙江部分地区,当地农信机构联合村两委,为农户评级授信打分指标中,将绿色行为、诚实守信、家庭和睦等“软信息”也列入评价体系之中,以此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让信贷资金更顺畅、更足额地到达农户手中,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从农信社改革的角度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完善省(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治理机制”和“稳妥化解风险”,并未再强调“机构数量的稳定性”,这也说明,农信社改革未来的方向更要注重“质”的优化,而非“量”的守恒。基于近期省联社改革的一些情况来看,农信机构的确正在走区域重构的路线,而且,这种结构性优化与城乡融合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求紧密关联。

  “提质”会带来“增效”,而这个“增效”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为对“三农”及小微服务的“增效”;另一方面,是涉农金融服务主体自身的“增效”。以农业银行的惠农e贷为例,这是一款线下调查,线上放款的产品,2021年,该产品在全国普遍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笔者在多个省份采访中发现,虽然农业银行在地市级分行及县级支行的人员数量一般都比当地农信机构人员数量少很多,但在惠农e贷的持续发力下,各地农行的涉农业务增长迅速,不良贷款率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是一项中长期的工作,需要扎实推进,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不仅要在“质”上不断优化,还要创设良好的县域金融发展环境,这同样需要监管部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等协同推进,在政策制定与落实过程中,注重投入产出分析与评估,同时,不盲目贪大求快,稳步推进,让金融服务的质量更高、效果更长远。“十四五”时期是农业发展进入加快推进绿色转型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农村金融机构应当不断提升助力农业绿色转型能力,发力绿色金融,增加绿色信贷投放,成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助推器。

  农村金融机构选择怎样的切入点,才能更多参与绿色低碳农业建设,助推农业绿色转型?

  切入点就是生态农场。

  什么是生态农场?

  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近期印发的《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生态农场被定义为,依据生态学原理,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多样原则,通过整体设计和合理建设,获得最大可持续产量,同时实现资源匹配、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农村部出台这份指导意见,大力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目的就是要在生态农场全程推广应用标准化生态农业技术,提高产地环境质量,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生产,打造绿色生态品牌,使其成为落实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的排头兵、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的领头羊、加快农业发展绿色转型的典型样板。

  为什么生态农场是农村金融机构参与绿色低碳农业建设的最佳切入点?

  一方面,从政策角度看,生态农场是政策扶持鼓励发展的对象,推进生态农场建设,可以精准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精准落实生态补偿政策,精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生态农场属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不久前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有关方面希望通过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借此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市场反应灵敏、对绿色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采用能力强的优势。而生态农场恰恰在这方面具有不同于一般家庭农场的更强优势,是政策鼓励支持发展的对象。

  另一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直是农村金融机构支持的重点,而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态农场,理所当然也是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重点。从《意见》中不难看出,生态农场既不是另起炉灶的新建,也不是自上而下的指定,而是由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自愿申报,通过专家评估、现场评审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最终遴选出来的。这意味着,新诞生的生态农场,其实都是农村金融机构原先一直支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金融机构只需无缝衔接转换,就可以顺利实现对生态农场的金融支持。当然,既然被遴选为生态农场,那么,支持这样的农场,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它不仅给农村金融机构切入绿色低碳农业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着力点,也让农村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投放有了重要的市场主体,对农村金融机构绿色转型意义深远。

  此外,生态农场建设的数量很多,支持生态农场,可以有力推动绿色低碳农业建设。根据《意见》提供的生态农场建设目标,“到2025年,通过科学评价、跟踪监测和指导服务,在全国建设1000家国家级生态农场,带动各省建设10000家地方生态农场”,由于1000家国家级生态农场和各省建设的10000家地方生态农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建设过程,是到2025年才会实现的目标,因此,这个过程将为农村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倾斜信贷资源,做好队伍建设提供充足的对接时间,也有助于农村金融机构循序渐进参与、源源不断支持。

  农村金融机构怎样才能支持好生态农场建设?

  一方面,要保持原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继续大力支持生态农场的建设。这其中,尤其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注重支持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因为生态农场较之于此前农村金融机构支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最大不同在于“生态”,生态农场通常会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绿色新品种,因此,农村金融机构也应当紧随生态农场的发展变化,因“场”制宜,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另一方面,生态农场的发展模式迥异于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生态农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污染修复等产地保育技术,化肥农药减量、有机肥替代、生物防控等技术,生态田埂、生态沟渠、生态廊道等田园生态系统建设技术,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废旧地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产品清洁加工、节能贮存、低碳运输等绿色收储运技术……都会被广泛使用,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生态农场的同时,也应当针对提供生态农场技术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以便为生态农场的顺利打造,提供更加良好的技术支撑环境。

  指导单位: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