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远洋渔业是具有战略性质的重要产业,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远洋渔船常年在广袤的大洋深处,对丰富国内市场供应、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刘新中介绍,“十三五”以来,我国远洋渔业规范有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远洋渔船和远洋渔业企业数量基本稳定,捕捞产量产值及运回比例稳中有增,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远洋水产品供需格局不断优化,发布“中国远洋鱿鱼指数”,批准建设多个境内外远洋渔业基地,初步形成重点区域产业聚集区;更新建造了一大批专业化渔船,首次自主设计建造了专业南极磷虾捕捞加工渔船;修订发布《远洋渔业管理规定》,实施更完善更严格的管理措施;完善以捕捞技术、资源调查与探捕、渔情海况预报、渔用装备研发、水产品加工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支撑体系,建成远洋渔业数据汇集、国际履约等研究平台;深入参与8个区域渔业管理组织事务,试行公海自主休渔,积极履行国际义务,拓展双边合作。
整体来看,目前我国远洋渔业全行业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为“十四五”开好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持续健康发展 产业有效集聚
远洋渔业是我国“走出去”的开拓者和先行者。
1985年3月10日,中国水产总公司13艘渔船、223名船员组成的远洋渔业船队从福建马尾起航,披波斩浪,远航万里,抵达非洲,随即与几内亚比绍、塞内加尔等西非国家开展远洋渔业合作,实现了我国远洋渔业“零”的突破。
30多年来,我国远洋渔业走过一条不寻常的发展道路,现已成为世界主要远洋渔业大国之一。
尽管我国远洋渔业起步迟于渔业发达国家,但发展势头却丝毫不落下风。1994年,我国远洋捕捞的产量只有69万吨;到2018年,全国远洋渔业总产量和总产值分别为225.75万吨和262.73亿元,作业远洋渔船达到2600多艘,船队总体规模和远洋渔业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据悉,我国远洋船队主要的捕捞品种分别是金枪鱼、鱿鱼等。我国公海鱿鱼钓船队规模和鱿鱼产量、金枪鱼延绳钓船数、专业秋刀鱼船数均居于世界前列。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鱿鱼捕捞业。从1989年开始,我国远洋船队就成功开发了日本海渔场,实现了远洋鱿钓业的“零突破”。 2018年我国鱿鱼产量超过了52万吨,占世界公海鱿鱼捕捞总量的20%,这也是我国连续第9年蝉联公海鱿鱼产量世界第一。
福建省是我国远洋渔业始发地,目前全省企业自有渔船平均拥有量居全国第一,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福州宏龙、福州宏东、平潭远洋等龙头企业拥有直控的规模远洋渔业船队和国内外远洋渔业基地,走多元化、规模化经营之路,初步形成产、供、销、运等相对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强。
据统计,2020年福建省克服渔汛资源波动、国际政治经济、市场动荡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全省远洋渔业产量达60.8万吨,实现产值49.8亿元,运回国内产量 36.8万吨,分别较2015年增加91.2%、58.1%、132.2%。作业船数、总产量、总产值均创历史新高。
“十三五”期间,浙江省远洋捕捞总产量达到255万吨,捕捞产值295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总产值超过1400亿元。其中,舟山拥有全国首个获批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远洋鱿鱼生产基地、产品集散地和主要加工区,形成了远洋渔业产业集聚区。
2022年元旦前夕,“远洋自捕水产品进重庆”专题推介会成功举办,这是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海水产品进内陆系列活动”继在长沙、广州、武汉、合肥、西安等地举行后的年终收官之作,给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一场远洋自捕水产品海鲜盛宴。
强化产业素质 推进转型升级
虽然我国是远洋渔业大国,但在远洋渔业装备方面与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影响了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水平。
近年来,我国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力度加大,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中大型渔船所占比重明显增加,远洋渔船整体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现代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远洋渔船船队初具规模。在严控渔船数量基础上,大力实施老旧渔船更新建造,首艘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专业南极磷虾渔船建成下水。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一批金枪鱼超低温延绳钓船、金枪鱼围网船、秋刀鱼舷提网船先后投产。作业方式由单一的底拖网捕捞发展为大型拖网、大型围网、大型延绳钓等多种方式,已经形成了具备海洋捕捞、海上加工补给运输、基地配套服务一体化的比较完整的现代远洋渔业生产体系。
2019年,我国首次发布中国远洋鱿鱼指数,建成中国远洋鱿鱼交易中心,着力打造鱿鱼优势产业。同时,努力开拓金枪鱼国内市场,提升金枪鱼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批准建设浙江舟山、福建福州(连江)、山东荣成等3个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和4个境外综合基地。推动远洋渔业全产业链发展,远洋渔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至此,全产业链建设初见成效。
“十三五”期间,山东省抢抓远洋渔船更新改造政策机遇,完成了125艘老旧渔船的更新改造,10年船龄以内渔船比例提高至85%以上。渔船安全性、续航能力大幅提升,先进的资源探测设备、环境友好型渔具以及高效作业渔法的应用大大提升了单船产能和综合效益。
福建省自“十三五”以来更新改造远洋渔船200余艘,新船占全省船队规模的33%,作业类型覆盖中上层围网、拖网、公海鱿鱼钓、秋刀鱼兼作、流刺网、张网、延绳钓、笼捕、辅助船等。大吨位、大功率新造渔船数量不断增加,先进的助渔导航设备的配备,大大提高全省远洋渔船的装备化水平。
2021年,我国继续完善远洋渔船船位监测系统,推进远程视频监控和电子渔捞日志,加快支持7家境外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推动远洋渔业全产业链发展,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拓展合作领域 履行国际义务
我国远洋渔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作业范围不断扩大,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从近海走向公海,走向深蓝。作业船队已遍布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及周边40多个国家的海域以及南极公海区域。
2019年,农业农村部召开中国南太平洋岛国农业部长会议和渔业合作论坛并签署《楠迪宣言》。积极推动与基里巴斯、所罗门加强渔业合作。先后与伊朗、斐济、桑给巴尔、瓦努阿图、塞拉利昂等1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渔业合作协议或备忘录。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加入《南印度洋渔业协定》,积极参与8个政府间区域渔业管理组织谈判磋商,维护我国远洋渔业合法权益。
为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 2020年我国首次在公海部分区域实施自主休渔,主动履行国际义务,养护公海渔业资源。成立远洋渔业国际履约研究中心,建立远洋渔业国际履约队伍,对口跟踪落实相关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履约事务,及时将相关区域渔业养护管理措施转化为国内管理规定,履行负责任国家义务。
2021年,我国正式实施公海自主休渔措施,首次实行远洋鱿钓渔船总量控制,科学优化鱿钓渔船布局,加强公海渔业资源养护。在国际上首次实施公海转载观察员自主监管,根据疫情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监管方式。首次将远洋渔业企业履约评估与补助政策挂钩,进一步研究完善履约评估制度,推动渔船企业提高国际履约能力和水平。
此外,我国首次派遣专业资源调查船开展国际渔业资源调查评估,推动开展西南大西洋公海鱿鱼资源联合调查;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公约“COP15”大会、WTO渔业补贴谈判和8个区域渔业组织谈判磋商,切实加强各区域组织履约事务,推动达成全面公正平衡的谈判成果。
30多年来的远洋渔业发展,不仅使远洋渔业企业资产总量迅速扩大、自身实力显著提升,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方面,远洋渔业不断发展,填补了我国过去长期在公海渔业上的空白,充分体现了我国在国际海洋资源管理、分配方面的国际法权利。另一方面,远洋渔业捕捞的水产品在投放国际市场的同时,根据国内需求,大量优质水产品运回国内,对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平抑水产品价格,丰富市场品种,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为进一步加快我国远洋渔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了《农业农村部关于促进“十四五”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定“十四五”远洋渔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发展目标、区域布局和重点任务,对推进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总体安排。《意见》明确,到2025年,远洋渔业总产量稳定在230万吨左右,严格控制远洋渔船规模,区域与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远洋渔业企业整体素质和生产效益显著提升。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围绕《意见》主要目标,推动各地落实《意见》确定的重点任务,持续提升远洋渔业企业规范发展与国际履约能力,推进“十四五”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