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 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2-12-29 15:45:18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赵一苇 郁若辰 曹佳慧 欧阳蕾昵  字号:【

  浦东: “产”“管”并举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自2016年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以来,上海浦东新区紧紧围绕安全县建设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市、区各级工作部署要求,不断激发“产出来”动能,强化“管出来”效能,牢牢把住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推动特色农产品提升品质、打响品牌、提高附加值,全面打造“市民最放心”的产品质量安全区和“市场最欢迎”的农业品牌集聚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推进标准化绿色生产,品牌农业建设取得新成效

  为推进绿色食品认证工作,全面掌握绿色认证工作进度,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对重点镇制定“一镇一计划”,加强指导督促,挖掘增长潜力,提高绿色生产水平。同时,强化粮油类及果品类生产主体“应绿尽绿”和蔬菜类生产主体“全基地、全品种、全季节”的管理要求,引导各镇蔬菜种植结构调整,改善面上多品种种植状况,促进规模化、组织化水平提升。

  据统计,浦东新区每年完成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约130吨,水稻上每亩农药使用量由2015年的1.13kg逐年降低至0.7207kg,降幅显著。全区5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已全覆盖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资源化利用装备成套率100%。

  目前,全区已建成绿色生产基地4万亩,在建绿色生产基地3.89万亩;绿色食品认证率已达28.47%,绿色获证主体已达155家,绿色食品产量19.2万吨;已建成55个蔬菜标准园,覆盖面积1.4万亩,其中部级4个、市级25个、区级26个;水果标准园19个,覆盖面积5000亩;水产标准化养殖场22个,覆盖面积3746亩。成功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基地”200个,覆盖面积约20万亩。

  近年来,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制定了17个涵盖“南汇8424”“南汇水蜜桃”等主要优势农产品的区级地方标准,为助推浦东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监管合力进一步增强

  如何加强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建设?如何完善区镇两级农产品速测网络?带着这样的思考,2021年11月18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以下简称“安全中心”)成立。安全中心以质量检测为支撑,以安全监管和绿色认证为抓手,围绕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压实责任,创新方式,区镇合力推进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安全中心在全区全面应用网格化农产品安全监管系统,充分发挥区、镇、村(生产企业)的三级检测网络的“雷达”作用,组织开展地产蔬菜、瓜果、食用菌、禽蛋、生鲜乳、水产品等农产品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及专项检查,同时开展产地(农田和渔业)环境监测。目前,农药残留定量监测已增加至83种农药参数,形成了以快速检测和定量检测相结合、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相结合、执法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多形式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严格把关,坚持做到“不检测不上市,不合格不上市”的安全监管要求。

  为进一步推进合格证信息化管理,提高开证收证查证效率,安全中心把合格证开具纳入巡查检查内容,通过修改合格证样式,调整承诺内容,追溯生产档案,增加承诺依据,提升承诺要义等措施,探索绿色食品标志与合格证融合使用新模式。同时,加强证后监管工作,今年上半年,证后监管二品一标巡查涉及18个镇125家绿色生产主体,巡查监管71次,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要求生产主体限时纠正和整改。

  推进“互联网+监管”,质量安全监管方式不断创新

  目前,全区共拥有区级综合实验室1个,镇(村)级联网检测点65个,融合“浦东新区农产品质量行业监管应用场景”智能平台,实现检测数据自动上传,年检测量达到25万例。

  为确保“互联网+监管”取得实效,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执行《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层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全面应用沪农安监管系统开展日常监管工作,完善监管人员数据库、生产主体数据库,实现日常巡查地块化、证后监管痕迹化,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实现对监管对象的全覆盖。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浦东新区通过沪农安监管系统开展巡查1588次,出动人员2401人次。实现绿色认证生产主体月度巡查和所有生产主体季度巡查的两个100%全覆盖。

  另一方面,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加大监测力度,全面优化更新镇级速测设备。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已完成10套胶体金快速检测设备的更新优化,累计已更新20套,已完成对18个主要农业镇检测设备更新优化的全覆盖,并已实现联网检测,检测数据实时自动上传应用场景平台。上半年累计上传平台检测数据52343条,处置异常事件127件,初步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智能预警、智能派单以及快速处置。

  近三年来,全区地产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均保持在98%以上,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控。今后,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将进一步探索绿色农业发展奖补考核机制,形成考核管理办法,强化绿色食品企业主体责任,提高生产主体积极性和自律性,充分发挥绿色农业发展奖补政策效能,提升浦东新区绿色食品质量水平和品牌影响。

  嘉定:架起一张扎实严格的农产品质量监管“网”

  今年7月初,在一次例行监测中,位于上海市嘉定区的一家合作社被发现违规使用农药。嘉定区农业农村委员会执法人员多次前往实地抽样复查复检,并根据检验检测报告对合作社行政处罚立案,所种植的生菜也被全部销毁,不合格农产品在流入市场之前被及时“扼杀在摇篮里”。这是嘉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严格监管的一道缩影。

  2019年10月嘉定区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从制度体系、设施设备、执法力度等各方面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为老百姓的餐桌保驾护航。

  完善体系,编织基层监管“一张网”

  在上海绿望蔬果产销专业合作社办公区域一块公示牌十分醒目。这块上海市农产品生产主体信用信息公告牌上展示着生产主体基本信息、质量安全责任人、质量安全承诺书及网络监管员等信息,让人一目了然。

  近年来,嘉定不断优化农产品质量的基层监管规范,编织起了一张严密的基层“监管网”。早在2016年嘉定区农业农村委就增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专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协调工作;区农业农村委执法大队依据法律、法规、规章授权和区农业农村委委托,负责本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9个涉农镇设立7个“区农业农村委执法大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点”,隶属于区农业农村委执法大队,负责协助相关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各镇还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与镇农业服务中心。

  每个涉农镇都配备了1〜2名监管检测人员,具有独立的检测室,配备了检测设备等。目前全区共有81名监管员,142名村级协管员,176名合作社信息员,已形成镇、村、企业(合作社)三级由监管员、协管员、检测员、信息员组成的四位一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科技培训、质量安全技术推广、督导巡查、日常监管等责任落实到位。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能力,嘉定还制定并实施了区、镇、村三级监管检测人员全员培训计划,区、镇、村三级监管检测人员平均每人员每年需要接受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集中专业培训达到40小时以上。

  对绿色食品认证、有机农产品认证及地标授权合作社(企业),嘉定实行每月一次监管全覆盖,其余主体则实行每季度一次监管全覆盖。2020年至今,全区共开展覆盖式日常巡查1.16万余家次。

  设施升级,提升“监管网”运行效能

  随着农产品愈发严格的质量安全要求,为进一步提升嘉定地产农产品检测水平,嘉定历时4年建设嘉定区农产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于2020年5月正式落成,8月迁入。

  嘉定区农产品检测中心全新实验室投入使用后,检验检测能力可以更好地满足上海市及农业农村部监测要求。农药残留的检测项目从29项增加到68项,常规理化指标从43项增加到56项,另外新增兽药残留(定量)检测5项,水产品药物残留(定量)检测19项,分子生物学检测7项,生物毒素检测4项。实验室硬件配置条件更好地达到规范标准。

  同时镇、村级还建有农残速测点39个。2020年至今,区级检测机构定性抽检农产品样品2.4万批次,定量抽检6814件,镇级速测点定性抽检18.09万批次。全区地产农产品的检测合格率99.3%以上。

  加上“沪农安”“神农口袋”(地产农产品追溯平台)等互联网监管平台的“助力”,监管得以更加及时精准。目前,全区共1008个生产主体全部纳入“沪农安”监管平台管理。通过平台对主体日常监管实现全覆盖。“神农口袋”信息入网率99.71%,精准率95.07%,实现了生产过程管控可视化。

  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运行稳定,嘉定将农产品监管、检测、执法等工作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另外区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千余万专项资金用于保障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亮剑执法,让“漏网之鱼”无处可逃

  2020年至今,嘉定强化联打联动,持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利剑”行动、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专项行动、“韭菜、豆芽、梭子蟹、淡水鱼”等食用农产品综合整治攻坚行动等联合行动,重点整治蔬菜、禽蛋、水产品使用禁用、停用药物,农药兽药隐性添加,持续关注生猪私屠滥宰、注水注药等问题。建立起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信息平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违规行为查处率达到100%。

  2021年“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专项行动中,围绕使用禁限用、停用药物及非法添加物,以及农兽药残留超标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开展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对检查中发现的6个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其中行政执法立案4件,1件线索移交公安。

  金山:擦亮“金山味道”金字招牌

  近年来,上海金山区锚定乡村振兴先行区定位,以“三园”工程为抓手,加快“百里花园、百里果园、百里菜园”建设,坚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

  自2016年成功创建为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后,金山区又成功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并纳入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创建。基本形成“优质稻米、绿色蔬菜、特种养殖、名优瓜果”四大主导产业格局,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农业的经济、生态、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科技赋能,基础产业提质增效

  位于廊下的松林猪场内,生猪坐电梯进入猪舍,在猪舍里用着新风系统,吃着精心配比的“营养餐”,还有机器人“保姆”24小时打扫卫生。集约化养殖、智能化管控,如此养猪可谓安全、高效、可靠,猪场正常运行后年出栏优质商品猪7万头。“猪场就算是我一个人在家也能操控,只要手指点一点就能控制猪场的温度、湿度,远程监控整个猪场。一般8至9公斤的猪进来,待够150天,长到110公斤就可以‘出圈’。”上海松林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龙钦说。

  松林猪场可以说是金山区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金山区持续推进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尤其是蔬菜生产耕整的环节实现了设施全覆盖。九丰农博园、上海联中食用菌合作社等实现了生产自动化、机械化。农业数字化稳步推进,实现农用地、动物检疫智能化监管。去年,金山区还与市农科院签署了第三轮“区院合作”战略协议,全区相继成立3个院士工作站、6个教授级专家工作站、3个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21家农业研发中心,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基础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链条延伸,农业精深加工集聚

  在上海夯裕农业种植基地里,香气浓郁的芝麻菜长势极好,造型独特的羽衣甘蓝组成了一片小小森林。负责人陈小琴介绍说,基地种植面积440亩,主要种植结球生菜、罗莎绿、罗莎红、罗马生菜等沙拉系列生菜以及芝麻菜、苦菊等蔬菜。其中60%的蔬菜供应上海亚太国际蔬菜有限公司,再由亚太供应给百胜中国、汉堡王等大型餐饮公司以及开市客、盒马、麦德龙等大型商超。

  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金山区建立了标准生产、净菜配送、中央厨房、精深加工等“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果蔬产加销体系。培育加工企业31家,龙头企业11家,其中国家级2家,市级3家。开发了汁液蔬菜、果干果酱等高附加值产品,打造了鑫博海公司的“博海牌”、亚太公司的“田妞牌”、舜地食品的“香尚香”、上海稻咏食品的“谷田稻香”、稷良食品的“维露品牌”等知名食品品牌。尤其是在廊下镇,经过十年的产业转型,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中央厨房”成为了经济的主导产业,各大食品企业与本地合作社之间也达成了“亲密”合作,例如上海舜地食品一年能解决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1500吨蘑菇,上海亚太国际蔬菜有限公司每年可解决夯裕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近800亩蔬菜的销售。

  严把质量关,用“金山味道”擦亮金字招牌

  为持续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金山区将长效机制拆解细化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日常巡查检查、优质农产品品牌打造过程中,带动金山区质量安全水平提升,用优质、品牌的农产品擦亮金山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的金字招牌。

  施泉葡萄、皇母蟠桃、金山小皇冠西瓜、亭林雪瓜……近年来,一批金山优质农产品以优异的品质圈粉无数,也打响了品牌。据悉,金山区制定了《2020年金山区关于做强“金山味道”打造农产品“金”字招牌的实施方案》,发展品牌农业,建设品牌农产品营销服务体系,提高品牌农业影响力。同时,着力构建“1+X”品牌体系,并制定《金山区农业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计划打造10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草莓、小皇冠西瓜、水蜜桃、蟠桃、葡萄、柑橘、大米、双孢蘑菇、黄桃、梨),实现区域公用品牌和子品牌协同发展。

  而在品牌建设中,金山区依托三大体系强化监管,严把质量关。

  一是构建三级监管体系,上通下达,凝聚合力。金山区共有区、镇、村三级监管人员共计256名,除开展对农事操作档案记录,农业投入品出入库记录等常规巡查检查,还承担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指导、蔬菜、果品等农产品快速检测、绿色生产基地创建等工作,在此过程中,通过日常会议、电话、微信群等方式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实现问题早发现,早跟进,早解决。

  二是运用数字监管体系,透明管理,信息可溯。充分利用市农业农村委搭建的数字监管平台实现信息互通互享,合作社进行种植、施肥、销售等农事操作,并及时上传至“神农口袋”信息追溯平台,村级、镇级监管员根据线上农事操作信息,每月有针对性开展辖区内日常巡查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上传“沪农安”监管平台,区级监管员根据监管信息开展随机抽查和风险监测,确保监管工作高效运转。

  三是辅助检测监管体系,因时因势,动态调整。每年制定金山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并成立“生产+监管+检测+执法”工作小组,对全区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随机抽检,通过第三方出具检测报告,根据检测结果,生产、监管条线分析当前农药使用存在的风险,并针对性调整指导方向,引导企业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同时对于出现的问题,执法条线快速介入,对于已经上市的,联合市场监管局协同办理,坚守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

  崇明:以绿色为“底色” 守护生态岛“舌尖上的安全”

  对于不少上海市民而言,“崇明”不仅仅是个地区称谓,更是绿色生态农产品代名词,清水蟹、翠冠梨、白山羊等一大批特色产品享誉岛内外。2019年,崇明区正式获批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19-2020年崇明农业绿色发展指数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一。

  如何守牢绿色“底色”,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多年以来,崇明从源头入手,切实加强日常执法监管,完善过程监管体系,做好精细化、智能化管控,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强化日常安全监管

  今年,崇明坚持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充分利用“沪农安”等互联网监管手段,广泛开展各项检查工作,持续加大区级抽查、镇级巡查的频次和力度,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

  聚焦农产品保供企业,崇明农业部门落实“一企一方案、一场一方案”,持续开展快速检测和定量检测工作。当前,崇明正在探索完善区、镇、村三级监管联动和有效衔接机制,形成了村级普查、乡镇巡查、行业抽查、管理部门督查、执法部门核查的监管机制体系,通过动态排摸蔬菜、瓜果等重点品种生产情况,落实种植信息上网直报,及时掌握用药情况。目前,崇明全域已实施农事档案电子化管理。截至2021年底,全区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信息直报入网面积近42万亩,入网率达90%;规模化畜禽养殖主体入网率达100%。

  农产品安全上市前,合格证是必不可少的证明内容。为此,崇明大力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指导生产主体开具合格证。聚焦农产品配送环节,指导主体落实冷链运输,防止农产品变质、腐烂等情况发生。针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外采农产品进行配送的行为,持续加强企业质量安全管理,落实承诺达标合格证查验、肉类产品检疫证明查验等工作,做到来可查、去可追。

  “针对元旦、春节、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我们会对当季上市绿色农产品开展更加严格的安全监管。”崇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为确保监管工作取得实效,会对每个监管对象形成工作闭环,并落实证后监管整改制度。

  探索全域一体化管控

  农业绿色管控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必须树牢“一盘棋”思维,立足大视野、大格局。

  盛夏时节,崇明港沿绿色农资一站式服务展示门店每天门庭若市。宽敞明亮的店内除了销售绿色农药外,还展示了各类生态肥料。据了解,崇明区立足农业生产布局,建立了1个总仓、16个涉农乡镇门店组成的“1+16”绿色农资封闭式管控体系,引入上海霈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绿色农资采购、销售、配送、废弃包装物回收等业务,实现实名制供应、一站式服务、全域化管控,从源头把牢质量关。

  封闭式管控的背后离不开政策支持。早在2018年,崇明便首创“绿色农资封闭式管控”模式,成立崇明区绿色农药推荐委员会,结合生态岛水土、农作物种植和病虫草害发生特点等情况,制定形成绿色农药推荐目录,落实补贴政策,对通过绿色、有机认证的生产主体实行目录内绿色农药限额免费供应,对未通过绿色认证的生产主体按80%进行补贴,引导农户合理、科学用药。正面激励的同时,崇明还注重负面约束,发布实施全国首份农业绿色发展负面清单,旨在从源头遏制不规范的种植和养殖行为。

  持续管控之下,崇明化肥农药施用量多年保持下降,全区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超过90%,越来越多的崇明优质农产品因安全而获得市场青睐。

  2021年,崇明区农业农村委启动实施了全区农药经营企业评级管理工作。由区农业农村委执法大队及各乡镇对本区农药经营企业开展检查评级打分。“我们希望培育出一大批规范的农药门店,实现产品可识别、状态可记录、信息可查询、去向可追踪、责任可追溯,为农产品质量监管筑牢‘防火墙’。”崇明区农业农村委执法大队工作人员告诉笔者,此举旨在通过评级工作,进一步规范农药经营市场,提升农药经营人员专业水平及农药市场信息化、现代化水平,逐步实现绿色农药供给全覆盖。

  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

  农业绿色发展,既是必须守牢的“底线”,也是转型升级的“高线”。为此,崇明主动融入数字化发展大局,探索实施智能化管控模式。

  在上海正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蔬菜大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工作人员正使用手持PDA等便携式智慧速测专用仪器,熟练地开展蔬菜农残检测任务。完成检测项目的同时,检测数据将实时上传至农产品质量智慧检测平台进行汇总、分类、查询、预警,实现速测结果定地、定人、定品。有了这样一个监管“利器”,农药残留将有迹可循,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也将实时呈现。

  据了解,崇明以农业GIS数据为基础,针对农业绿色管控,应用了绿色农资封闭式管控、智慧检测、生产信息追溯、网格化监管等四大管理平台系统,形成了覆盖投入品、农产品质量、生产过程、监管队伍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监管。同时,通过综合运用数字监管和现场监管手段,严格落实源头无隐患、生产无违规、监管无盲区的长效管控机制,全力为市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