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养殖过六成 川猪不断爬坡过坎
时间:2022-12-29 15:50:08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李雅洁 字号:【

  俗话说,“川猪安天下”。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生猪出栏52030万头,其中四川省生猪以4665.9万头的出栏量,成为全国出栏量最高的省份。

  近年来,面对非洲猪瘟和新冠疫情等挑战,四川作为全国生猪养殖第一大省和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多措并举稳产保供,坚持不懈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四川地理地势条件优越,历史上就是养猪的重点区域。长期以来,四川“全国生猪第一大省”的规模建立在庞大的散养户群体之上,为稳定生猪生产、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猪肉供应保障能力,四川省全面开展生猪规模养殖标准化建设。截至2021年,四川省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60.1%,彻底扭转散养户与规模养殖场6∶4的局面,规模养殖成为四川省生猪养殖的主要形式。

  不断强化生产服务,深入推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四川省积极推进老旧猪场升级改造,开展养殖设施设备转型升级行动,支持生猪龙头企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全环控、低耗能、环保型的高标准圈舍建设,不断推动生猪生产走向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和精细化。四川省大力支持推广“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发展机制和“适度规模养殖场+粪污三化(无害化、资源化、商品化)+绿色种植园”协调发展的生产模式,促进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标准化体系。

  全面推进种养结合,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2021年,四川在全省24个畜牧大县正式启动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计划用5年时间,以整县推进的方式每年在各县打造种养循环示范区10万亩,带动试点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生态养殖+沼气工程+绿色种植”“林(草)沼—畜(禽)”等循环发展模式和技术的推广运用,能对养殖场产生的粪污进行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生产的沼气可以用于养殖场周边农户供气、养殖场圈舍保暖和发电等;生产的沼渣可以用于商品化有机肥加工;沼液则用于养殖场周边的产业园区或者异地消纳,形成循环农业综合利用模式,促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

  与此同时,四川省不断探索符合四川实际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并进行推广,先后在85个县落实中央资金30多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超过100亿元投入到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提升、粪肥还田管网池配套、有机肥加工、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等关键环节,全面补足短板推进种养循环。截至2021年末,四川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7%以上,规模场粪污治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5%以上,大型规模猪场粪污治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全省畜禽粪污已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

  进一步稳定信贷支持,提升保险保障能力

  生猪生产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以保险为桥,发展生猪政策性保险是稳定生猪生产,帮助农户分散转移风险,调动养猪积极性;提高生猪产业防灾防疫能力,稳定生猪市场供应的重要措施。

  2007年8月15日,生猪养殖保险在四川首次落地生根。如今,四川省生猪政策性保险与生猪产业已相伴同行15载,在全省农险版图中仍处于“龙头”位置,不断推动川猪产业“爬坡上坎”。实施生猪政策性保险让养殖户投保不仅享受财政补贴,一旦出现损失且损失在保险责任范围内时,保险机构会及时给予相应赔付,让养殖户能够在短期内恢复生产能力,消除后顾之忧。

  不断加大对生猪产业的信贷投入。四川省对生猪养殖主体特别是自繁自养的农户提供担保支持,持续对展期、续贷的生猪养殖主体提供稳定的担保,做到应担尽担。将屠宰、加工以及冷链物流等生猪全产业链环节纳入担保范围,并且支持各地采取贴息、担保、分险等方式,降低生猪生产主体购买饲料、良种母猪、仔猪等生产成本。

  不断提升生猪产业的保险保障。四川省对符合政策、自愿投保的养殖户,做到愿保尽保。面对2019年突发的生猪疫情,四川省各银保监分局和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切实开展应对工作,全省保险公司理赔生猪达到309.73万头,支付赔款16.94亿元,受益农户148.97万户次,创下生猪保险赔款历史新高。四川省级充分发挥农业信贷担保公司的政策性功能,全面落实能繁母猪和生猪养殖保险,不断提升生猪政策性保险覆盖率。生猪“保险+期货”项目的推出,为生猪养殖户提供了风险管理通道。2021年,四川首单生猪“保险+期货”顺利出单,该单共计承保生猪272吨,覆盖生猪现货约2267头;项目周期为一个月,涉及生猪64吨,为533头生猪提供了186万元的风险保障。

  生猪政策性保险是政府和保险业对农业、农民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支持和保护。历经十余年寻路、探路、开路,从保成本的生猪养殖保险到保价格的生猪价格指数险,再到以保险+信贷、期货等方式全方位应对养殖户的风险和需求,四川农险业务根据“川猪”产业发展的特点不断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推动了行业提质增效、形成合力,走出了独具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培育本土优势品种,打造四川特色风味猪品牌

  种猪是生猪产业的“芯片”,四川省作为全国第二大地方猪遗传资源大省,拥有不少原生型地方猪品种资源,如成华猪、内江猪、雅南猪、乌金猪、盆周山地猪和藏猪等。

  为不断推进川猪产业振兴和升级转型,减少生猪种源依赖进口的问题。2020年,四川省出台了《川猪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提出打造一批“川字号”特色生猪品种品牌,大力发展特色风味猪产业,把四川省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特色风味猪生产基地、全国“回锅肉”优质肉品原料供应基地;建成国家级、省级生猪核心育种场20家,新建区域性种公猪站40个,改扩建生猪扩繁场(基地)60个。

  2021年12月3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498号公告,由四川省自主培育的川乡黑猪新品种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审定、鉴定,并颁发了证书。川乡黑猪的育成,打破了我国商品猪生产中外种猪作为父本的垄断局面。

  不断提高生猪良种繁育水平。四川省坚持自主选育为主、国外引进为辅,持续推进“育、繁、推”一体化。重点支持部、省级生猪核心育种场建设,鼓励企业开展种猪选育、从国外引进良种,更新核心育种群,提升种猪自主选育能力。开展外种猪区域性联合育种工作,支持多种形式的地方猪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建设地方猪备份场,开展活体保种、冷冻精液、体细胞、组织等异位保种工作,支持省内保种场和育种场扩大规模,提高保种供种能力。

  在提升川猪现代种业行动上,四川省持续加强对地方猪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培育“川系”新品种(配套系),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加快地方猪种开发产业化,将资源优势不断转变为产业优势;大力推进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同时鼓励引进丹系、法系及美系优秀种猪,拓宽四川省种猪遗传基础;全力推进全省联合育种进程,进一步改变四川省核心种猪长期依赖国外的格局。

  内江黑猪“黑德香”、川藏黑猪“黑味美”、丫杈猪“蔺乡丫杈”……一个又一个“川字号”特色生猪品种品牌正在打响。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