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国家为解决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创设了全国农担体系,这是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6年来,全国农担体系对推动金融资源流入农业农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累计担保总额9000多亿元,累计服务了290多万户农业主体,取得显著的成效,全体系专职人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人均在保项目数超过300个,已经远远超过传统担保机构业务人员的水平。全国农担体系在人员、机构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业务上规模、发展高质量、经营可持续”的目标,是摆在全体系面前的重大课题。浙江、山东、河南几家省级农担公司在数字化方面的探索和成效,使数字化发展成为破解农担发展瓶颈,实现业务上量、风险管控、成本控制的关键之举。
统筹谋划农业融资担保数字化建设发展
数字化不等同于信息化,它是数字技术与业务、管理、运营融合的过程,需要统筹谋划。首先,要通过“加法”将模式与业务、管理与运营等两方面进行重构;其次,采取“乘法”策略,将外部数字化技术与企业内部改造成果相乘,从而达到倍增效应。
(一)重视战略规划、思想引领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全方位的变革,需要统筹规划、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做好战略规划。要按照“一把手工程、一盘棋理念、一体化蓝图、一揽子机制”的要求,统一思想做好数字化转型规划,加强数字化团队建设和数字化思维能力培养,适当借助智库外脑,把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做得更加有特色、接地气;要把握数字化发展趋势,紧跟前沿技术发展和应用,注重构建以知识更新、技术创新、数据驱动为一体的中长期规划,推动金融科技赋能经营管理、运营管理、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形成数字化发展的文化氛围。
(二)推进组织调整、架构重构
数字化转型对公司组织架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原来前中后台区分明显的传统担保作业模式,已逐步转向前台与中后台日益融合的模式,中后台成为赋能平台,能够建立稳定、强大、开放的中台组织体系。信息技术部门已不仅是技术部门,更是业务模式优化和产品创新部门,是引领业务模式和风控能力数字化转型的设计者,在管理数据资产、设计线上业务产品并推动落地实施的同时,还要坚持以数据为驱动力,做好支持业务发展。为与创新协调发展,各省级农担公司应结合数字化基础和公司实际调整组织架构,以适应新模式的推广发展。
(三)突出制度重塑、流程再造
农担体系应改变传统担保管理模式,重新定义银担合作关系,改造银担合作流程。将银行和担保视为利益共同体,按照约定的业务范围、准入标准,银行作为业务发起端、农担的前沿,帮助农担收集资料和数据,农担综合运用数字化风控和人工审核等手段进行风险审查。利用数字化手段重构业务模式,围绕农业担保贷款一体化、线上化审批,与银行系统对接,实现银担数据实时共享、交互,将原有的业务审批、合同签订、担保函出具和银担信息交互等放到线上办理,以提高办贷效率。
(四)强化多跨协同、多级联动
横向上,可通过银担数据直连、业务融合,实现担保与银行跨系统、跨业务的协同;与农业互联网平台、农业龙头企业的系统对接,实现担保与农业核心企业的跨系统协同;与人民银行征信、财政、农业等部门对接,实现担保与政府部门的跨部门协同,还可将数据利用形成的成果反馈,用于政府部门的管理活动。纵向上,以农担体系建设、政银担合作为基础,围绕县域重点产业、主体和项目三张清单,在财政、担保、银行的业务融合的基础上,纵向实现省市县贯通,形成支农生态圈。
着力构建数字化转型的数据和技术基础
(一)多渠道构建农担体系数字化转型的数据基础
数据是农担体系数字化转型的基石,是数字化业务和风控的保障,农担体系应从外部数据和内部数据两个方面打好数据基础。
1.利用好外部数据
外部数据依赖于当地的大数据环境,部分数据易受外部数据壁垒约束。各省级农担公司外部数据获取可从以下几个渠道入手:一是从政府部门获取,可从当地大数据局、财政和农业农村等各级政府部门对接农业经营主体、特色产业数据,对接形式可以是标准化的数据接口,也可以是标准化的电子表格,先落实为“有”,再提升为“好”,不拘于形式以便不断迭代完善。二是从核心企业获取。以供应链、核心市场和核心平台等合作为依托,获取核心企业上下游客户、入驻商户的数据,作为开展业务和风险防控的基础。三是从外部采购。外部合规数据可作为重要的数据来源,可对外采购的数据标准化程度高、产品化程度高,能够较快投入使用。四是对接征信系统。在系统和技术条件比较完备的条件下,可以选择与人民银行征信、百行征信进行对接,查询使用征信数据,作为信用评判的重要数据依据。
2.积累好内部数据
除了外部数据外,各省级农担公司应注重内部数据的规范和积累,内部数据作为数据分析的样本,有助于模型的分析设计和形成内部的信用生态。内部数据管理建议首先制定数据标准规范,方便数据管理、追溯和分析。其次,应建立相应的系统或中台,能够将历年的业务数据以系统化的方式有效积累起来。第三,应丰富数据维度,除了客户基本信息外,应完善经营信息、财务信息、风险信息等要素,为各类型的数据分析提供基础。第四,逐步挖掘数据价值,可针对逾期和代偿客户建立黑灰名单库,避免风险客户在不同银行间进行转移。针对存量问题客户标记存在的问题,方便精准保后管理。分析违约客户的风险特征,为风控模型建设打基础。
(二)多层面构建农担体系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基础
数据应用和业务发展需要以系统为载体,农担体系数字化转型需要打造好业务和数据的基础平台,以技术发展保障和推动数字化转型。
1.建设业务中台,打好业务系统基础
各省级农担公司可以以业务系统建设为起点,按“模块化”的设计理念,逐步开展“业务中台”建设,实现公共应用服务组件化,快速构建标准化的用户管理、机构管理、业务规则、流程管理、表单管理、合同管理、档案管理、消息中心和报表统计等标准化模块,针对不同的业务模式能够实现各项功能的灵活配置和快速响应,为核心业务、移动 App、业务协同 API 提供统一的功能支持,与数据中台有效衔接,提供“前店后厂”、快速敏捷的业务处理功能。基于业务中台,与银行系统直连,实现相关信息双方同步共享、业务流程紧密衔接,为业务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2.建设数据中台,打好数据技术基础
各省级农担公司在数据仓库基础上,可逐步开展“数据中台”建设。数据中台包含数仓体系、数据服务集等,是一套数据运营机制,能够加速从数据到数据资产的价值转变,决策模式由“经验驱动”向“分析驱动”转变。建设过程应强化农业主体信息、经营数据和行为数据等业务场景的数据采集、清洗和转换等工作,为大数据处理和分析建模提供支撑;加大对外部数据的管理与共享,通过规范数据标准、建立数据标签体系、提升数据质量、管控数据安全;建立标准化的指标管理和配置模块,推动大数据模型的训练、评估、应用和优化,深入挖掘数据价值,为业务层和决策层提供高效服务。数据中台为前台业务部门提供决策快速响应、精细化运营及应用支撑等,让数据业务化,避免“数据孤岛”的出现,更好地驱动业务发展和创新。
数字化平台建设示意图
创建数字化担保业务发展模式
从农担体系农业融资担保数字化发展的实践来看,数字化担保业务的发展要实现业务办理线上化,需要建立与合作机构畅通的系统对接渠道。以系统建设为基础、以数据为支撑,构建数字化获客方式,同时结合实际有选择、有侧重地选择不同的数字化业务模式。
(一)全线上担保业务模式
对于一定金额以下的小额担保业务,或以产业数据、供应链数据以及核心场景数据为依托的场景,利用核心数据控制风险,通过线上办理、模型自动审批,为农业主体提供线上担保业务。
1.全线上小额担保业务模式
小额担保业务一般以30万元以下的担保业务为主,具体限额各地区可根据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等指标进行测算确定。因具有小额分散的特点,利用基数效应和大数法则能够分散风险,结合合作银行提供的整村授信或调查数据,各省级农担公司可利用风险排查模型和准入模型开展线上审核,以系统审核完全替代人工审核,以系统出具电子担保函代替纸质担保合同,开展线上担保业务,能够迅速扩大业务量和覆盖面。例如,山东农担针对粮食种植户开发了全线上担保贷款,实现从申请到担保、贷款全线上办理,零人工干预。
2.供应链担保业务模式
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供应链,能够全面掌握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的采购数据、下游经销商的经销数据,借助核心企业信用开展担保贷款业务。供应链担保业务对核心企业要求比较高,需要设定核心企业准入门槛,同时利用保证金或共担风险等方式压实核心企业责任,避免资金被核心企业使用而产生系统性的风险。各省级农担公司可与核心企业进行系统对接,通过区块链存证、多渠道数据交叉验证等方式确保数据真实不可篡改。与合作银行联合开发专属的担保贷款产品,共同制定风控标准,利用交易数据测算担保贷款额度,发挥各自优势开展线上业务和线上风控。例如,北京农担公司与北京农信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隶属于大北农集团)合作推进供应链业务,根据交易数据对农户进行风险评估,利用供应链形成闭环管理。
3.特色数据场景担保业务模式
业务数据化目的是数据业务化。在各省级农担公司农业主体库、数据库的建设和涉农数据不断丰富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场景的线上担保业务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针对各农担公司收集的一定规模、质量较高的数据,以数据场景开发专属担保业务。例如,浙江农担公司与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共同开发“共富贷”产品,利用支农补贴等数据联合建模,客户通过手机银行签约并自助用款,实现从申请到担保放款全线上操作,极大提升了客户体验。
(二)线上与线下融合担保业务模式
对于一定金额以上的、没有核心场景数据支撑的大额担保业务,因较难进行风险控制,需利用数字化手段辅助人工审核的方式开展业务,线上风控模型作为客户初步筛选的手段,数字化技术收集各类数据辅助人工审核判断,业务办理、审查审批和担保函的出具仍可线上操作,人工调查审核的介入以弥补数据化风控的不足。例如,浙江省农担公司在对接各类数据基础上,自动生成对农业经营主体的风险评估报告,实现线上和线下模式的融合,差异化开展风险控制。
(三)产业集群担保业务模式
各地区都有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客户群体、投入产出、生产经营周期等特点明晰,特色产业一般是当地重点支持的方向且有很多配套政策,当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收集了当地的产业主体信息、生产经营和发展状况等数据,具有批量获客、专属推进和场景风控等特点和优势,也符合农业发展和农担支持方向。各省级农担公司可以以县域为单位,梳理当地特色产业集群,将产业主体数据纳入农业主体库统一管理,根据产业主体筛选出白名单客户,联合合作银行开发专属的担保贷款产品,根据产业特点和产业数据制定特色的准入标准、风控模型和业务流程。例如,安徽农担公司围绕蓝莓产业开展政担合作,主动配合地方政府,深度参与产业发展规划,利用担保贷款支持当地蓝莓产业发展。
突出数字化风控在担保业务全流程中的应用
(一)数字化风控在保前管理中的应用
1.风险排查
保前阶段对借款人是否存在风险因素进行排查,能够简单、有效发现高风险客户,是保前业务的第一道有效防线。风险排查建议从以下几方面风险因素着手:一是对于守法意识薄弱的主体予以排查,包括是否有过各类诉讼执行案件等风险因素。二是对于履约意识不强的主体予以排查,包括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群体等风险因素,可以采购第三方产品辅助识别风险因素。三是对于缺乏合规意识的主体予以排查,主要包括受到过严重处罚记录、拖欠工资等风险因素。四是对于经营能力较差的主体予以排查,包括车辆、房产、股权等查封、冻结等风险因素。例如,浙江农担公司开发了反欺诈模型用于风险排查,对存量未经排查过的客户进行分析,能够有效排除近20%的风险客户。
2.准入审核
准入审核主要是各农担公司可根据自身业务的标准和要求以及与合作机构签订的合作协议里约定的准入条件,在系统设置准入审核模型,对银行传输或公司项目经理录入的数据进行审核,主要以系统化的方式识别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业务,减少人工审核差错,把好准入防线。例如,河南农担公司对申请客户进行400余项逻辑规则校验,自动拦截不合格项目,校验通过项目则可发起项目申请。
(二)数字化风控在保中管理中的应用
1.信用评价
信用评价主要根据线上对接或线下调查的数据,设计评价指标和评分规则对借款客户进行综合评价,作为是否担保的参考。各省级农担公司可根据农业经营主体特征和行业特点,初期可采用专家经验法进行模型设计,后期根据获取的数据情况采用逐步迭代的方式建设模型,给予主体评价评分,作为是否担保的依据或参考,对于小额担保业务也可根据评分测算担保额度。例如,浙江农担公司自主研发了信用评价模型,综合基本实力、经营能力、履约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前景等要素对担保客户进行评级和评分,作为担保业务审核的参考。
2.额度测算
通过额度测算能够评估借款人借款额度的合理性,避免过度负债。额度测算需要有核心数据作为支撑,测算的担保额度需要与借款人的经营和还款能力匹配。额度模型设计可分为四个场景:一是根据获取的农业保险数据、流转土地规模等能反映农业主体经营规模的核心数据,按照反映的经营规模减去存量经营性负债测出可担保的额度;二是根据供应链等交易数据设计,按照交易流量数据的一定比例减去存量负债计算出可担保的额度;三是根据农业行业投入、产出产值的一定比例减去存量负债计算出可担保的额度,并可根据经营周期合理确定担保期限;四是以小微贷款的思路,结合线下调查的财务数据设计,根据负债收入比和资产负债率等指标设置控制比例,计算出可担保的额度。
(三)数字化风控在保后管理中的应用
1.风险预警
数字化保后管理利用技术手段对借款人家庭关系变化(离异等)、企业关系变化(企业法定代表人、股东及高管变化等)等重大变化信息进行预警,对借款人新发生的资产变动、诉讼案件、重大处罚、查封冻结等不良信息预警,能够帮助各农担公司项目经理精准开展保后管理,及早发现潜在风险,做到早处置、早见效。例如,浙江农担公司开发风险预警模型,对30多项风险指标进行定期的预警提示,并根据预警信息精准开展保后管理,起到了较好的风险管理效果。
2.舆情监测
农业行业易受市场价格波动和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影响,通过技术手段定期监测舆情信息,对系统性风险、行业风险、市场风险进行监控,及早发现行业政策变化、农产品价格波动等情况,能够对风险情况提前预防和处理。例如,浙江农担公司开发舆情监测功能,对行业舆情和农产品价格走势定期监测跟踪。
作为以解决农业领域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己任的全国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业务效率,进而提升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覆盖面,已成为全国农担体系培育新动能、开创新发展的优选路径。数字化发展模式不仅能够通过业务效率的提升快速提升业务规模,而且不脱离担保机构分险增信的作用机理,是一种符合农担体系当前发展需要及政策定位的发展方式,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着数据获取难、质量参差不齐、核心数据少,银担业务系统连通难、技术开发要求高等诸多难点、堵点和痛点。各省级农担公司可以以前文研究的思路和模式为基础,推进管理体系变革、培养数字化复合型人才、构建数字化担保管理模式、搭建稳健的数据和技术支撑体系、发展数据化业务和风险控制模式,根据自身特点逐步开展数字化转型。
(课题牵头单位:浙江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课题组成员:张晓赤、彭继春、宋素焕、严云、赵江辰、牛爽、周沁雅、赵彭、邓杰、蔡明轩、王环宇、于江波、周莎、李化民、鄂少卿、陈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