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担保行业与其他担保业相比,存在单笔金额小、项目笔数多、客户分布范围广、尽调成本高等特点,而业务开展、项目审批、风险防控等工作仍过于倚重传统的人工操作和经验判断,效率低、成本高。为更好地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应对新挑战和新困难,全国农担体系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将数字化转型工作定位为农担业务未来高质量发展的一条新路径,在全国农担体系现有人均效能接近极限、人员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的前提下,通过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建设,推动业务模式调整和风险思路重塑,实现业务上量和风险可控,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控制风险,逐步建立农担数字化生态,打造体系核心竞争力。
数字化转型思考
全国农担体系充分认识到信息系统是开展农担业务的技术基础,是提高工作效率、加强风险防控的关键保障。
在系统建设方面,多数省级农担公司完成了担保业务处理系统建设工作,含客户管理、业务审批、保后管理、项目预警等功能,能够进行担保业务线上处理,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在大数据应用方面,部分省级农担公司应用工商、司法、税务、征信、农业主管部门、涉农企业等大数据,在业务获客、客户画像、风险防控等方面进行了部分应用,解决了业务人工处理的瓶颈,推动业务模式逐渐转变。
在组织保障方面,约半数省级农担公司设有专职信息技术部门,专业人员基本在5人以下,大部分只有1〜3人。部分省级农担公司未设置专职信息技术部门,信息化职能由办公室或战略发展部等部门承担。
总的来说,多数省级农担公司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投入资金不足,信息化运用技术层次不高,对数据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催生新金融和新业态,数字化转型正在成为各大金融机构战略部署的热点。银行界热烈响应,纷纷提出数字化转型战略,将其视为提效降本控险的重要手段。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银行机构线上业务的服务替代率平均水平高达96%,大量银行开发移动APP、打造线上服务平台,建立远程银行和开放银行模式,提高银行整体数字化水平和提升客户体验。国家农担于2021年发布多篇指导性文件,指引全国农担体系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各省农担公司纷纷从业务实际出发,探索制定自身数字化转型思路和发展蓝图,但因业务模式各有特点、信息化建设基础存在差异、外部环境不同,对于数字化转型的定义、目标、步骤以及建设内容都有所不同。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要完成数字化转型,必须先明确目标和路径,目标代表了方向,路径包含了转型模式、工作内容和建设步骤等。信息技术和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农村金融市场环境、竞争对手、产品和服务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商业逻辑的改变,要求我们用“第一性原理”重新定义行业价值和形成逻辑,“第一性原理”强调回到事物的最初点,从最初的命题出发,寻找突破的可能。农担公司的初心使命就是在注册资本金和人员规模有限的前提下,通过融资担保业高杠杆率,引入“金融活水”,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表示全国农担业务开展、体系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必然是在各方面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遵循“轻资产、轻架构、轻投入”原则,采用开放式农业信贷担保模式,善用资源,节省投入,强调合作,做到“以小博大”“四两拨千斤”。
建立开放式农业信贷担保分析
为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银行界率先提出了“开放银行”的概念,强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打造开放合作平台,采用组件化标准化技术,对外开放API,快捷联接客户和合作伙伴。开放式农业信贷担保是指农担体系开发开放式平台联接农业融资链条的各个环节,打通“农业信贷数字高速公路”,形成农担—新型经营主体—银行—政府的数字生态系统,使用金融科技手段推动业务上量和加强风险防控,采用低人工成本、可持续经营的方式解决传统信贷客户融资贵、长尾客户融资难的问题。
(一)开放式农业信贷担保的必要性分析
1.农担体系自身定位所决定。农担体系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以客户为中心,与商业银行紧密合作,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和自然风险,最终实现各相关方商业价值的提升,有农担参与的农村金融价值链天然就有开放和合作的属性,农担体系不可能走封闭化道路,必须强调多方的合作共赢。
2.农担数字化转型的需要。数字化转型高度重视数据的重要性,将其作为重要生产资料之一,算法模型将成为生产工具,农担内部使用一体化和标准化的理念来建设业务信息系统,但考虑到建设成本、信贷链定位等因素,在外部系统对接必须采用连接思维,将农担体系作为农业农村多来源、多格式数据和信息交互的中心,形成内外协同、数据共享的农村金融生态平台形式。
3.数字化转型投入巨大迫使农担必须另辟蹊径。各银行高度重视金融科技,以工农中建等国有大行为例,2021年六家国有大行科技投入总额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长10.8%,工商银行科技人员占全行员工的8.1%。在股份制银行中,平安银行科技人员占全行员工的比例已经超过20%。农担体系无法负担如此巨额的投入,不能照搬商业银行高投入、重量型的数字化转型模式,必须走“轻资产、轻架构、轻投入”的道路。
(二)开放式农业信贷担保的可行性分析
1.政府数字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年来我国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政府各部门间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加速推进。数字化政府的建设为农担体系数字化转型和建立开放式农业信贷担保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力的保障。
2.农业农村数字化提供了市场机会。数字乡村战略稳步推进,数字农业方兴未艾,《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农业数字经济占农业增加值比重由2018年的7.3%提升到2025年15%。大量农民开始习惯使用电脑和手机进行生产、销售和消费,海量的农业生产和农民信用数据正在生成,为农担体系数字化转型和建立开放式农业信贷担保模式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3.农担体系政策性定位带来优势。三农数据是重要的公共资源,应优先应用于公共领域,慎重进行市场化运作,避免形成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农担体系不以营利为目的,专注三农,本身就具备“市场+政府”“财政+金融”双重属性特征,有着“准公共产品属性”的特殊身份,由农担体系作为三农数据的整合者和应用者,将更多考虑的是数据社会价值的实现,也更易获得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授权。
开放式农业信贷担保的建设内容
农担体系充分发挥提供“准公共产品”作用,打造开放式平台建立“政银担农”数字生态系统,采用系统对接、APP建设、API接口等多种技术方式,深入产业链和消费链的各个环节,主动获客引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无缝、流畅的金融服务。
在内部系统建设方面,本着一体化和标准化的原则,建设“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其中,业务中台采用模块化理念和敏捷开发模式,通过短周期、快速迭代的机制,提高业务系统对业务需求的响应速度;数据中台内嵌行业模型库,积极引入应用广、价值高的外部数据,如新型经营主体信息、客户行为数据、企业运营数据、工商司法舆情数据等,推动大数据模型的应用和优化。
在对接政府方面,发挥农担公司政策性支农金融平台的优势,充分获得政府数据支持,接入工商注册、行政处罚、土地确权、婚姻登记等多方数据资源,获取农村土地流转等高频交易数据和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等精准数据,积极参加农业农村信用信息系统与服务平台和企业征信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涉农经济主体信用信息。
在对接银行方面,采用银担直联、自建平台、第三方平台等对接方式,通过农担与合作银行之间数据交换、资料传输和业务协同,无缝连接农担业务信息系统与银行信贷系统,实现银担业务全流程线上交易,解决现有银担人工对接环节多、流转效率低、差错率高等问题,提升银担合作效率,规范操作流程,拓展业务规模。
在连接个人客户方面,牢牢抓住APP线上流量入口这条绳索,构建农担移动金融服务生态圈。APP总体要求一是体验人性化。既提供多样性的服务和功能,又化繁为简,打造让用户轻松使用、免培训的界面。二是丰富场景,引入高频应用。既要突出农担特色产品、业务和服务,又要紧密围绕新农主体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内容。三是功能强大。APP集成采用生物识别、OCR识别、电子合同等金融科技手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手机即可完成申请项目、办理业务、查看项目状态等操作,打破农担服务时间和空间局限。
在连接法人客户方面,一是建设开放式API平台,在整合内部资源的同时,与法人客户建立数字合作关系。利用API接口,向符合条件的法人客户开放数据权限。二是加强与核心农业企业和供应链信息共享和合作,尝试构建上下游一体化、数字化的信息系统、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系统。例如北京农担与大北农集团旗下农信互联合作,通过银行、核心企业、担保公司三方系统对接,成功搭建了围绕业务场景的金融信贷产品。
在数字生态圈打造方面,考虑到农担体系人少本薄的现状,强调“联接”和“协作”,如全国农担体系参与支持的农业农村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活动、江苏农担与农业农村部门合作的“农技耘”都以较低的成本投入取得了良好效果,未来参加国家农业农村云平台、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创新工程等项目,将农担服务融入农业知识培训、农产品销售、农村土地流转等场景中,让客户随时随地感知需求和获取服务。
在体系网点建设方面,相比城镇,农村用户偏好于线下渠道。考虑用户差异与区域差异,加强与农业农村部门和商业银行合作,扎根农村,择地合建“一点多能、一网多用”的惠农综合服务物理网点,添置多功能智能柜台等智能化设备,将农担业务办理与惠农补贴支取、缴费、征信信息采集、金融知识宣传等相叠加,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渠道农担业务融合发展。
(课题牵头单位:江苏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课题组成员:杨挺、马晓荣)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