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砀山有一梨,被誉为“果中甘露子,药中圣醍醐”,牢牢坐在中国传统三大名梨之首的宝座上“俯视众梨”。更有传说,它果肉洁白如玉,酥脆爽口,汁水充沛,浓甜如蜜,常常让吃过的人回味无穷。
你要是也感兴趣的话,不妨一起走进砀山,看看砀山酥梨,到底能有多甜蜜?
砀山酥梨,酥过初恋
砀山酥梨属白梨品系,是白梨和沙梨的天然杂交品种,安徽省砀山县特产,多在9月上中旬成熟。果实近圆柱形,果皮为绿黄色,贮藏之后渐渐变为黄色,果点小而密,散布在果皮上。果心小,果肉白,口味酥脆爽口,弹指即破,入口即酥,落地无渣。因此,自古坊间就有这么一句话形容砀山酥梨:“砀山梨,皮儿薄,落到地上找不着”。
砀山酥梨单个果实一般重250克,但是大的能重达一公斤。入秋气候干燥,若能啃上这么一个大大的砀山酥梨,别提有多润喉爽口了。
砀山酥梨的主要品种有金盖酥、白皮酥、青皮酥和伏酥。其中以金盖酥品种质量最佳。金盖酥的果皮呈淡金黄色、果梗四周的金黄色锈斑,也就是果点,是呈放射状,色美、味甜、质佳,是酥梨中最好的品系。
听到这,你可能会觉得,再甜也就是个水果,消遣吃吃就好。当然不是,砀山酥梨还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含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生、熟食俱佳,老少皆宜。不管是洗干净了直接来一口,还是做成梨汤,味道都非常不错。
药用价值更是不得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过:“梨品甚多,俱为上品,可以治病”,更是进一步指出梨可“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醉酒。”所以,酥梨不仅好吃,功效更是值得抬抬大拇指。
穿越千年的甜蜜果实
说起来你可能会惊讶,砀山酥梨来头可不小,背后有着3000年栽培史在给它“背书”。砀山酥梨的产地砀山本就是历史古邑,据考证,明万历年间编著的《徐州府志》就有“砀山产梨”的记载,也就是说,在400年前,砀山酥梨的栽培已形成规模。
古人栽培,多是“顺势而为”,仰仗当地得天独厚的种植环境。安徽省砀山县地处黄泛冲积平原,这块地区地势较为平坦,800年黄河流经留下的沙质土壤更是疏松深厚,利于种植酥梨。除此之外,这地区雨热同期,日照充足,给酥梨生长提供了足够的光和水,才培育出砀山酥梨这样黄亮酥脆果大汁甜的“人间佳果”。
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酥梨种植还没有形成规模,真正大面积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砀山县委、县政府就不断推进酥梨生产,酥梨面积达到今天的50万亩,连片面积之大堪称世界之最,2021年全县酥梨产量15亿斤,总产值27亿元以上。
千年前就常常得人赞誉的砀山酥梨,到今天更是“风光无限”。
1985年,砀山酥梨在全国优质名特产品评比会议上被评为全国名特水果。1993年,砀山酥梨斩获泰国国际博览会“龙马金奖”。产地也是获誉众多,2001年,砀山县被批准为省级砀山酥梨种质资源自然保护区,同年又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100个无公害农产品(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之一。2002年,砀山县被认定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更是被国内外专家认定为“世界优等酥梨最佳生态区”。
数字栽培产出高品质“金果”
人前风光,背后必然是做出了超越其他产地的努力。为了保持酥梨优良的生物特性,进而保证砀山酥梨的品质,砀山县建立了古梨树种质资源档案,划片保护境内百年以上砀山酥梨古梨树,保护数量达6万余株。保护工作更是全面用心,县里每一株古梨树的树龄、树名、科属、管护责任单位及责任人、联系电话等内容都进行详细登记,对有特殊历史、文化、 科研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古梨树附文字说明。
除了保护原有的优良品种特性,砀山县的培育团队还利用原有的酥梨亲本,培育优良后代品株,进一步丰富砀山酥梨优良后代品种可选种质资源,适应了市场消费需求升级的趋势。目前,已经选育出“皖梨1号”“皖梨2号”“皖梨4号”“砀山细酥”等6个新品种。
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升砀山酥梨这一地理标志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水平,砀山县在该地实施“数字果园”创新工程。对梨园全天候控制及智能化、数字化管理,实现生产记录可追溯、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目前,全县已建成52个数字果园应用示范园,30多家砀山酥梨地理标志产品用标企业在国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上线运营。
除此之外,砀山县还打造了集“智能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农旅相结合”为一体的砀山县“一号梨园”。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15家国家级、 6家省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砀山酥梨示范基地。
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等方式,研发、引进了鲜榨梨汁、果胶、梨醋、梨酒等加工新技术,开发了酥梨罐头、梨膏、梨酒、酥梨果汁、梨多酚等多种加工产业,产品出口日本、美国、加拿大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30多亿元。
谁能想到,也许是千年前,一颗梨种落在土壤里,长成树结了果,那时的酥梨可能还不够大,果子味道也不稳定,偶有酸涩,但是流转到今天,一颗颗酥梨已成为当地致富增收的“金果子”,在产业发展的推动下,真正甜蜜了一方百姓的幸福生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