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担体系:农业信贷担保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2-10-13 15:27:46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摘要

  2015年以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农业农村部配合财政部、银保监会等部门,围绕解决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中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大力推进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工作,探索了有益经验,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和重要阶段性成效。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山东农担”)作为全国农担体系一员,充分发挥农业信贷担保“增信、分险、赋能”作用,创新构建“农政银担”合作机制,建立覆盖全省(不含青岛)所有区县的服务网络体系,开发设计覆盖绝大部分农业产业的系列担保产品,制定农担主导担保项目获客和审查审批的业务流程,建立全流程风险防控体系,以数字化为支撑重塑业务流程和风控机制,探索出一条破解农业融资难题新路径。2021年9月,全国政协《政协信息专报》专门刊发山东农担经验做法,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相关部委阅研,银保监会领导要求在全国推广。

  创新背景

  山东农担成立之初,面临三方面难题:

  信息不对称。农业生产周期长、不确定性大,经营主体规模小、分散、财务数据不规范,金融机构很难获得足够信息,无法对借款主体的经营和信用情况做出准确评估。

  场景不匹配。商业金融场景与乡村产业场景“割裂”,金融场景大多“一把尺子量”要抵质押物,弱化第一还款来源;但农业经营主体的资产主要是生物资产,“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缺的就是有效质抵押物。出于收益、成本和风险考量,金融机构不愿贷、不敢贷。

  “好事难办好”。农业信贷担保是财政金融协同支农的好政策,含金量高。山东农担成立较晚,2018年、2019年仅做了16亿元、56亿元业务,放大倍数不到2倍,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有效的政银担合作机制,没有形成工作合力,农担公司人手少,采用的是传统担保业务流程,手续繁琐、审批时间长,农户、银行和地方党委政府都缺乏积极性。

  在这种情形下,2020年初山东农担开始探索创新,通过深化农政银担合作、融入农业场景、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自主获客、自主风控的核心竞争力,撬动引导金融资本投入三农领域,有效破解三农融资难题。

  主要做法

  打通农政银担,凝聚支农合力。一是争取财政政策。争取省财政出台担保费补助、业务考核综合奖补、贷款贴息等政策,对山东农担政策性业务按2.175%进行贴息,疫情防控期间增加1个百分点,2021年5月份调整到2%,降低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二是引入货币政策。引入人民银行支农支小再贷款机制,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出台“金融农担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十条措施”,使农担业务与再贷款政策精准对接,为农商行等地方法人机构拓展低成本资金来源。三是强化政担合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搭建省市县乡四级服务网络,与市县政府联合设立专门机构,在15市设立管理中心,县级办事处达到151个,乡镇街农担工作站达到1007个,形成全覆盖工作体系。四是深化银担合作。一方面,与银行签订互信协议,明确界定农担和银行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的责任、义务和具体工作要求,在山东农担制定的业务流程和产品方案框架内,双方错位把关、独立尽调、独立审查审批,违背协议要承担因此造成的风险项目损失。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化手段将农担政策、产品方案、农担获取的目标客户名单向各合作银行公开,引导合作银行公开利率,由农户自主选择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产生“鲇鱼效应”。截至2022年2月末,已与211家银行开展实质性业务合作,其中26家2︰8分险、175家3︰7分险、10家4︰6分险。在农担业务系统平台为所有合作银行从事农担业务的客户经理开通业务办理端口,全省有2.5万名银行客户经理通过农担系统办理业务。

  融入农业场景,助力产业振兴。一是着力支持粮食生产。落实国家战略,创新打造“农耕贷”“粮食规模种植贷”“粮食托管种植贷”“沿黄流域农耕贷”等系列产品,助力粮食稳产保供;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提出容缺办理、担保费减半收取等13条举措,粮食种植和其他行业担保费率分别降至0.5%和0.75%;开发全国首个线上版“农耕贷”,实现30万元以下担保贷款秒批秒贷、随借随还。截至2022年2月末,累计支持粮食种植2万余户、66亿元,覆盖种植面积508万亩。二是全力服务产业升级。深度融入农业场景,开发优化产品方案、产业链方案、产业集群方案367个,覆盖全省绝大部分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创新“3年期樱桃种植贷”“5+N年期苹果贷”“蔬菜大棚贷”“系列特色养殖贷”等产品,实现担保贷款期限与生产经营周期的有效匹配。潍坊蔬菜、烟台苹果、沿黄牛肉、沿黄小麦、鲁北肉羊、海水养殖等一批产业集群担保规模超过10亿元。全省15个市累计担保额均超过30亿元,在保额过亿元的县区达到116个。三是精准聚焦开发产品。与省级部门和地方政府合作,提高产品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联合省乡村振兴局开发推出“齐鲁富民贷”,助力脱贫攻坚与共同致富有效衔接;联合省妇联推出“巾帼贷”,为广大女性创业者提供融资支持;联合省工会推出“工创贷”,助力农民工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实现创业就业;联合团省委推出“鲁青农担贷”,支持涉农领域青年创新发展;联合省供销社推出“供销农耕贷”,解决农村土地托管融资难题;联合省商务厅推出“齐鲁农村电商贷”等。联合高青、沂源、长岛等区县政府推出“黑牛养殖贷”“苹果贷”“渔家乐”等专项产品。

  推进模式创新,构建利益联结。一是创新打造“强村贷”。针对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营组织,联合组织部门和农行推出“强村贷”,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已为1602家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提供担保贷款12.8亿元。二是创新推进“按揭农业贷”新模式。打造“为农业经营项目提供启动资金”的信贷模式,有效契合按揭农业推广实际需求,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生体。三是创新大田智慧托管。构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政策性工具+金融科技+现代农业”生态平台,赋能粮食种植全链条,切实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难题,同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资金闭环管理,确保专款专用。目前已在诸城、高密等5个区县落地实施,部分乡镇实现整镇推进,平台累计注册村集体107家、社会化服务商93家,完成21万亩规模化土地托管。四是创新实施客户直通。2021年1月创新推出“24小时不打烊”客户直通平台,客户扫码进入平台、实名认证,大数据预审后自主选择贷款银行,合作银行“抢单”获客,实现对客户需求的主动触达、快速响应和高效转化。在农业农村部指导支持下,山东农担客户直通平台与“信贷直通车”已实现对接融合,截至2022年2月末,两个平台共实现获客1.2万笔、89亿元,授信4955笔、35.3亿元,总量居全国首位。

  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数字转型。一是以数字化驱动业务流程全链条优化。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打造数据中台,接入人行二代征信系统,联通政务、银行、第三方等数据,为自主获客、项目调查、审查审批、保后管理和风险防控提供精准支持。二是有效提升服务时效。开发“预审系统”“画像系统”“惠农云”等大数据工具,实现自主获客、审查审批、保后管理的标准化、线上化。项目审查审批部门人均每天业务处理量从过去的8大数据笔提升到25升到工笔,单个项目平均办理时间从7,单个天压缩到1压缩天;年度人均完成担保额达到3.42亿元、638个项目。三是扎实防范业务风险。贯彻全流程风险防控理念,产品方案制定缓释特定行业风险点,并明确准入标准,业务办理明确获客、尽调内容、审查审批、保后管理、风险处置等业务流程要求,分类施策制定授信及风控策略,采取“大数据+人工”风险审查模式,通过“软信息”交叉验证和“硬数据”科学判断相结合防控风险,形成了有效的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

  主要成效及启示

  截至2022年2月末,累计为全省17.4万户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953.6亿元,在保11.7万户、625.6亿元,2021年新增1.5万户、97.0亿元,累保、在保、新增金额均居全国首位。省财政贴息贴费后,农担客户实际融资成本平均为2.69%。项目累计代偿率仅为0.23%,连续两年在国家农担公司风险管理评估评价中位居第1名。

  通过政策集成,放大支农惠农政策效应。推进“政策性担保+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科技”,形成一揽子政策组合支农政策,极大增强了农担政策含金量,有效调动了银行和农户的积极性。

  通过机制创新,形成支农惠农合力。用好“政府+市场”手段,创新“农政银担”合作机制,构建竞争机制引导利率下行,建立互信机制防范风险转嫁,完善分险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竞争为农良好态势。

  通过规则重塑,撬动农村金融有效供给。引导合作银行改变传统授信规则,由“看资产、看流水、看押品”向“看人、看事、看发展”转变,精准制定担保产品,科学匹配担保期限,满足农民融资需求,切实为农民增信、为银行分险、为乡村振兴赋能。

  通过利益联结,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度融入嵌入农业场景,聚焦农业适度经营规模主体,面向农业全产业链条、农产品全生命周期,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千家万户小农户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有效对接,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通过数据赋能,提高破解融资难题精准性。坚持金融科技引领,推动数字化转型,多维度归集加工运用数据,有效打通金融场景和乡村场景,让数据要素增值变现,提升了担保质效、降低了业务风险。

  下一步工作安排

  山东农担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优化存量、稳扩增量、严控风险、推动增信平台建设、加快数字化转型,多措并举撬动农村金融供给,精准服务破解三农融资难题。

  坚决扛牢政治责任。心怀“国之大者”,服务国家战略,聚焦全国“两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突出粮食生产、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引导有限资源配置到重点行业和重点客群。

  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多措并举撬动金融供给,精准服务破解融资难题,通过模式创新、流程再造、业务优化,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持续提升风控水平。完善全链条风险防控机制,完善数字化风险管理能力,通过“线上+线下”“人工+大数据”等多种手段,在稳步扩大担保规模的同时,牢牢守住风险底线,推动农担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农担力量。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