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牛奶葡萄:肉脆多汁粒粒鲜
时间:2022-09-28 10:09:23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梁晓静 李妍军 王凤英 字号:【

  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是城市之中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具有1300多年历史,是以庭院漏斗架式及多株穴植栽培为特色的传统葡萄种植系统。遗产地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古城,传统葡萄园现存近千亩,主要集中在春光乡三个城中村。

  千年葡萄城

  坐落于首都北京西北150公里处的河北省宣化古城,是我国著名的葡萄产地,素有“京西第一府,千年葡萄城”之称。每年中秋前后,满城葡萄飘香,串串晶莹剔透的牛奶葡萄吸引着八方来客。

  宣化牛奶葡萄栽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宣化葡萄史话》记载,宣化葡萄最早引进栽培时间为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农业农村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曹幸穗考证,宣化可能在1800年前的东汉时就引入了葡萄,是我国最早开始种植葡萄的地方之一。

  如今,在宣化古城的观后村,一株近600岁的古葡萄藤,依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见证着宣化葡萄发展的历程。

  遗存瑰宝 牛奶葡萄

  牛奶葡萄是宣化的主栽品种,是历史给予宣化这块土地的珍贵馈赠,是宣化最响亮的地域符号,近代有“半城葡萄半城钢”的美誉。

  牛奶葡萄,属欧亚种,东方品种群,是我国古老的著名鲜食葡萄品种,因其果形似牛的乳头而得名。宣化牛奶葡萄具有果粒光洁玉润、粒大皮薄、肉脆多汁、清爽甘甜的独特品质,享有“刀切牛奶不流汁”的美誉,含糖量一般为14%〜16%,含酸量一般为0.37%〜0.42%,糖酸比适中,出汁率为84.7%。

  宣化牛奶葡萄在古代曾作为帝王、贵族餐桌上的奇珍异果。2020年被河北老字号研究中心认定为“元代贡品”。辽代萧太后、金代大诗人刘迎、元代长春真人丘处机、明代书画家徐渭、明武宗朱厚照、闯王李自成、清代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数十位历史名人在古城宣化品尝过牛奶葡萄后赞不绝口,有的还留下了千古名句。

  “尝遍宣化葡萄鲜,嫩香似乳滴翠甘;凉秋塞外悲角远,梦尽风霜八十年”。这是幼时曾在宣化生活的大剧作家曹禺于1988年9月,为“第一届宣化葡萄节”所赋的诗。明代书画家、文学家、戏曲家、军事家徐渭曾在宣化居住,作画《墨葡萄》并赋诗。民间有邋遢和尚巧遇葡萄农、嘟噜财主、葡萄生子、白葡萄王、闯王与葡萄宴等脍炙人口的传说典故。

  1915年民国政府选送宣化牛奶葡萄参加巴拿马万国物产博览会并获得“荣誉奖”,近年来,宣化牛奶葡萄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双地标”荣誉。2013年“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被农业部评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世界独有的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

  宣化传统葡萄园采用漏斗架式、马蔺绑条、空心埋土法防寒等全球独一无二传统栽培技术,一代代农户手把手地将这些技艺传承千年,可谓奇迹。

  漏斗架是一种古老的葡萄架式,是葡萄架式的活化石,目前全世界只有宣化传统葡萄园延用。漏斗架的中心为一个圆形定植坑,葡萄栽植于中心定植坑内,在倾斜度为30〜35度的架面上呈扇形分布。整个架形如一个大漏斗,又像盛开的莲花,故又称“莲花架”,由于漏斗架充分利用地面以上的空间,地面上只占用一个直径3〜5米的坑,所以非常节约土地;葡萄根系全部集中在种植坑内,还具有省肥省水环保的优点。宣化传统葡萄园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果农居住在葡萄园,在架间和架下种植蔬菜、花卉、果树等,自给自足。

  据河北农业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的老师调查,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内有多达80种其他植物,一个葡萄园就是一个复合的农业种植系统,是一个立体的农业种植景观。葡萄园中常种的马蔺,夏季赏花,秋季收割后晒干,来年泡水后韧性十足,用来绑葡萄条,既经济实惠又生态环保。

  目前宣化区葡萄种植面积约1500亩,年产量2300吨,产值3400万元,其中传统葡萄园500亩(其中,春光乡的观后村300亩,河子西乡的陈家庄200亩),产量800吨,产值1200万元。全区有较大的葡萄保鲜库三个。宣化牛奶葡萄过去主要在宣化、张家口市和北京销售,近几年来宣化采摘的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的游客逐年增加,还通过顺丰快递销往全国各地。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