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佳县古枣: 古韵沧桑更香甜
时间:2022-09-28 09:56:02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高峰 白振军 字号:【

  陕西佳县古枣园,是以黄土高原景观及“铁杆庄稼”红枣栽培利用为特色的农业文化系统。核心保护区位于佳县泥河沟村,栽培面积36亩,古枣树1100余株。佳县是中国红枣名乡之一,枣树栽培历史有3000多年。

  枣树是我国特有的古老树种。在《诗经》中就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记载。到了汉代,枣已经在我国广泛种植。黄河中游晋陕峡谷西岸地形多样,位于这里的陕西佳县被誉为“中国红枣名乡”,佳县的泥河沟村被枣树专家认定为我国乃至世界枣的重要起源地和栽培中心。

  2013年佳县古枣园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听到黄河涛声的枣

  佳县泥河沟村枣树栽培历史悠久,佳县朱家洼乡一般认为是中国枣树的最早栽培中心,种质资源丰富,现存完整的枣树栽培演变类型,从野生型酸枣、半栽培型酸枣、栽培型酸枣到栽培枣序列,包括3个酸枣品种群共16个地方品种;13个枣的品种群共35个地方品种,构成庞大的古枣群落。

  千年古枣树群落,据考证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学者称之为枣的活化石。千年古枣树群落占地2.4公顷,共有各龄枣树1100余株,其中有干周在3米以上的古枣树3株,最大一株干周为3.41米;干周2米以上的有30株;干周在1.5米以上的106株;干周在1米以上的有300株。这些进化过程中各种阶段种群的存在,不仅为佳县是中国枣树的最早栽培中心地提供了有力证据,也为未来枣产业的发展保留了极其珍贵的各种资源。

  古代先民把山地酸枣引入黄河滩地,是北方枣培育和形成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在佳县有一种说法:只有听到黄河涛声的枣才是最好的枣。黄河滩地相对肥厚,背风,很少有自然灾害,特有的小气候给古枣树创造了一个非常适生的环境。泥河沟不仅守着黄河,而且三面环山。这里早春升温快,枣树发芽相对早一些,延长了枣的生长期。到了秋季,枣果成熟的时候,这里温差又大,有利于糖分和风味物质的转化,使得泥河沟的油枣也成为我国名枣之一。

  古枣园的生态功能

  佳县位于陕北黄土墚峁丘陵区北端,毛乌素沙地东南缘。长久以来,佳县形成了人类与枣树种群互利共存的典型生态系统,包括枣林里种植农作物的枣粮间作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在房前屋后和庭院栽植枣树或与其他树种混合栽植,并在枣树下养鸡形成的庭院经济生态系统模式。

  佳县古枣园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枣树树干高大,树冠枝叶覆盖度大,成片栽植易成林,长势明显强于其他果树,可以起到良好的改土功效。枣树水平根系发达,向四面八方伸展力强,具有较强的抗旱、抗寒的功能,固持表层土壤能力非常强。在植被稀疏的黄土高原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枣树的这些生理特性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涵养水源,改良土壤方面的功能意义重大。佳县古枣园系统面积辽阔,加之又分布在黄河沿岸的晋陕峡谷西岸,本身就形成了黄河流域的一条绿色长廊。

  古枣园系统蕴藏了精湛的农耕技艺,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它们不仅对枣树的生产和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当前枣树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先民探索出的枣树选育繁殖,枣粮立体栽培,枣树保护栽植、红枣采收、加工和储藏等生产技术被现代科技证明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栽培技术。

  丰富而悠久的枣文化

  千百年来,耐旱的枣树一直被当地百姓视为“铁杆庄稼”“保命树”。在泥河沟村,人们把千年枣树王当作神来祭拜,每年正月初一、十五都要敬拜枣神,意在祈求枣神驱除枣树上的病虫害,保佑当年红枣能有个好收成。腊月初八吃枣焖饭,要先给枣神敬献,以报答枣神的护佑之恩,庆祝红枣丰收之喜。大年初一,长辈们给小孩子吃红枣、戴枣串,希望孩子们早日长大成人,建功立业。青年男女喜结良缘时,要在婚床上摆放红枣、桂圆,意在早生贵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这里可以领略丰富的红枣文化传统,感受独特的红枣情结,体验纯朴的枣乡风俗。

  佳县红枣具有显著的营养和药用价值,红枣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药食同源果品。我国祖先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开展了枣果、枣仁,根皮药用疗效的研究。早在《药对》《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等药典中就有“干枣性味甘、平、无毒,是润肺、止咳、补五脏、强虚损、养肠胃”的记载。红枣在中药治疗中应用更为广泛,《北京同仁堂志》中记载,“用葭州(今佳县)大枣入药医治百病”,同时清康熙年间皇帝以圣旨把佳县千年油枣确定为贡品。

  红枣文化是佳县特有的农耕文化,为将红枣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认识和领略千年古枣所蕴含的丰富而悠久的历史文化,每年佳县在核心保护区,举办较大规模的枣花节、采摘节、开杆节、丰收节,腊八祭枣神等活动。

  如今,佳县枣林面积41万亩,其中有古枣树15.2万余株,正常年景红枣产量可达到3.5亿斤,年总产值7亿元。千年古枣园已成为佳县最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

  (作者单位:陕西省佳县农业农村局)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