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胜红糯:藏在深山里的“贵族米”
时间:2022-09-28 09:44:37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广西龙胜龙脊梯田农业系统是以独特的壮、瑶文化和壮美景观为特色的南方山地梯田生态系统。遗产地位于桂林市东北部龙胜县,分布在龙脊、平安等11个行政村,核心区面积5000多亩。有着2000多年历史。

  龙脊梯田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县,境内为多民族聚居区,以壮、瑶族为主,龙脊梯田及农业生产距今至少有23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当地人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业生产技术知识体系和确保系统稳定演进的相关乡规民约,架构起了一种 “上林下田、动态平衡”的梯田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模式。区域内气候舒适宜人、植被保存完好,有利于多种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是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良性循环的复合生态系统,现为中国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地区。

  壮瑶人民农耕文明的结晶

  龙胜县地处越城岭山脉西南麓,有着“万山环峙、五水分流”的地理特征,这里山高水急,沟幽谷深,全县有21 座海拔在1500 米以上的山峰,龙脊梯田便隐藏在这深山之中。

  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少有适合农业耕作的土地,使得这里在元代以前偏僻荒凉、人烟稀少。元代时,壮族和瑶族先民陆续迁居到此,他们把稻作文明也带到了这里。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先民用“刀耕火种”开山造地,把坡地整为梯地,待田块逐渐定型后,再灌水犁田种植水稻,形成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成塔”的壮丽梯田景观。

  在梯田开创的初期,壮、瑶族人把梯田建在山腰以下,壮寨和瑶寨村庄建在山腰上,山顶的森林则被保留了下来。

  这个原则一直被遵循着。人们深知森林对于梯田来说有多么重要。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保证了龙胜山区有充沛的雨量供给,这些被保留下来的植被便是天然降水的存水储水装置和调节装置。茂密的植被将天然降水保留下来,并缓冲了山顶水流的速度,增强了雨水向地下渗透的能力。汩汩清泉从林中潺潺而下,在龙脊梯田区形成“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景观。

  当地农民通过封山育林等手段,对山顶的原始森林严加保护,同时,梯田周边的植被也获得了良好的保护,随山势海拔变化分布着不同的乔、灌、草等植被类型。

  现在,除了水稻外,当地壮、瑶居民还根据海拔差异种植辣椒、红薯、芋头、茶叶和罗汉果等作物,并在田间养殖凤鸡、翠鸭等家禽,保存和培育了龙胜地区丰富的农业种质资源。

  米粒色如胭脂

  红糯米又称胭脂米、红稻米、血糯米,是古代进贡的佳品。龙胜红糯原产于龙胜县乐江镇地灵村,相传由当地一名叫吴金珠的青年发现选育而来,取名“荣帕雅”(侗语)。地灵红糯的种植可上溯至北宋年间,已有近千年历史。

  龙胜红糯稻作区水田土质肥沃,水质优良,还有浇灌用的天然山泉水,具有红糯生长的良好生态环境。龙胜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春秋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因垂直高差大,气候垂直变化也大,小气候条件丰富多样,昼夜温差大,农产品品质优良。

  龙胜红糯种植区域为龙胜县大南山与传素山之间的平等河流域河谷台地及山地,北高南低,垂直高差大,(从最低海拔300米的平岭村至境内最高海拔1850米的大南山,垂直高差1550米),绝大多数是茂密林木的坡地,境内森林覆盖率78.8%,属中亚热带常绿植被区,乔木、灌木、草本、蕨类、苔藓等千余种植物的有机结合,构成良好的森林植被,保持着较完整的林业、农业生态系统。

  龙胜红糯稻作区域内的土壤为红壤,成土母岩为砂页岩,土壤的垂直分布是:海拔800米以上为黄壤,500米〜800米为黄红壤,500米以下为红壤。土壤pH值5.8〜6.9之间,以薄土层居多,表土层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沃,为红糯生长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这里种出的红糯,穗长,谷粒饱满圆润,米粒色如胭脂。红糯营养极其丰富,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等。它不仅是当地的主食,还能酿酒、做粑粑,具有延年益寿、补气养血的功效。

  红糯因产量少,珍贵而不可多得,古时唯皇室贵族才能享用。现在,红糯亩产也只有五六百斤,比杂交水稻少了一半。

  2017年,龙胜红糯地标申报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成为龙胜县继“龙胜凤鸡、龙胜翠鸭、龙脊辣椒、龙脊茶、地灵花猪”之后的第六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知名文旅项目

  红糯是地灵村脱贫致富的支柱性产业之一。2018年地灵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近年来,该村推行“农民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方式,大力开展红糯种植,促进群众增收。

  2021年全村85%以上的稻田都种植了红糯,面积近400亩,亩产250至300公斤成品米,每公斤20元左右,经过加工包装制作成地灵特产,通过老板收购或电商的方式销往全国各地。

  除了产业发展,地灵侗民对红糯还有着深厚的文化情结,并发展成当地知名的文旅项目。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大小喜事,红糯是团聚、待客必不可少的食品,侗民将其做成年糕、糍粑、粽粑、艾粑、米花、汤圆、红糯米酒等特色美食。能歌善舞的侗家人还依托红糯举办起“红糯节”“百家宴”等民族文化活动,并用禾竿编制成草龙草狮,不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品尝红糯,感受当地特色民俗文化。

  (本刊综合)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