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梦想是做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油橄榄,我有信心我们的油橄榄将来要增种到10万亩。你要真正认识这个时代,就要到最基层。”7月13日,第十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台湾青年林书任为在座所有人复述了父亲的豪言壮语,并讲述了他如何同父亲一起,扎根四川大凉山,参与当地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创业故事,获得现场阵阵掌声。
“我是追随父亲的脚步,在他的影响下不断深入四川大凉山,最终在当地参与扶贫和创业的。”四川凉山州冕宁元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书任称,他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以后,追随父亲脚步来到四川大凉山,把台湾乡创经验引入祖国大陆,服务当地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
经过父子俩十多年努力,他们在四川大凉山建成2.5万余亩的油橄榄产业基地,带动当地6200余户村民实现增收致富。
“这是一个不断战胜挑战的过程。”林书任称。
追随父亲到大凉山“一起疯狂”
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的冕宁县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并拥有和地中海产区相似自然条件,光照充足、水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和土地肥沃。
十多年前,这里只是一个抬头看天、低头种粮的贫困县,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村落只剩老人和孩子留守。
林氏父子的到来,却悄然让这里发生了一些改变。他们在凉山只做了一件事——种植油橄榄。
林书任的父亲林春福曾是一位工艺品制造商,其公司鼎盛时拥有上万名员工。
20世纪90年代,他做出一个正确决定——赴深圳办厂,并很快把工艺品制造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直至2008年,林春福和两位老朋友兼股东又开始筹备转型,他们把眼光盯准了尚未充分竞争的领域——现代农业,最终选择了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油橄榄种植。
他为此多次前往传统和新兴油橄榄种植国家系统考察,并聘请国内外油橄榄专家多方考察、论证,因种植油橄榄对气候条件要求高,适合种植的地方并不多。
回国后,林春福前往甘肃、云南以及四川绵阳、达州等地考察,最终确定了位于大凉山的冕宁县,这里光照充足、水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和土地肥沃,非常适宜油橄榄的生长。
2011年,林春福正式决定从深圳奔赴大凉山种橄榄做橄榄油。
“我们全家当时都觉得他疯了。”林书任称,他事后才明白父亲此举并非纯粹的商业考量。
“我想这是父亲人生最后一次创业了,所以赚多少钱并不是最关键的,而是想要为这个社会留下些什么。”林书任说,父亲林春福把自己彻底变成村民,一头扎进油橄榄基地。为了研究和总结最适宜的种植技术和方法,他参与种植的每个环节,测土、选种、育苗、移栽、剪枝、灌溉、施肥、除草和收果,凡事都亲力亲为。
功夫不负有心人。至2012年,他已在地处冕宁县中部的宏模镇山坡地种下第一批600亩油橄榄树。
2013年,林书任从台北进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他起初设定的人生道路中,从未想过会与四川大凉山发生如此深刻的联结。
但父亲林春福却“老谋深算”地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
“父亲不给我生活费,他说,你去卖橄榄油,每瓶提成10元(本文货币单位均为:人民币)。怎么办,我要生存下去呀,为了卖油养活自己。”林书任说,他从此和大凉山结缘。
起初,他每个季度到大凉山一次,至今都还记得第一次到凉山见到父亲时的场景。
“他的模样让我大吃一惊,他黑了瘦了,衣服也皱巴巴的。记忆中的父亲,是管理万名员工的企业家,强势固执、在意形象。而此刻的他跟当地的村民却没什么分别。”林书任说,当地生活环境的原生态也令他惊诧,他看见不少地方还在使用畜力运输,用驴、骡来驮运物资。
“这在台湾早已绝迹了。”林书任称,即便当地生活环境不符合他的理想,但父亲的坚持和执著却令他动容。
有一次,父亲开车带着他沿着橄榄田向上行驶到最高处俯瞰,整个安宁河谷在阳光下闪着光,油橄榄鲜绿铺展,天空悠远,远处麦穗金黄,绵延到天边,眼前的每种颜色都清澈明亮。
此情此景,父亲说出了改变他人生道路的那段话——“我的梦想是种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油橄榄,我有信心我们的油橄榄将来要增种到10万亩。你要真正认识这个时代,就要到最基层。”
“他的眼里泛着光。一个60岁的老人神采飞扬地诉说他在大凉山种下的梦想,那份执着和热爱深深打动了我。”林书任说,那一刻,他决定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机会,到大凉山跟父亲“一起疯狂”。
从隔阂到信任,从分歧到合作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如何获得当地彝族老乡信任,并与之合作,这是摆在林书任和父亲眼前的最大挑战。
起初老乡对他们的到来缺乏信任感,导致沟通成本极高。他记得有次到冕宁县时,父亲正为土地流转焦头烂额。
“我们首先遇到的是当地人的信任问题。台湾人,不会彝族语,要流转土地,种的还是没听说过的植物,村民很难信任父亲这个‘不速之客’。一位妇女甚至直接趴到挖土机上,坚决不让施工。”林书任说。
在误解与阻力面前,当地政府站出来了。
“有的村干部带着父亲挨家挨户拜访解释,帮他翻译,有的村干部自己翻山越岭上门给村民做动员,每天至少要走4万步;土地有了,又遇到资金不足的瓶颈,好在我们的项目得到当地各级政府的关心,多方协助我们取得政策支持,解决了项目资金问题。他们说,两岸是一家,台湾同胞在凉山的发展,我们会全力支持。”林书任说,此举让父亲时常感念。
在当地政府和村民支持下,油橄榄基地从第一批种植的600亩到2.5万亩,规模也从星星点点到连接成片。
“你知道,凉山州的村民可耕种土地极为有限,每户只有一两亩,他们能拿出来一起合作,给予我们多大的信任。”林书任说,伴随着橄榄园的发展壮大,他也逐渐理解了父亲的初心和梦想,并跟他一样开始习惯大凉山气候和生活方式,习惯那里清新的空气、绵延的田地,习惯去发现村民的善意、感受无处不在的亲情。 “村里人明明很爱吃辣,但在和我们父子俩吃饭时,都默默以清淡为主。我们之间的情感,从隔阂到信任,从分歧到合作,从客客气气到亲如一家。老乡们脸上的笑容,让我倍感欣慰,也庆幸父亲当初引导我的选择。”林书任说,在和老乡打交道的过程中,他的情感和观念也发生微妙的化学反应。
“我开始觉得,自己也应该为这里再多做点什么了。”林书任说,如此转变也来自于他在祖国大陆受教育时所引发的价值判断。
“我在北大求学时,北大的老师和同学们所拥有的国际化视野与宏大的格局,让我印象深刻。当台湾的年轻人已经逐渐遗忘父辈们的打拼精神,从曾经引以为傲的亚洲‘四小龙’之首转向沉醉在个人世界的‘小确幸’;而大陆已从改革开放之初步入市场经济,逐步升华到提出如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并用来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林书任说,他在祖国大陆的老师和周边的同学朋友,似乎更多关注的是天下百姓的安危与幸福,而不只局限在个人的自我感受和家园利益。
“我很感激在大陆能与有这样大格局的师友们交流碰撞,时时提醒自己要有为天下苍生谋福之志,需要尽心琢磨为天下苍生谋福之道。”
在此期间,他也感受到国家精准扶贫在大凉山的作用力,一条条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和产业基地很快建成,曾经贫穷落后的大凉山一年一变。
“当地政府能很快就盖起一座城镇,把更偏远山区老乡们迁下来。”林书任说,如此的执行效率让他很惊讶。
经十多年深耕,他们公司已在冕宁县当地扎稳脚跟,建成近2万亩高标准油橄榄基地,也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油橄榄种植产业带动当地6800多名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增收3倍以上,当地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已由2011年的2000元增长到2020年的6500元。
根据公司和村民的约定,在第6年进入丰产期后,村民用土地入股参与每年36%的分红,即便其间如果发生自然灾害,村民还有每亩400斤大米的保底收益。
最初反对最厉害的妇女,如今已成为油橄榄园最勤快的村民。“从自己富到大家富,父亲逐步实现在大凉山区的中国梦,有效带动宏模镇7个村村民脱贫奔小康。”林书任说。
尽管国家硬实力推动了大凉山的改变,但当地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软实力仍存在短板。
鉴于上述情况,他经常组织北大学弟学妹奔赴大凉山,前往考察产业扶贫和教育情况,并到当地支教,跟孩子们一起交流,努力开拓他们的视野。
他还意识到乡村振兴工作中人才的培育的重要性。2021年,经多方奔走,他组建了大凉山首家“春风新农人培训中心”,以此培养一批新农人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为进一步改变当地的教育现状,他和父亲还做出一个决定:社区里彝族村庄每位考上大学的孩子,他们都会资助5000元钱。
目前他们还与多个公益基金会合作,定期到当地举办助学活动,希望借此建立起发达地区与山区小朋友之间的情感联结,带着他们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林书任和父亲这些年来的所有努力,也被社会各界看见并认可。
今年5月,他荣获四川青年的最高荣誉——“四川青年五四奖章”,这让他感觉完成了自我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实现。
“在大凉山的创业让我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天地。”林书任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