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沈厅:让土地成为新的课堂
时间:2022-09-01 14:44:59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刘沈厅,1988年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2017年辞去高校辅导员工作,返乡开办沈厅家庭农场,成功申请涉农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在眉山周边免费推广超5000亩。牵头成立彭山区家庭农场发展创业联盟,为农民提供服务。

  刘沈厅先后获得“全国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四川省返乡下乡创业明星”等荣誉。

  创业心得

  一个人走,走得快。大家一起走,才走得远。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吸引人才,有利于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刘沈厅

  见面时,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新农民”刘沈厅正在地里忙活着收黄桃。“尝尝,自己种的。”他挑了一颗饱满鲜艳的伸手递给笔者,旋即又有些不好意思,“在地里待久了,洗了手也像没洗。”这些黄桃是刘沈厅新农场今年成熟的第一批,从播种时他就把家安在农场里,事事亲力亲为。

  离黄桃树不远的地方,刚流转来的土地上,新农场还在建设中。这次,刘沈厅计划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运用大数据、AI等技术打造一个智慧果园。“需要留出空间建设产学研中心,既方便科研成果转化,又能吸引人才。”讲起对未来的规划,刘沈厅眼中闪着自信的光,仿佛身在一个更广阔的校园。

  “发展农业需要创新,更要为农民创新”

  就在一个多月前,刘沈厅的果园里还堆满柑橘。眼下,绿意满满的柑橘树旁,堆放着一些黑色的遮阳网,显然是从树上摘下来的。刘沈厅告诉笔者,多亏这些“面纱”,今年的柑橘几乎没受霜冻影响。

  2017年,刘沈厅的家庭农场开张,主要作物就是晚熟柑橘。前期做种植规划的时候,不少种植户告诉刘沈厅,霜冻灾害一直是个大问题。当地柑橘每年冻伤率普遍在15%以上,受灾了的柑橘只能卖到市场价的一半。一直爱琢磨的刘沈厅,决定找找应对霜冻的办法。

  字面理解,冻伤的主要原因就是低温,刘沈厅决定在防冻工具上做些创新。查阅相关资料,又收集了一段时间的田间数据,刘沈厅在2017年冬天设计出“冬季晚熟农产品双层绝热防霜冻袋”。试用后,这种防冻袋效果不错,刘沈厅心中松了口气。

  可灾害的侵袭却不会只盯着防范严密的地方。2020年,当地遭遇极寒天气,尽管加盖了保温塑料膜,但柑橘树顶处的冻伤却更严重。当年,刘沈厅地里的柑橘冻伤率高达30%。

  “回过头来想,当时只盯着保温,却没有仔细琢磨冻伤的原理。”想不通的刘沈厅,专程去请教了专家,才明白冻伤不单是因为低温,也会由于急冷急热而产生,自己盲目增加的保温措施反而加剧了这一过程。

  反思之后,刘沈厅又在地里忙活起来,几经观察实验,他发现遮阳网既能吸收地面辐射,达到保温效果,表面的空隙还减少了露水、风霜,总体上能降低温度骤变对果树长势和花芽分化的影响。

  于是,以遮阳网防冻为主,视气温状况搭配使用防冻袋、塑料膜,2021年刘沈厅柑橘的冻伤率降到了3%。此后,他与彭山区农业农村局干部一道,通过农技培训课、入户走访等方式在当地推广遮阳网防冻技术,耐心向种植户讲明防冻原理,使用遮阳网的种植户越来越多。

  在刘沈厅看来,“发展农业需要创新,更要为农民创新。”这几年,他研究出简易滴灌、简易大棚应用等节本高效的柑橘管护技术,先后获得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在政府的协助推广下,眉山周边已有5000余亩柑橘基地免费用上刘沈厅的专利技术。

  “好果子才有好价格,好价格才有驱动力”

  “我们这里路不太好走,商贩来的不多,到了上市旺季,柑橘不仅不好卖,还常被压价。”种植户曾辉所在的彭山区金鱼村比较偏远,想把柑橘销出去,一度要花不少心力。

  今年3月,曾辉把待售柑橘的信息发布在“彭山数字农业服务平台”上,当天就有果商前来联系看货。没两天,4万斤柑橘就以高价销售一空。“现在有了好平台,果子不愁卖了!”曾辉笑着说。

  搭建销售平台,让销路更通畅是种植户们的共同愿望。2020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刘沈厅作为主要发起人,与十几位行业带头人一起成立了非营利社会组织——彭山区家庭农场发展创业联盟。联盟可以协助政府向种植户提供农技培训、农产品助销等服务,也能及时反映行业情况、积极献言献策,共同解决大家的“急难愁盼”。没多久,联盟的服务就覆盖到全彭山的家庭农场。

  同年,彭山区出台鼓励电商发展的政策,刘沈厅和联盟抓住机会向农业农村局申请开发本土电商平台,得到了肯定与支持。5月底,“彭山数字农业服务平台”正式上线,集直播、团购、议价等功能于一体。“我们想实现种植户与商家无缝、透明的对接。”刘沈厅介绍。

  不过,平台初期推广工作并不顺利。有担心没什么用的,有担心被赚差价的,也有种植户干脆不懂电商平台是什么。彭山区农业农村局了解情况后,组织党员干部入户宣讲,并利用融媒体矩阵配合宣传,向乡亲们阐明电商平台的公益性质,慢慢地,注册的人多了起来。

  还好,平台表现不负众望。小程序、公众号和代办销售群同时运转,供销信息几乎能实时发布。同时,联盟利用平台推广行业技术标准,种植户议价更有底气,果商选果也更顺利。很快,平台吸引了300多家农场和80多个商家进驻。2021年,平台实现柑橘订货1000万斤,葡萄500万斤,价值超过8500万元。

  销路不愁后,乡亲们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地里。“好果子才有好价格,好价格才有驱动力。未来,我们不仅要把果子卖上价格,更要把果子卖出口碑。”刘沈厅说。

  “留住一个人才,就可能改变一方天地”

  “我想返乡创业,能不能去你的农场学习?”2021年3月,刘沈厅收到网友陈效的请求,他欣然应允。

  本科毕业后,重庆人陈效一直惦记着家乡,但对农村产业发展情况缺乏了解,不敢贸然放弃大城市的工作。他觉得“过来人”的建议很重要。

  两人的促膝长谈,不仅是对陈效的一次启发,也是刘沈厅对自己的一次回顾。当年,他辞去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回乡创业时,有一些人不理解:“好不容易拿上笔杆子,咋回村扛锄头。”对自己和家乡怀有信心,刘沈厅想用成绩回应质疑。经过4年努力,他钻研农技、热心公益,不仅自己的农场经营良好,也给更多人带去了帮助。

  参观农场、学习技艺,一段时间下来,陈效思路逐渐清晰。离开彭山后,他又前往广西继续学习柑橘种植,并一直与刘沈厅保持着联系。“我一定要在重庆老家开自己的农场”,陈效言语中已有了不少的底气。

  陈效的来访坚定了刘沈厅的想法。“应该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农村的新风貌、新故事。”他把农场转型为产学研结合的教育基地,去年就有1000多名高校师生前来参观学习。

  走进田间的年轻人果然会带来惊喜。果园大棚的塑料膜常年积灰,雇人清洗成本较高,频繁更换又易造成白色污染,刘沈厅把苦恼告诉学生们,没想到几名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很快就构思出一款大棚洗刷设备的雏形。

  “农业是个平台,能让各种专业知识尽其所用。”经刘沈厅推介,他的母校电子科技大学决定在彭山设立数字乡村振兴研究院,课题包含农旅融合、智慧环保、电商服务等多个方向。

  刘沈厅还向政府建议,联合果业商会、省内高校共同发起“绿领英才计划”,为现有农村青年提升竞争力。农场提供实训基地,高校提供课程与培训方案,政府则在人才补贴、创业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在三方密切配合下,目前该计划每年能为彭山培养30余名人才。

  决定创业时,刘沈厅的目标是经营成功、年入百万,现在则希望成立一所乡村振兴学校。2021年,他开始在当地的职业中学开设农业选修课,报名的学生不少。“留住一个人才,就可能改变一方天地,这里就是我的新课堂。”刘沈厅说。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