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县地处赣东北部,处在北纬29°09'~29°56'。众所周知,这个区位是中国茶叶最早的栽培利用发源地,属世界优质产茶核心黄金地带。中国四大产区的江南茶区、西南茶区穿线而过,是中国名茶的主要分布区域。浮梁气候温润,地貌高山丘陵,红壤植丰土沃,形成了浮梁茶极佳的天然环境。同时,浮梁还是江西省十佳绿色生态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4%。
走进浮梁,山间终年流泉飞瀑,云雾茂林间,一垄垄茶树、一片片茶园沐浴山岚烟雨,云蒸雾养,超尘绝俗,遗世而立。20多万亩生态茶园就散落在这形成绝佳茶叶品质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融入传承创新的工艺与现代科技,成就了出类拔萃的浮梁茶独特的品质。浮梁红茶“紧细多锋、色泽乌润、汤色红亮、甜香醇爽”,绿茶“形似松针,色如翠玉,香郁幽兰,味若甘泉”。
传承千年浮梁茶
千百年来,浮梁人民“摘叶为茗,伐木为纸,坯土为器”,创造了茶瓷同辉的浮梁发展史。据文献记载,浮梁产茶始于汉,盛于唐。唐《茶酒论》中的“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等佐证了当时的浮梁茶多茶好,加上浮梁水陆交通便捷,形成了茶叶贸易集散地。白居易《琵琶行》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元和郡县志》记载:唐元和八年(813年),浮梁“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余万贯。”自古商贾富豪云集浮梁,争购茶叶,转运销售,每年从浮梁运销西域一带的茶叶就达十几万驮之多。自唐以来,浮梁的“仙芝”“嫩蕊”“福合”“禄合”等茶,历宋、元、明、清数代而不衰,成为经世品牌,诏为贡品。1915年天祥茶号第四代传承人江资甫先生选用遗产核心区江村严台塔里槠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按《做茶要诀》工艺制作的浮梁工夫红茶以其“形美、色艳、香郁、味醇”四绝,荣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和平博览会”金奖。
丰富多彩茶文化
浮梁绚丽多彩的千年茶瓷文化史,不仅存遗大量彰显“茶”元素的古村落、古茶园、古遗址等物质文化,还创造传承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浮梁人一茶一瓷营生,饮茶和赏瓷一直是一种血脉基因中的生活方式。柴米油盐酱醋茶,浮梁素以“客来敬茶,乐善施茶”为传统礼仪美德。村落坊间一直传承着“吃早茶”“浅茶满酒”“饭后一杯茶”和新娘茶、回门茶、节庆茶等民俗。古茶号“天祥茶号”至今还传承延续已断层100余年的“开山”“喊山”“封茶”技艺及礼仪。坊间的“茶礼”“茶艺”也得以创意发掘,早在1991年第二届景德镇市国际陶瓷节上,“浮梁茶礼表演团”表演的《浮梁茶礼廉、康、和、美》取得圆满成功,深受中外宾客好评。2009年又挖掘创意出“浮梁茶艺”在上海、北京、江苏、江西等全国各地茶事活动中演绎推广,均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在浮梁茶文化的历史长河里,历代名家因浮梁茶曾留下了“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浮梁之茗,闻于天下”等等数不胜数的千古绝句。同时,还记录流传着“浮梁茶五钱入药”“浮梁茶与峙滩八景”“云代钟声采茶去,月移塔影啜茗来”“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奔东西”等浮梁茶的传说轶事、茶联佳句。境内茶瓷古亭楼阁、道桥寺祠遗址随处可见;更有茶香萦绕的严台、磻溪、桃墅、沧溪、瑶里等古村古镇和气势宏伟、极富瓷韵茶香的“江南第一衙”——浮梁五品古县衙。
复兴路上浮梁茶
近年来,按照景德镇市委、市政府的“关于加快推进浮梁茶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浮梁立足于“一县一业”,先后出台了一揽子支持浮梁茶产业复兴政策,激励茶产业创业者在创新中开拓奋进,在创办中发展实体,在创优中提升效能,在创建中构建品牌。如今,浮梁茶产业蓬勃发展,复兴之路不断迈进。2021年,浮梁茶园总面积达到20.02万亩。其中,高山茶园5万余亩,有机化管理标准茶园6万余亩;浮梁茶叶总产量达11500吨,一产产值7.8亿元,综合产值17亿元。全县现有茶企75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6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6家,部级合作社5家,省级专业示范社6家。同时,茶观光、茶体验、茶馆、茶旅、茶民宿不断涌现提升。《浮梁茶叶宝鉴》《浮梁民俗》《浮梁茶志》《浮梁茶文化优秀作品选》《浮梁茶韵》《瓷韵茶香》《沧溪严台》《磻溪》及《浮梁茶金奖100周年纪念摄影作品集》等先后出版发行。浮梁也获得“中国茶业百强县”“中国茶旅融合十强示范县”“科技兴茶富民典型县”等荣誉。为加快实现浮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浮梁专门设立了“浮梁茶产业发展中心”,出台了《浮梁县振兴茶产业十条激励措施行动方案》,县级财政持续5年,每年围绕“茶园开发、茶园升级改造、基地认证、茶叶加工、外贸出口、品牌宣传、线上销售、浮梁茶专营店铺、科技创新、茶旅融合”十个方面补助1100万元。随着“茶十条”“茶项目”等产业政策的推进,浮梁茶产业发展翻开了崭新的篇章。在茶产业复兴路上,必将为乡村振兴再立新功。
(作者单位:江西浮梁县农业农村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