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中国农业展望大会的小麦展望专题报告会上,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孙果忠就“中国小麦产业现状与展望”,江苏省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王龙俊就“小麦产业发展的特点、问题和展望”,农业农村部农研中心曹慧博士就“中国小麦市场展望”分别作了报告。以下为发言要点摘编。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孙果忠研究员认为我国小麦做到了供需平衡有余,单产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重大自然灾害已不足以威胁国家粮食安全,且良种全部为国产自育自供,覆盖率已达99%,生产全程机械化普及率96%以上,加工业快速发展,形成了较完备的小麦产业技术支撑结构。但目前小麦生产能力区域间差异显著,仍然存在自然灾害频繁、资源环境紧张的压力;加工产能过剩,加工利用率仅为45%,远低于70%的世界平均水平;小麦生产组织不强,经济效益不高,农民种植积极性较低。未来,我国要集成推广“一控、两减、三高效”的绿色生产技术;逐步建立“食品→面粉→小麦”为主体的市场需求型小麦产业链,推动小麦产业化和商品化发展,在种植、经销、加工等全产业链上共同分享小麦的红利;不断提升技术研发水平,使我国由小麦生产和消费大国发展成为小麦产业技术创新强国。
江苏省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王龙俊指出,作为最古老、最优秀、最重要的粮食,我国小麦产量持续、快速提高,21世纪以来小麦单产年均增长2.17%,是世界水平的2倍,也远高于其他的主要粮食品种,总产量“十七(年)连丰”,对保障粮食安全贡献巨大,并呈现出产区越来越集中、销区越来越分散的产业格局。但小麦生产受耕地和水资源等约束,且比价效益低,种植积极性和生产规模难以持续提高,目前生产和消费存在数量有余而品质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产业链之间相互脱节、缺乏协同。未来,我国小麦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促进平衡增产的潜力依然很大,在优化品种和区域布局、满足市场品质需求的基础上,细化专用麦及单品种收储物流链、延长加工产业链实现增值和壮大经济总量的空间更大,小麦消费的酿造、饲用、生态(绿化美化)、改土等多功能用途将进一步拓展。国家要加大支持抗赤霉病育种技术的突破,在协调完善相关质量标准的方向上加强对小麦产业的引导,并推动优质优价和产业化经营模式机制的完善。
农业农村部农研中心曹慧博士指出2020年中国小麦市场“三增一涨”,即产量创新高,消费尤其饲用消费大幅度增长,进口创近年新高,价格稳中有涨,且优质小麦涨幅大于普通小麦。预计2021年小麦市场供需基本平衡,总产量达13508万吨,价格稳中偏强,新麦上市价格高开几率较大,进口高位回落,预计为740万吨;未来10年小麦面积基本稳定,产量增长相对缓慢,消费增速相对较快,产需关系逐步趋紧,价格稳中有涨,优质优价特征强化。2030年,小麦总产量有望达到13579万吨,消费量增至14120万吨,进口量达到528万吨,出口量保持在20万吨左右。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