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着力构建农业保险体系 努力推进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建设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近年来,甘肃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以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构建农业保险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加快发展农业保险,为产业扶贫保驾护航

  一是紧扣脱贫攻坚,科学设定政策。结合省情实际,省委省政府研究提出了“成本垫底、收益托底、六大产业全覆盖”的农业保险总体思路,围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制定出台了《甘肃省2018—2020年农业保险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甘肃省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业保险配套政策体系。

  二是积极筹措保费,推动政策落实。甘肃省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2018—2020年,省市县三级财政共筹措农业保险财政保费补贴资金28.6亿元(省级14亿元、市县14.6亿元),三年来累计515万户农户参保,实现农险保费44.94亿元,理赔31.31亿元,直接受益农户319.3万户次。特别是2020年,在遭遇连续暴雨、洪涝等重大灾害的状况下,82.95万户(次)受灾群众及时得到了保险理赔11.48亿元,其中50万户(次)贫困户获得赔款4.74亿元,有力保障了特色产业稳定发展和贫困户如期脱贫。

  三是提高保障标准,努力扩大覆盖面。在“增品扩面”上,将保险补贴品种从2018年的69个、2019年的80个扩大到了2020年的96个,并按照“贫困户全覆盖,逐年扩大规模”的原则,明确所有中央补贴品种的参保率达到35%以上,使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有了保本保收的托底保障。在“提标降费”上,按照普惠和特惠相结合的办法,推动18个中央和省级补贴险种提高保额、降低费率,幅度平均达到30%以上,对贫困户参保给予缴纳总保费的10%的特殊优惠,确保了每一户贫困户都能“保得起”。

  四是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基层力量。一方面建立了省级农业保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11个省级部门为成员单位,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农业保险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建立了县级政府作为农业保险实施主体的工作机制,将农业保险“承办机构选择权”连同“计划任务”“保费补贴资金”全部下放,充分调动县级开展农业保险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全省15788个行政村全部组建农金室,与农业保险承保机构共同服务农户承保理赔工作,打通了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有力保障了全省农业保险承保和理赔工作的进展。

  大力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一是积极谋划政策,突出支持重点。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扶持全省贫困村果蔬保鲜库发展的意见》,聚集贫困地区,聚焦特色产业,把苹果、蔬菜、马铃薯等鲜活农产品作为保鲜库建设的重点进行倾斜支持;聚焦产后损失率大的品种,把天水等花牛苹果主产区作为建设重点,予以重点支持。

  二是强化资金统筹,加大建设投入。2018年以来,甘肃省累计整合各类渠道财政资金11.95亿元,撬动社会投资40亿元,新建果蔬保鲜库等冷链设施2195个,全省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储藏能力将达到593万吨。省农担公司与金融机构合作,为符合条件的建设主体提供融资服务,为审批通过的贷款申请人提供免费担保,有效助推了农产品冷链体系建设。

  三是注重田头建设,保护农民利益。重点扶持家庭农场、合作社和村一级建产地田头保鲜库,便于农户就地就近采摘储存,实现错峰销售,使采摘期特色农产品实现均衡批量有序上市,降低和化解由于农产品集中上市造成短期市场供需失衡和价格下跌的风险和压力。由于冷链体系建设到位,极大地提升了议价定价能力,2020年天水市和陇南礼县花牛苹果主产区通过新建保鲜库117座,花牛苹果平均收购价格4.0元/公斤,较去年上涨66.7%。

  四是创新带农机制,提升产业效益。甘肃省冷链体系建设目前主要有龙头企业经营、贫困村专业合作社持有经营(折股量化到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经营三种模式,初步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为农机制,运营上基本满足了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同时,创新运营服务机制,组建特色农产品产销协会,不断培育壮大营销队伍,建立产销形势研判和发布机制,为农产品仓储冷链保鲜设施发挥作用提供多层次服务,确保建得好、用得上,建设主体有效益。

  实施特色产业发展贷款工程,引入产业发展资金活水

  一是聚焦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信贷支持模式。2017年,甘肃省启动实施特色产业发展贷款工程,用于发展农村富民产业和县域经济,支持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具备一定规模、对农民增收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企业发展。通过省金控集团参股或控股市县担保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构建省市县三级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并发挥好农业信贷担保小额担保业务生力军作用,建立完善“政银担企”四方风险联动分担机制,推广“见贷即保”模式,探索“先担保、后抵押”模式,并积极探索将大型农机具等纳入抵质押和担保范围。同时,各县区设立风险补偿金制度,按银行放款额度一定比例存入放贷银行专户,用于承担20%的县域特色产业贷款发生的担保代偿责任。为强化激励约束,金融监管部门将特色产业贷款政策落实情况作为金融机构年度综合评价内容,对贷款政策落实好的金融机构,在各类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中给予支持。截至2020年11月末,全省累计发放特色产业贷款1270亿元,提前实现1000亿元特色产业贷款发放目标。

  二是及时摸排贷款需求,积极推荐优质项目。为落实好特色产业发展贷款等工程,省农业农村厅牵头建立了全省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项目库,指导各县市围绕“牛羊菜果薯药”等特色优势产业,按照“龙头企业申报、县区筛选审核,市州复核、农业农村部门审查汇总推荐”的程序,积极摸排企业贷款需求,不断补充完善和调整项目内容,并要求县市区政府按照“谁推荐、谁服务、谁监管”原则,加强对产业化项目和龙头企业培育的服务和监管。目前,全省14个市州和兰州新区3批共推荐龙头企业1908家,经省级审查,入库企业1865家,贷款需求764.8亿元。入库项目分批提供各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对符合条件的给予贷款支持。

  三是强化政银企对接,积极搭建沟通平台。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先后组织召开了四次联席会议,22家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参加,专题研究银政企特色产业发展贷款对接事宜。省农业农村厅先后与省发改委、省农发行共同签订三方合作备忘录,就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甘肃特色产业扶贫达成合作意见;与省邮储银行达成合作协议,设立“农牧邮储产业贷”专属信贷产品;协调省农发行、省农行、甘肃银行、兰州银行等与省金控融资担保集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多方合力推动贷款落实;指导县市区政府依托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室和金融服务指导员,协助银行做好信用信息采集、贷前调查、贷中管理和金融产品的宣传等工作,形成了省地方金融局和省农业农村厅牵头,金控、银行、企业等互相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为进一步推动特色产业工程贷款落实提供了保障。

  四是引进培育龙头企业,着力奠定贷款信用基础。坚持 “外引”和“自建”相结合,新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200家以上,力争每个贫困县依托主导产业引进和培育1户大中型龙头企业,将龙头企业培育任务分解至县区,通过引导龙头企业科学布局、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创建农产品加工业强县、落实扶持政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进行支持。积极推动落实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的融资、税收、用地、用电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并指导市州、县区整合涉农资金,采取贷款贴息、先建后补和以奖代补等方式,对吸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的龙头企业给予扶持。截至2020年12月底,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新增228家、达到3096家,其中贫困县新增龙头企业200家、总数达到2946家。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供稿)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