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三七 千年传奇
时间:2022-03-10 02:01:55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 段媛昌 华财荣 字号:【

  文山三七,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名贵珍稀药材,因“七叶三枝”而得名。其肉质主根为主要药用部位,俗称 “三七头子 ”,又因药典医书称之“有奇功”“为药品中之最珍贵者”,而得“南国神草”“金不换”之别誉,既是《本草纲目》里“止血定痛,能治一切血病”的灵丹,亦是《本草纲目拾遗》里“补血第一”的妙药,也是我国民间最早使用的药食同源植物之一,其使用历史据推断已有3000余年。现代医药研究表明,三七在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延迟衰老、保持肌体生理平衡方面作用独特,功效神奇。2021年,云南文山三七种植系统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南国神草 流金岁月

  三七是一种对环境极为敏感的中药材。文山市,地处云贵高原东南一隅,境内山峦、丘陵、河谷、沟壑纵横,北回归线横穿市境,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北回归线绿洲”之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平均海拔1250米,年均气温18.4℃,相对湿度75%,与三七最宜生长环境天然巧合。定制的地理气候,秘制的地域文化,成就了文山三七物种的多姿多彩和品质的与众不同。全球15种人参属植物,文山独占其六,不仅拥有三七全部自然及变异类型种质材料10076份,拥有中国最大的三七种质资源圃,其三七产量、品相、特别是药用皂苷含量亦远远高于其他地方的同属物种。三七与文山,是大自然布局的一次美丽遇见。

  苗族是历史上最早发掘三七药用价值的民族之一,三七是许多苗药验方的重要成分。据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编撰的《开化府志》等明清时期大量史料显示,文山地区人工栽培三七的历史距今至少有400年以上,约始于明末清初。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迁徙、中央政府实行“屯军”与“改土归流”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西南诸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交流日益频繁,三七亦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并被广大中医与群众所接受,其药用价值也愈加凸显。三七在治疗损伤跌打、吐衄和崩漏等方面的神奇功效吸引了众多医学家进行深入研究,并将相关成果辑录在一批本草古籍与方剂古籍中,对三七的药用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自从三七的止血特效被发现并用于疗伤治病后,它便加入了流通的行列而逐渐向全国输送,商贾往来也进一步推动了三七由南向北传播的趋势。《开化府志》中曾记载“开化三七,在市出售,畅销全国”的盛况。平坝三七古镇,是明清时期繁极一时的三七贸易中心。任凭时光斑驳,古楼,古街,古树,古庙,以及应对盗贼的地下通道一一犹在,依稀可见当年商贾云集只为三七的贸易盛世。在清末至近代的三七外贸历史上,文山三七有三条主要的贸易路线:一是出昆明走向全国,二是出广西田州走向全国,三是出越南走向东南亚,留下了三七古道、曲焕章大药房和开化三七庄等佳话,其中“三七古道”是荟萃马帮、火车、轮船为一体三七外贸通道,一直延续到1925年,历时十六载,创造了一段辉煌的三七外贸史。云南名医曲焕章通过观察蛇类缠斗并综合民间传说与自己平时疗伤止血的经验,辨认出了野生三七,并据此创制出了白药,后更名为“万应百宝丹”。抗日战争期间,“万应百宝丹”在台儿庄战役等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保障“驼峰航线”期间也与支援滇南抗战的美国军人结下了不解之缘。1979年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三七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在国内销售,而且远销日本、泰国、新加坡、缅甸等国家。柳井乡马边塘村,上世纪初,文山马帮从这里出发,把三七辗转驮运到香港。如今,伫立时光深处的“三七古道”,无言诉说着当年,文山三七在马蹄声中经云南蒙自、昆明,或两广,或云南河口、越南三条三七古道,抵达中原、东南亚乃至漂洋过海到欧美的传奇历史。

  参中之王 医药瑰宝

  漫漫时光里,文山三七的加工入药之道,在世代传承相守和不断创新突破之中交织婉转前行。民国时期,昆明“开化三七庄”熟谙三七“生消熟补”之道,改进鸡油炸制三七传统技艺,首创“三七精粉”,被市场追捧为“补剂之王”;又研制以生三七粉为主要成分的“白药母”,主医止血化瘀。其产品一时风光无两,占据了整个云南三七药品市场的半壁江山,开创了三七药用近代史的一个高峰。从更早的片仔癀,到近代的白药母,再到今天的云南白药,以文山三七为核心成分的药品数以千计,其救命于危难、赋生以健康的故事源远而流长。现代中外医学研究发现,三七含有十多类上百种不同功效的有效成分,已知的单体皂苷就达139种、多糖10种、氨基酸20种、黄酮8种、挥发油70多种等,三七在治疗血症、高血脂症、子宫肌瘤、萎缩性胃炎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治疗效果,在补血、降血压、抗疲劳、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保健功效。除此之外,三七还可双向调节中枢神经,提高脑力,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可促进蛋白质、RNA和DNA合成,强身健体,还可保肝护肝延缓衰老。由于在近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七还被列入了“新冠肺炎治疗中推荐使用的中药协定方的辅助用药”。

  文山人在长期的三七种植实践中,形成了以食用三七花、三七根等为代表的药膳文化,将益气补血的食疗功能发挥到极致。文山人钟爱将三七花与鸡蛋同食,发展出三七花炒蛋与七花蒸鸡蛋等经典菜肴;巧用蒸、拌、炒、炖等多种烹饪方式,将三七根与食材巧妙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被誉为“云南第一菜”的三七汽锅鸡等菜肴。同时,三七花与三七根也是上好的药酒原料,当地酿造的三七酒具有显著的缓解身体疲劳的保健功能。三七为药食同源植物,三七花、三七根须,自古以来就是文山民间烟火里的常用食材。把一日三餐变成健康养生,把健康养生融入一日三餐,是三七与文山日常的相逢与交融。

  随着三七广泛应用,三七逐步渗透进诗词之中。清代朱东樵所作《金不换——三七》开启三七进入诗词的先河。近年来,随着文山三七产业的迅速发展,《七绝·咏三七》《赞三七》《七绝·三七花》等大量优秀诗词涌现。以三七为主题创作的民歌或山歌流传甚广,如《三七籽红了》《壮乡红豆》等。《牛头舞》《三七韵》等一批优秀舞蹈作品和《三七情缘》《狼兵吼》等影视作品,反映了文山各族人民百折不挠、团结奋进、勇于开创的精神风貌,成为一张张文山三七亮丽的名片。

  千年三七 千亿产业

  3000多年以前,文山少数民族原居民在老君山,这座峰峦叠翠之中发现了野生三七,又因偶然机缘揭开三七神秘的药用密码,打开采挖三七入药为医的历史时光。明末清初,野生三七被采挖殆尽,野生驯化、人工种植三七被推上历史前台,成为三七生产方式的主流。老君山麓,密林之下,人工栽培的三七一片葱蓉。林下三七,即把三七种植于密林之下,以最接近三七最初野生环境的方式,来获得高品质的生态三七,这是今天人工种植三七的高端路径,却是数百年前文山驯化三七迈出的关键第一步。放眼眺望,山顶森林,山脚人家,山坡上三七园和庄稼地色彩交织,意象和谐。数百年来,在文山无数滴水岩一样的村寨以种植三七为生,种植技艺世代相传又不忘探索创新,一步一步把三七从林下迁移到田间,把零星栽种拓展到大面积种植,与时光一道,一步步迈进三七种植的繁盛时期。文山传统三七种植工序之复杂、技艺之精细,超乎人类对于植物的想象。

  如今,文山三七种植早已迈入产业化发展时代,种植面积扩张到惊人的10万余亩,产量足以支撑全球对三七的所有需求。三七种植技术更是在不断突破传统、不断迭代升级中日新月异,种源保育,轮间套作,生态施肥,无公害防治,遮阳网大棚,标准化基地。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品牌”决策部署,文山州以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模式引领三七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初见成效,种植基地逐步标准化,精深加工集群发展,线上线下交易渠道不断拓展,政策标准体系加快完善,2020年,文山州三七中医药产业实现综合产值220亿元,建成100亩种质资源圃,选育新品种5个,有2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认定,引进培育云白药、天士力等56户企业,建成三七产地市场,培育流通企业和电商4000余家,“文山三七”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认定,“七丹”牌三七等获得云南省10大名品称号。“十四五”期间,文山州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中医药工作重要指示,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一二三”行动部署,推进“一县一业”建设,打造电商品牌,发展有机基地,加快数字化转型,建设三七康养胜地,全力打造千亿级三七产业。

  从野生驯化到种源保育,从零散种植到产业化发展,文山三七种植历史曲折而悠长,时光路上,不变的,是文山对三七的执念和坚守,留下的,是三七得以传承至今、生生不息的文山智慧、文山经验、文山情怀,千年三七,千亿产业。

  三七,文山的光,世界的光,福祉人类健康的光!文山,三七的故乡,生命的故乡,健康生活的故乡!“世界的三七在中国,中国的三七在文山”。三七与文山,早已融为一体,互为代言,依偎守望,彼此成全。

  (作者单位:云南文山市三七资源开发利用中心)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