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优秀农耕文化新活力
时间:2022-03-03 06:32:48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程天赐 周涵维 字号:【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21项传统农业系统入选,包括20个新增项目和1个扩展项目。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已认定了六批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在全国29个省(市、区),其中浙江以14个继续领跑,江苏、湖南、四川、云南次之,都是8个。第六批认定有三个亮点,一是西藏榜上有名,填补了没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空白,当雄高寒游牧和乃东青稞种植两个系统入选。目前,上海和青海还没有项目入选。二是推出扩展项目。第五批项目中有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增城、东莞),这次认定将茂名也纳入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范围,这样解决了同一个地方相同类型申报的问题。三是出现第一个一省多地联合申报的项目,即广西桂西北山地稻渔复合系统,遗产范围包括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桂林市全州县、靖西县、百色市那坡县。这种打捆申报的方式也应该是今后在国内农业文化遗产认定中鼓励的,可以促进形成连片保护发展的格局。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成效

  (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2015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并实施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强调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促进农业文化传承、农业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各遗产地积极贯彻落实相关政策要求,不断健全管理体系,越来越多的遗产地成立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机构,明确管理人员、配备工作经费,推动各项保护任务落地。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江苏泰州出台垛田保护条例,夯实法律保障。2021年实施的《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优秀农业文化深厚内涵。

  (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

  开展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题展,组织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拍摄了《农业遗产的启示》等系列专题片,出版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列读本》等图书,发布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列科普微动漫。中央及地方多家媒体多次刊发专题、专访和系列报道,社会各界增强了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关注度。2019年,第十七届中国农交会上,以“农遗良品——来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馈赠”为主题的展区系统展示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近200种优质农产品。

  (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不断显现

  依托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形成的产业不断发展,遗产地生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价值也得到不断挖掘。一是通过对遗产地生物多样性、农业景观的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普遍得到了改善,凸显了生态环境价值。二是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开发,催生了不少产业,一方面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尤其是脱贫地区的遗产地,对助力脱贫攻坚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对遗产地的经济发展也做出了贡献。三是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深度挖掘与利用,有不少遗产地建设了农耕博物馆等场所,使优秀的农耕文化以更丰富的形式得到传承。

  当前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保护意识有待增强

  虽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日趋增强,但是社会公众尤其是遗产地的农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颇,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受短期经济利益驱动,重利用轻保护普遍存在,只顾“拿牌子”,忘记“给票子”,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配套建设严重缺乏。在农业文化遗产热点旅游地区,大量游客的短时涌入,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比如梯田旱化,旅游垃圾等问题。

  (二)支持力度有待加大

  前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覆盖40多个脱贫县,很多位于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人才匮乏,遗产保护的难度更大。农业文化遗产还没有中央专项资金支持,这影响了各地对农业文化遗产申报的积极性,地方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也远远不足。

  (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很多传承百年的农业生产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也有大量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物种因得不到有效保护而逐年减少。随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深度和广度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基层人员的加入。目前农遗人才相对匮乏,从业人员的培训不够系统全面,高校普遍缺少农业文化遗产相关的专业,迫切需要推进农遗相关人才队伍建设。

  (四)依托遗产资源利用的产业融合有待加强

  围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形成了一些产业,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开拓了二三产业,但很多只集中在农业生产本身,没有充分发挥出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产业类型有待丰富,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应充分挖掘其独特的资源优势,拓展产业链,提高价值链。

  深入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应在助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上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力度,加快出台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健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监测与评估制度,对管理不善造成遗产破坏的,探索实行黄牌警告、红牌退出制度。支持返乡农民工、“新农人”等在农业文化遗产地开展创业活动,在金融、保险、用地、技术等方面开展政策创设。

  (二)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保护意识

  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展览、节庆、赛事等活动,增加遗产地居民、农民的参与度,扩大农业文化遗产的影响力。综合运用多媒体、多平台、多渠道来宣传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与理念,如进校园、进社区等推介活动,建立主题博物馆、展览馆等展示场所,在社交媒体发起活动话题,制作相关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等文化产品,大幅度、高效率、全方位地增强人们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三)培养专业人才,重视能力建设

  为了更好地发掘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人才培养不可或缺。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增加人才培养的专项资金,在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也注重当地农村人才培养,打造兼具专业能力与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鼓励高等院校设立相应的学科专业,系统地、综合地培养农遗人才,增加该领域的人才储备。加强科技支撑,鼓励开展跨学科综合研究,加强可持续机制、技术支撑、产业发展、监测评估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四)优化产业结构,打响农遗品牌

  在保护和利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时,贯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理念,依托独特的文化资源,充分挖掘遗产价值,打造遗产地独具特色的产业,丰富产业业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做大做强,打响农遗品牌。发挥传统品种资源优势,培育农业品牌和产品品牌,选择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传统手工艺,进行产业化开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旅游产业有序发展。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