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牦牛市场与产业调查分析报告
时间:2022-03-03 06:09:46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吉林农业大学 字号:【

  牦牛产业发展现状

  世界现有牦牛头数约1700万头,中国是牦牛主产国,有牦牛1600多万头,占90%以上。牦牛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是高寒藏区的重要特色产业。西藏自治区、青海藏区、四川藏区、甘肃藏区、云南藏区、新疆巴州均有分布。2015年以来,全国牦牛存栏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15年的1506万头逐步增加到2019年的1621万头,年均增长1.5%;牦牛肉产量也由2015年的45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53万吨,年均增长3.6%。

  牦牛为藏区农牧民提供肉、乳、毛绒等畜产品,是藏区牧民重要的生活及收入来源。近年来,以牧民消费为主的总体消费趋势没有明显变化(占80%以上),由于屠宰季节比较集中,大部分冷鲜肉在9-11月销售,其余时间以冻肉销售为主(鲜肉消费和冻肉消费之比为20:80)。

  目前牦牛肉、奶产业发展还处在初级加工阶段,肉、奶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落后,没有形成完整的肉、奶产业加工体系。部分地区正在开展区域特色牦牛肉产品开发,主要是通过赋予牦牛肉生态价值,对肉质特色进行宣传,打造具有地理标志的特色产品。牦牛产品(牦牛肉、奶、皮毛等)主要满足于藏区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少量作为普通牛肉或肉牛制品销往国内其他地区,基本没有进出口。

  2012年以来,活体牦牛平均价格每头4000元,牦牛价格先跌后涨:2012—2015年下跌,2015年之后有所上涨。特别是西藏自治区,深入青藏高原腹地,大部分地区海拔更高,牦牛生长期更长、运输成本更高,加上可替代产品较少,牦牛均价明显高于其他藏区。牦牛肉在藏区属于基本生活物品,藏区总人口较少,对牦牛肉需求稳定。随着国内肉牛产品供不应求,牦牛肉也水涨船高,价格稳步攀升。2015—2019年,牦牛肉价格每千克分别为58元、57元、58元、62元和68元(整理藏区各省农牧厅数据所得)。

  总体而言,全国牦牛(活重)总成本呈V形趋势。2012年为最高点(每头3758元),之后下降到2016年低点(每头2757元),2017年后呈上升趋势。2012—2016年,得益于现代牦牛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推广,牦牛生产期缩短、死亡率下降,总成本逐年下降;2017年以来,随着国家环保政策力度加大,牧民逐渐变传统放牧模式为圈养模式,圈舍等物质成本和人工成本的上升推高了总成本。分环节看,各养殖环节均实现盈利。据西藏和其他四省藏区牦牛养殖户调查,各环节成本收益各不相同。母牛、犊牛、架子牛和育肥牛纯收益分别为1177元、1043元、1414元和2861元,育肥牛环节收益最高。

  我国牦牛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集约化和生态化是发展方向。牦牛产业作为藏区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承担着国家“绿水青山”、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承载着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也承载着藏区人民脱贫致富、全面小康的希望,国家仍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其向现代化、集约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科技支撑得到进一步强化。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因地制宜,开发出许多适用技术与模式,如牦牛一年一胎高效养殖技术、牦牛提纯复壮及改良技术、牦牛冷季暖棚饲养技术、牦牛高繁低育模式、牦牛错峰出栏技术、牦牛差异化产品加工与品控技术、牦牛副产品开发技术等,这些组合技术在试验地区取得良好成效,将在适合地方进一步应用推广,科技支撑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市场需求诱发新业态、新机遇。从国内外市场需求看,消费者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牦牛产品作为高原净土有机食品,将受到广大消费人群的青睐。同时,青藏高原旅游业蓬勃发展将进一步增加牦牛及其产品的市场需求。牦牛文化作为藏族文化的一部分,也将成为神秘藏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我国牦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生产方式落后,养殖效益低下。由于牧民受传统养殖经营观念的影响,牦牛生产基本全靠天然放牧,无补饲、无投资,造成出栏周期长、出栏率低、养殖效益低。

  产品开发不够,企业经济效益较低。牦牛虽全身是宝,但目前真正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是牦牛肉和牦牛奶,且加工转化水平低,而产品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冷鲜肉和中、高端牦牛肉产品产量有限。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也限制了牦牛产品的消费空间。藏区地处我国青藏高原,远离我国人口密集区,牦牛产品作为生鲜品,保质期较短,不便于铁路和公路运输。而航空运输会增加其运输成本,导致产品成本增加、价格增高,限制了其消费市场和空间。

  政策措施建议

  建立牦牛主产区高效、绿色养殖技术体系。针对高寒牧区饲草料季节性缺乏和草原超载,农区牛源紧缺的问题,建议进一步通过营养调控、饲养模式等综合技术集成创新,建立牦牛主产区特色养殖技术体系。

  构建牦牛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快构建牧繁农育技术体系和模式,从产前向产终挖掘优势和特点,全力打造以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社为纽带、以牧户为基础的从能繁母牛饲养到良种选育、从育肥到屠宰深加工、从产品流通到食品餐饮的牦牛发展全产业链,构建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差异化的牦牛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体系。

  牦牛的遗传改良和品种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相关部门在制定惠农惠牧政策的同时,应充分考虑牦牛种业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扶持。

  (报告撰写人员:张越杰,吉林农业大学/产业经济研究室教授/副校长; 王芳,吉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