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常见鱼类资源有恢复趋势
时间:2022-03-03 06:16:41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周洪 字号:【

  为了筑牢长江生态安全屏障,为中华民族复兴打下坚实基础,2021年 1月1日0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正式进入“十年禁渔期”。笔者从11月19日在合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现代渔业暨渔业科技博览会“长江生态保护与渔业发展论坛”上获悉,相关初步监测结果显示,随着长江全面禁捕工作的推进落实,长江常见鱼类资源有恢复的趋势,长江生态环境尚存的小型受威胁鱼类种群有恢复的迹象。

  破局:禁捕前长江已到“无鱼”等级

  不断恶化的长江水生生态系统使长江里的鱼群种类受到严重影响。1988年,白鱀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如今,白鱀豚功能性灭绝,白鲟灭绝,中华鲟、长江鲟极度濒危。

  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在论坛上介绍,长期以来,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挖砂采石等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长江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已经到了“无鱼”等级。

  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看来,长江“无鱼”最重要的原因是栖息地退化丧失。

  危起伟在论坛上介绍,1950— 2010年 60 年间,最高产量为 1954 年的 42.7 万吨,最低产量为 2011 年的 4.7 万 吨,2000 年后主要捕捞产量源于鄱阳湖和洞庭湖,长江干支流几乎“无鱼”。

  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评估与维持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健康重要标志之一是水生生物多样性,而水生生物中最关键的类群是鱼类。为了保护长江生态系统,2021 年1月1日0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正式进入“十年禁渔期”。

  2020 年,长江流域 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率先实行永久禁捕,核定的 11.1 万艘渔船、23.1 万名渔民全面退捕。其中,安徽省 12722 艘渔船退捕、30421 名渔民退渔工作全部提前完成,建档立卡、 渔船回收、证照注销、网具销毁、转产就业、养老、医保、低保、住房和“一对一”帮 联10项工作完成率达100%。

  马毅表示,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是打破“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恶性循环的根本出路,长江渔业资源的恢复还将为养殖鱼类提供优质的种质资源,可让更多的人能够更好地、更长久地吃鱼,也就是让人民群众有美好生活的基础。

  变化:长江鱼类资源状况逐步好转

  长江禁渔开展以来,效果怎么样? 马毅坦言,成效明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绩来之不易。

  今年 5—7 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进行了长江中游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危起伟介绍:“调查显示,随着长江全面禁捕工作的推进落实,长江常见鱼类资源有恢复的趋势, 长江生态环境尚存的小型受威胁鱼类种群有恢复的迹象。”

  据介绍,此次调查在 1000 公里江段共设 11 个站,每个站连续监测 15 天、监测江段长度约 20 公里。

  以武汉以上江段的刀鲚上溯洄游期间为例,2020 年仅湖北石首调查到 1尾刀鲚,2021 年陆续在湖北嘉鱼、石首调查到多尾刀鲚,在洞庭湖也调查到 1 尾刀鲚,禁捕对于一些小生命周期的鱼类还是有作用的,有望未来数年出现或恢复洞庭湖刀鲚渔汛。

  鳤鱼也是一种消失多年的鱼类,2017年6月仅在长江湖北洪湖江段调查到1尾鳤鱼,2020—2021年鳤鱼出现频次快速增加,出现区域多点开花的态势。

  笔者从渔博会长江禁渔主题展上获悉,通过几年工作,鱼类资源状况逐步好转,禁渔效果初步展现。长江中游监利江段四大家鱼苗资源量已由 2015 年的 5.1 亿 尾 增 加 至 21.9 亿 尾 ,资 源 量 为 三峡水库蓄水后的最高水平。长江上游一级支流赤水河鱼类资源明显恢复,鱼类种类从禁捕前的 108 种恢复至 169 种,特有种类数由禁捕前的 32 种上升至 37 种。鄱阳湖一次性发现近百条洄游的刀鲚群体。时隔 30 年,长江刀鲚再次溯河洄游到达历史上分布上限——洞庭湖。多年未见的鳤鱼再次在长江中游被监测到。鄱阳湖、洞庭湖,长江中下游江苏南京、安徽芜湖、湖北宜昌等多个江段长江江豚群体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

  维护长江生态安全,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重而道远。危起伟建议, 未来要继续努力提升鱼类栖息地的量和质,开展常态化监测与评估,进一步科学评估未采集到鱼类物种濒危状况,用好保护区政策手段,保护和恢复水生生物栖息地,开展涉水工程影响周期性后评价工作,评估和管理控制外来水生物种。

  十年后的长江会是什么模样?专家们无比期待:长江终于获得了休养生息、重焕生机的机会。长江生态系统会逐步恢复健康,长江大保护的目标终将实现。到那时,说不定我们还能惊喜地发现,与我们“短暂告别”的白鲟又将再次相逢。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