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超级猪周期
时间:2022-02-25 06:42:19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刊记者 曾诗淇 字号:【

  “猪肉越来越便宜了。”婆婆退休后几乎每两天就要去一次超市,这是她今年以来的切身感受。婆婆的感受,从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中能得到精确的印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猪肉价格同比下降28%。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10月份第2周,全国猪肉平均价格每公斤21.03元,比今年1月份下降了60.8%。

  尽管近日猪价出现小幅反弹,但专家表示,反弹仅是市场规律下的短期调整,猪肉供需形势并没有发生本质改变,养殖主体应该顺势出栏防止后期市场风险。

  猪肉价格的快速下跌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使养殖企业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影响更长一段时期的猪肉供给和肉价稳定。

  超级猪周期

  据了解,新世纪以来,我国生猪生产出现了5次较大波动。从2018年5月至今的这轮周期堪称“超级猪周期”,其特点是影响因素复杂,意外事件多,涨跌的速度极快,波动剧烈。

  一是诱发因素更加复杂。包括前期养殖亏损、非洲猪瘟疫情传入、一些地方不合理禁养限养,以及日益严重的用地难、贷款难、环保矛盾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二是产能降幅之大历史罕见、价格涨幅超过以往,产能低谷时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同比减少了40%左右,2020年2月第4周猪肉价格同比涨幅165%。三是政策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中央明确了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的要求,有关部门密集出台了19项扶持政策,养殖用地、环评和信贷等政策取得重大突破。四是生产恢复之快超出预期,从生产严重滑坡到恢复正常大约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以往“猪周期”恢复时间平均2年。

  “本轮‘猪周期’自2020年9月开始进入下行周期,高猪价一直维持到2021年二季度初开始大幅下行。”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说。当前生猪价格已跌至近年最低,不少养殖场(户)发展生产积极性受挫。9月份,全国养猪场(户)亏损面达到76.7%。

  根据国家统计局10月18日公布的数据,三季度末,生猪存栏43764万头,同比增长18.2%。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4459万头,增长16.7%。

  在10月2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孔亮介绍,从今年1月下旬开始,猪肉价格连续8个月回落,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消费旺季,也没有出现猪肉价格反弹。

  猪肉价格持续走低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今年二季度,生猪生产已完全恢复。当前市场供应出现阶段性过剩,主要因为生产仍在惯性增长。”孔亮介绍,生猪市场供应“中期看仔猪,长期看母猪”,3月份以来,规模猪场每月新生仔猪数均在3000万头以上,并持续增长。8—9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接近正常保有量的110%。

  未来一段时间猪肉价格走势如何?孔亮表示,预计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上市的生猪产量同比还将明显增长,生猪供应相对过剩局面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如不实质性调减产能,猪价低迷态势难以扭转,尤其是明年春节过后的消费淡季,猪价可能继续走低,并造成生猪养殖场(户)重度亏损。

  填补逆周期调控的空白

  今年4月以来,农业农村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等部门联合发布生猪生产、价格、进出口、成本收益等四大类数据,及时解读产业热点和突发性问题,科学引导市场预期。

  8月初,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完善生猪稳产保供综合应急体系。将能繁母猪存栏量月度同比变化率正负5%和10%作为调控基准,建立异常变化自动触发调控机制,重点是避免能繁母猪存栏量过度下降埋下供应隐患。

  9月底,农业农村部印发了《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将相关调控政策措施进一步具体化可操作,首次设定了“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稳定在4100万头左右,最低保有量不低于3700万头”的调控目标,并根据能繁母猪月度存栏变化的不同情形,划分绿色、黄色和红色3个调控区域。以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为生猪产能核心调控指标,关口前移,锚定正常存栏水平,预调早调微调,稳固基础生产能力。

  朱增勇表示,调控目标的设定,填补了从生产端进行逆周期调控的政策空白,以往的调控政策都是在猪价上涨的时候,推出的主要目的是刺激养殖户的积极性,但是养猪周期比较长,往往很难控制力度,在刺激生产的时候,很可能给下一轮产能过剩埋下隐患。

  《意见》中也强调要持续推进生猪产业现代化,带动中小养殖场(户)改变传统养殖方式,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现代生猪种业,优化生猪屠宰加工布局,加快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据了解,2019年以来,国家在政策层面不断加大对生猪规模养殖发展的支持力度,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相继出台了基建、财政、用地、环保、交通、金融等扶持政策,有效缓解了困扰养猪业特别是制约规模养殖发展的用地难、粪污处理难、贷款难等“三难”问题。

  农业农村部近年来积极推进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自建基地和订单生产基地建设。目前,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自建生产基地年出栏生猪1.2亿头以上,订单生产基地出栏生猪2.8亿头以上。

  孔亮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按照产能调控方案要求,落实地方分级调控责任,重点抓好生猪产能调减工作,加强生产和市场监测,及时发布产能过剩预警,鼓励养殖场(户)加快淘汰低产母猪,顺势出栏肥猪,使生猪产能尽快回到合理水平。同时,保持用地、环保、贷款和保险等长效性支持政策稳定,不搞“急转弯”“翻烧饼”。对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不得随意限贷、抽贷、断贷。不得违法违规扩大禁养区范围。稳定规模猪场存量,帮扶中小养殖场(户)提升养殖水平。

  为更好发挥政府猪肉储备调节作用。10月10日,商务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收储3万吨中央储备猪肉,并布局存储在12个省份。这是商务部同有关部门开展的本年度第四批中央储备猪肉收储。收储政策在短时间内能快速提振市场信心,起到了市场“稳定器”作用。

  稳住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的“总开关”

  能繁母猪是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的“总开关”。“有母就有小,有小不愁大”。只要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动不大,仔猪生产就有保障,生猪市场供应和猪肉价格就能保持相对稳定。

  能繁母猪存栏量一直是猪肉价格的先行指标。孔亮表示,针对市场上出现的生猪产能过剩苗头,从6月份开始,农业农村部密集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养殖场(户)加快淘汰低产母猪,有序安排生猪出栏。“防止生猪生产大起大落,尽量熨平‘猪周期’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今年7月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能繁母猪存栏量月度同比减少10%以上或生猪养殖连续严重亏损3个月时,各地可对规模养殖场(户)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

  为应对市场低迷,多数养殖场(户)选择放慢生产节奏,母猪存栏优化调整。7月份以来,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结束增长势头,环比连续3个月减少。

  据悉,一些养殖企业特别是大型集团企业也通过采取十头母猪淘汰一头低产母猪、一窝仔猪多淘汰一头弱仔、育肥猪提前十天出栏等措施,积极去产能,减少企业亏损。

  正邦科技从2020年四季度开始淘汰低效母猪,2021年二季度淘汰完最后5万头低效母猪;牧原股份自二季度开始,就对产仔数较低的母猪进行主动淘汰,并对健康基础差的母猪场进行替换更新。截至9月底,牧原股份能繁母猪存栏为267.5万头,较3月底的284.6万头减少17.1万头。

  新希望在持续加大淘汰低效能母猪的同时,从今年二季度全面停止外购仔猪苗和种猪。截至9月底,公司高性能的能繁母猪约110万头,后备母猪约40万头,剩下小部分外购仔猪育肥会在三四季度陆续出完。

  “保险+期货”助力生猪稳产保供

  要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市场,既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也需要市场机制调节。从市场方面来说,需要进一步发挥期货、保险等金融工具的防风险保基本作用。

  今年1月8日,我国首个活体交割期货品种——生猪期货在大商所上市。大商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席志勇介绍,生猪期货自上市以来,运行平稳,市场规模稳步扩大。今年我国生猪产能加速恢复,市场价格快速下跌,生猪期货与现货价格走势相符,波动更为理性,客观反映了生猪供应恢复性增长的市场预期,为养殖行业提供了明确的价格参考。

  为了应对猪价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很多企业已经开始积极利用生猪期货为企业经营保驾护航。

  “目前已有2000余家单位客户参与生猪期货交易,十余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表示计划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辅助经营。”席志勇说,特别是5月以来生猪价格进入快速下行通道,部分大型养殖企业成功利用期货市场进行保值,锁定出栏价格,稳定生产,保障主业利润。

  “生猪期货上市后,我们积极组建期货团队,通过华西期货、中粮期货的帮助,全面参与生猪期货。”四川德康农牧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胡伟表示,有机会的话,养殖企业应该利用套期保值工具锁定风险。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朱利强也表示,生猪期货上市后,公司就从各个板块抽调一些年轻人,由董事长秘书负责专门组成小组,前期对期货业务进行深入研究调研,而后到现场进行考察,并在近期组建专门小组进行实际的套期保值业务,以及加强对期货市场的研究。

  据悉,今年大商所大力支持中小养殖户利用“保险+期货”实现稳收增收,共投入约1.32亿元开展养殖类“保险+期货”项目,在“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中立项了131个生猪“保险+期货”项目,覆盖全国27个省份,项目最高赔付率达405%。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