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长丰:一码溯源 全面监管
时间:2022-02-25 02:16:42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 王旭 字号:【

  一码溯源,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面监管;“草莓贷”“龙虾贷”,特色化信贷产品为乡村振兴不断加码……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推动三农服务扩面提质,完善县智慧农业综合管理系统,动态监测全县主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运行情况,覆盖率87.6%。

  积极推广“信用长丰”“信易贷”等数字信贷平台,覆盖全县24.22万农户、3.86万个中小微企业。

  安全追溯技术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客户通过扫这个码能够看到我们整个生产的过程,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采摘,一目了然。正是因为有了食品追溯系统,我们农产品的销量越来越好了!”在安徽归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包装仓库里,副总经理孙阳阳一边忙碌着一边和笔者说道。

  只见一根根小黄瓜整整齐齐地码在箱子里,然后封箱,封箱并不是结束,最为关键的是,他们在包装箱上为小黄瓜们贴上“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孙阳阳告诉笔者,在这个“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二维码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智慧种植管理系统,通过在系统平台上,可以看到农事生产的过程、发货流程等。系统通过监管不仅可以让企业可以更加智慧、绿色地完成农事操作,更重要的是让消费者吃上更加健康、安全的农产品。

  目前,长丰县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试行工作,与追溯系统无缝对接,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生产企业注册进入长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追溯平台617家,开具农产品合格证135271枚。

  “通过追溯平台的建立,全县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数量大大提升!”长丰县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监管科科长王雨笋告诉笔者, 截至目前,全县投入资金683万元,建设乡镇快检室43套,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142家,认证产品158个,推动251个规模以上生产经营主体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入驻国家追溯平台,2家绿色食品企业应用区块链追溯,“长丰草莓”获得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建成种养农业标准化基地128家。

  “信用长丰”政策助力农业发展

  除了农产品的质量提升,长丰县还积极推广“信用长丰”“信易贷”等数字信贷平台,覆盖全县24.22万农户、3.86万个中小微企业。推出龙虾贷、农保贷等200余个金融产品,满足农业经营主体的差异化金融需求。

  “从前年收入大概也就10万元左右,因为顺利扩大生产,今年预计收入能达到30万元!”一说起这,长丰县朱巷镇镇北村刘枝家庭农场主刘枝心里就可开了花,刘枝说,为了扩展土地、扩大生产,他通过长丰农商银行贷了10万块钱。从申请到放款,一个月不到的时间!这笔钱,让刘枝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有了资金的支持,也让刘枝对农场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笔者了解到,长丰农商银行积极利用“信用长丰”平台,以“信用+贷款”为基础,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差异化、多元化、一站式的金融服务,打造具有长丰县特色的普惠金融服务。截至7月末,该行共计在信用长丰平台发布产品15个,累计投放信贷资金1.3亿余元;通过“整村授信”工作累计发放各类金融知识、信用积累宣传材料5万余份,为3万余户农户提供了20余亿元的预授信资金支持。科技先行、金融助力为长丰现代农业发展点赞!

  

  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经国务院同意,2016年在全国范围内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继续按原渠道将现金发放到农户,用于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资金,来自农资综合补贴中调整20%资金加上原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和“三项补贴”增量资金,重点用于建立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这项政策改革实施范围广、给农民实惠多、政策反响好,既支持了小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又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巩固“三农”发展持续向好形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现阶段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中具有标志意义的重要内容。

  政策指向性进一步提升

  这项政策改革,理顺了过去“三项补贴”资金与种粮、良种使用之间的关系,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统一与承包耕地面积挂钩,政策效果与政策目标一致,并明确撂荒地、改变用途等耕地不纳入补贴范围,鼓励农民提升耕地地力,实现“藏粮于地”,提升了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据统计,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覆盖2.2亿农户、近13亿亩承包地,亩均补贴约95元,户均补贴约564元,普惠性强,实实在在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促进了支农政策由“黄箱”转为“绿箱”,拓展了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政策空间。

  政策实施成本大幅降低

  政策调整后,统一了原有“三项补贴”资金的审核和发放程序,标准清楚明确,减少了基层多口径、多次核实种植面积的工作,政策落实更加简便、快捷、有效,体现了中央强化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增强资金统筹的要求。地方反映,原来发放“三项补贴”前后共需发放20余次,合并后仅需一次,大大节约了时间和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农业规模经营积极性进一步调动

  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这是中央财政第一次直接安排专门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惠及范围广,支持力度大,政策导向明确。在政策引导下,各地将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与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相衔接,纷纷采取信贷担保、贷款贴息、现金直补、重大技术推广与服务等方式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形式多样,机制灵活,土地托管服务、土地股份合作等模式遍地开花,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迅速,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比如,针对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围绕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为广大小农户提供农业生产托管等服务,支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超过15亿亩次,托管服务组织44万个,政策实施在发展服务型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财政金融协同支农实现重大创新

  支持适度规模经营资金通过构建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创新了财政支农机制,放大了补贴政策效应。2015年以来,中央财政共向国家农担公司和33家省级农担公司注入资本金584.8亿元,初步在全国建成上下联动、风险可控、运行有效的农担网络,累计担保项目65万个、金额2203.04亿元,农担项目户均规模33.85万元,政策效能放大3.73倍。全国农担体系平均担保费率为1%左右,远低于担保行业2%〜3%的平均水平。

  总的来看,农业“三补合一”政策改革符合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大方向,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但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仍需进一步提高。下一步,将按照中央关于调整优化补贴方式的总体要求,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思路,进一步提高补贴的针对性、有效性。

  一是按照建立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要求,进一步完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耕地保护挂钩的有效机制,并探索推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技术补贴方式。

  二是用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补贴资金,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方式,着力支持管理规范的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建设仓储保鲜、清选包装、烘干等产地初加工设施,进一步增强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主体的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继续加大农业信贷担保的担保费补助和业务奖补力度,支持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扩大业务规模,降低农业贷款融资成本。

  三是强化政策考核督导。进一步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将绩效考核结果与支持适度规模经营资金安排挂钩,加强政策督导检查,及时纠正、解决各地政策落实中的问题和困难,确保政策更好落实到位。

  (来源: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

  指导单位: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