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贯彻中央部署,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90亿元,支持811个镇(乡)聚焦主导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建设产业链条延长、业态类型丰富、创业创新活跃、联农带农紧密的农业产业强镇,在“铺天盖地”的乡村产业中打造“顶天立地”的战略支点,正在成为构建乡村产业“圈”状发展格局的新高地。
农业产业强镇,在“一村一品”示范村微型经济“圈”基础上,经过一村连数村、村村连成镇,形成了“一镇一业”小型经济圈,上联县城、下接乡村、内聚要素、外拓市场,产品小而特、业态精而美、布局聚而合,发掘当地特色资源,吸引资本聚镇、能人入镇、技术进镇。如今,广袤乡村崛起了星罗棋布的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有力推动了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就必须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强镇,充分发挥乡镇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黏合作用。在产业强镇建设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模式?以产业为媒,建“圈”发展能迸发出怎样的效力?
强化基地建设型:
加强原料基地建设,从源头强化产业基础
“总种植面积近3万亩,全镇60%以上耕地面积都在种植中药材。”——从种植面积占有率看,中药材是山西省新绛县阳王镇当之无愧的农业主导产业。多年来,阳王镇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在企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逐步建立了股份合作、订单生产、技术协作、土地托管等联结机制,既提升了全镇中药材种植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水平,又实现了企业效益和农民增收双赢。当前,药材产业已成为北池村、南池村、董村、弋家庄、刘峪村等十几个村庄农民的核心收入来源。
突出主导产业优势,强化原料基地建设,引导企业重心下沉,从源头强化产业基础,是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阳王镇以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建设为契机,发展标准化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标准化生产速度,完善产业链条,逐步建成“基地+加工+市场+服务”全产业链生产新格局。如今,博大农产品公司、山西康庄药业等知名企业已相继与阳王镇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初级加工基地,北京同仁堂、葵花药业、振东集团等多家知名药企也与合作社建立了长期供货合作关系,阳王镇的农业效益正不断提升,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在逐步加强。
以甜菜制糖业为主导产业的黑龙江省依安县红星乡则坚持订单化发展甜菜生产。红星乡以农产品标准化基地规模生产为主要载体,着力建设高标准示范基地,通过不断加大基地建设力度,科学引导合作社、种植大户增加“百亩/千亩连片方”等方式,推进规模化经营,稳定甜菜基地30万亩种植面积。为激活农民内生发展动力,红星乡在生产端上推广“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经营模式,让合作社、农户承担种植环节的生产管理,推动农业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销售端则切实改革甜菜收购方式,在国内率先推行含糖检测,出台了以质论价、按照含糖高低上下浮动甜菜收购价格和取消收购站点、补贴地头运输等一系列惠民举措。随着原料基地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红星乡正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体系,富民强乡指日可待。
加工物流带动型:
深化农产品加工业,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
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全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既能反向促进生产端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又能使农业上下游相关产业、环节有机融合,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中,农产品加工业对乡镇形成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协调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立足农业生产大镇和甜糯玉米标准化示范区的资源优势,河北省徐水区崔庄镇依托区域内河北德力食品有限公司农产品加工的基础条件,搭建了入股分红、订单农业、规模经营、产业联动发展等合作机制,实现当地农产品就地加工销售,使全镇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总产值超过农业生产比重的 50% 以上。辽宁省庄河市石城乡在加工业上致力于产品创新,充分发挥大连上品堂海洋生物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重点发展精细化水产制品,大连上品堂海洋生物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加工的“即食海参”“原味海参”,开创了行业即食海参的先河,被授予“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品堂大连海参产业化基地”,是全国唯一一个海参产业化基地。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下冻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集中资金力量建设食用菌精深加工项目,以引进的广西君宝颜食品有限公司为主,投资8000万元,统筹整合县财政资金6210.4万元和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资金1000万元,打造配套产业完善、专业性强的集银耳种植与深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规模化全产业链。食用菌精深加工项目一期建成后,2020年1月至5月食用菌加工产值达到1.52亿元,预计二期建成并完全投产后产值可达10亿元。
创响特色品牌型:
创响乡村特色品牌,为优质农产品赋能
农产品品牌赋能的能量有多大?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八井子乡凭借良好的产品品质,2010年获得“大庆大同板蓝根”地理标志商标和GAP认证,同年被中国果蔬产业品牌论坛组委会认定为“中国板蓝根之乡”,目前年发展板蓝根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在市场交易中有较高的定价权。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罗圩乡近年来聚焦“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依托主导产业实施示范镇品牌强农战略,打造“利华双雁”等一批绿色有机特色农业品牌,预计到2021年,罗圩乡实现农业产值4.2亿元,年均增长6.7%,乡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达到3.64万元,比区级平均水平约高出18%。黑龙江省抚远市黑瞎子岛镇建设销售平台、开拓销售渠道以扩大产品知名度,邀请知名主播推广蔓越莓鲜果产品,组建营销团队全年进行市场推广,2019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1155元,是抚远市的农业大镇、特色强镇、商旅名镇。
传统农业产品之所以价值不高,很大程度上源于规模不大、品牌不显。作为品质和服务的象征,农产品品牌为农产品赋予了一定的特殊标识,更有助于农产品开拓市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旨在扶持乡村经济,推进产业融合,引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更要在品牌建设上狠下功夫。
福建省柘荣县素有“中国太子参之乡”美誉,柘荣县城郊乡作为以太子参为主导产业的典型生物医药循环经济特色乡镇,及时跟踪《中国药典》修编,确保了太子参科目内容以柘荣太子参标准为纲本,巩固了柘荣太子参在全国同行业中的主导地位;积极建设中国太子参官方网站,全力推进地道太子参品牌建设;制定并实施《柘荣太子参品牌战略实施意见》,采取“政府+协会+企业”的联动运作方式,推动“中国太子参之乡”“柘荣太子参”“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等品牌广泛运用到相关行业企业中;出台驰名商标管理制度,建立全国首个太子参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广东省珠海市白蕉镇紧紧围绕“姓鲈、为鲈、兴鲈”的建设宗旨,发挥“白蕉海鲈”国家地理标志和“中国海鲈之乡”的品牌优势,在2017年至 2019年间连续举办“白蕉海鲈”形象设计大赛和三届“白蕉海鲈”旅游文化节,2018年“白蕉海鲈”被列入农业农村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农产品品牌名单,白蕉海鲈俨然成了白蕉镇的一张文化名片。
带动社会投入型:
带动社会力量投入,多方参与共建共享
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是一项政府统筹、多方参与的共建共享工程。在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牵头提供扶持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社会资本、资源、技术、人才等产业发展支撑要素陆续进驻,方能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建立长效运营机制,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江苏省南京市白马镇将“聚要素”作为重点举措,依托各级支持政策,加快集聚资本、科技、人才等各类要素,重点发展集约型、科技型、都市型农业,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了产业快速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勃湾区千里山镇依托农业公司吸纳当地贫困户和村民种植葡萄,采用四统一模式(“统一苗木”“统一技术”“统一肥水”“统一管理”)进行指导,并在葡萄成熟后由农业公司进行“统一收购”,保证产业原材料的高品质生产。另一方面,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葡萄研究所,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通过实施葡萄架形改造、品种改良和立体种养,葡萄产量大大增加,亩产由1000公斤/亩提升至 2000公斤/亩,葡萄种植每亩实现增收2万元。
吉林省九台区上河湾镇则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开心农业、九翔牧业、华恒牧业等大型养殖龙头企业落户上河湾镇,建设运营现代养殖基地,采取“企业+村集体+农户”三合一的运营模式发展基础养殖,带动地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上河湾镇推动养殖企业牵头与全镇15个村(合作社)共同组建联合体,发展农业机械合作社,实现每村集体经济由每年不足2万元到超5万元收入的转变。
绿色循环发展型:
发展生态循环产业链,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推进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是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的有效切入点,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意义重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与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在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延伸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以及加强质量管理和品牌运营服务等项目上是相辅相成的。
将农产品“吃干榨净”,黑龙江省龙江县景星镇把这句话落实得十分彻底。作为粮食生产大镇和肉牛养殖大镇,景星镇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支持、项目链接等多种有效措施,有效地推进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效连接。然而,两者都面临着制约种养业健康发展的难题——养殖业粪污处理难,种植业化肥农药使用过量导致土壤板结。如何才能有效解决瓶颈问题,推动景星镇农业产业发展再上一个台阶呢?景星镇研讨后发现,可以引导养殖企业向种植业延伸,将发酵后的养殖粪污用于种植青贮或优质玉米等作物,从而实现种养业无缝连接。当前,景星镇已形成了农为牧所种,牧为农所养的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的现代化大农业生产格局。
湖南省湘乡市东郊乡的绿色循环发展则着重在立体种养上。东郊乡始终坚持“生态+农业”“创新+农业”“科技+农业”的基本核心理念,着力发展特色生态综合种养产业,目前已形成稻田绿色生态循环综合种养新模式、稻—鱼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稻—N立体生态循环种养、芡田绿色生态循环综合种养新模式等多种模式同步发展的原生态、高品质生态循环农业。
产城融合发展型:
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产城融合既是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推动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的重要手段。产城融合要求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注重主导产业与城乡建设的同步规划、同步发展,最终实现资源共享、链条共建。
山东省禹城市伦镇自诩为三产融合的“保姆”,在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中,把产业发展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抓好服务架构建设,实现产业发展与城乡建设网格化推进。党建中,以行业党委“伦镇三农服务综合党委”为龙头,与各党总支、各村党支部构成三级党的组织网格;经济组织中,以镇三农服务中心为平台,与各区域联合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构建三级产业经济组织网格;服务机构中,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龙头,形成“党支部+合作社+社员”的村合作社服务网格。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的浙江省常山县青石镇也悄然兴起了直播带货的热潮。戴斗笠、穿蓑衣、推“牛车”、花式卖柚的“有才哥”,身残志坚的“坚强姐”等带货明星的不断涌现,给青石镇党委政府带来了启发——聚焦“村播带货”推动产业发展。紧接着,青石镇摸排首批“乡土直播员”14人,启动直播人才培养成长计划,发展“村播员”72 名,利用乡村振兴讲堂搭建直播交流平台,聘请专业讲师开展培训,设立乡村振兴讲堂“村播学院”……为了吸引更多乡村直播人才集聚,青石镇出台了“青八条”扶持政策助力打造直播小镇,打造了“暖心直播间”、网红街区和“街小二”服务站等直播阵地,还改造升级乡村振兴综合体,设置“村播之源”“村播之家”“村播讲堂”“村播基地”四个区块。如今的青石镇,“讲堂、村播、致富”相得益彰、互促互进,“带货经济”在引领乡村振兴新潮流。#FormatImgID_0#
(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